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候選理論: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 15:24  新浪財經

  一、候選理論名稱

  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

  二、主要貢獻人

  李德偉、蓋建玲、方華等

  三、推薦人/推薦機構

  投票揭曉前保密

  四、理論概述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形成了不同于傳統發展模式的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是這一模式的具有獨創性的、高瞻遠矚的理論表現。這一理論基本框架在1987年形成,她緊密聯系中國改革發展實際過程,不斷發展完善,其目標是中國和平崛起。

  從1987年起,作者在《世界經濟導報》等報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獨辟蹊徑地提出了“中國不能追隨發達國家工業化老路,必須實行結構調整,采取既啟動內需,又對外開放的雙向協調發展戰略,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帶動、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通過科教興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隨后,進一步提出“大國封閉模型”這一創新模型,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矛盾、規律與趨勢。在此基礎上,作者持之以恒地相繼提出相應的可行性政策體系建議,得到中央采納,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檢驗,被證明行之有效,是中國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平崛起的重要理論依據。

  實踐證明了作者創立的理論的遠見卓識,“大國封閉模型”科學地解答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中國的出路在于結構調整,實行新型工業化。

  作者認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一個與西方“開放型小國”不同的獨特模型-----大國封閉模型,其發展與小國發展不同之處在于:

  1、環境的不確定性。正如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一樣,在經濟發展中,大國發展與小國發展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小國的發展基本上不會對外部環境造成影響,它可以假定外部環境不變從容地制定對策,并且也可以相對容易地得到國際的援助;而當大國從其現存外部環境考慮發展政策時,這些政策本身又改變了外部環境,以至于使既定政策失靈。比如大國對糧食和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必然引起國際市場糧食和石油價格上漲,從而影響大國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2、大國發展必須以啟動內需為基礎,實行對外開放,即雙向發展。因為,沒有任何外國能夠提供一個巨大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幫助。作者竟然在一二十年前就預見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將面臨世界性的貿易保護主義,并提出了對策。

  3、作者還指出,幅員遼闊的自然經濟加上人口眾多將造成傳統體制的保守性和發展不平衡性,結構調整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通過特區作為試驗田和突破口,以點帶面地逐步深入,是中國發展的基本形式。

  80年代,人們根據凱恩斯學派理論,強調總量調控,忽視了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和經濟結構問題,必然導致“一放就亂,一抓就死”。作者指出:發展不平衡的大國的發展障礙,主要是結構問題。發展和轉型的實質就是結構變換。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理順經濟運行中的各種失衡關系,而結構調整是銜接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關鍵,作者明確提出了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36字政策方針:“體制改革為主,政策調節為輔;存量調節為主,增量調節為輔;結構調整為主,總量調節為輔。”這一建議已被中央接受。

  綜上所述,要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將“工業化”與“現代化”緊密結合,優化經濟結構成為能否完成工業化的關鍵。

  信息經濟時代給中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作者認為:“信息化是上帝給中國崛起準備的禮物”,因為,人口眾多的中國是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市場,可以通過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與發達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加速走向現代化。即:直接通過人力資本的投資,引進技術、人才,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并以此改造傳統產業,積累現代化的資本。還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大量吸收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剩余勞動力),將第一產業低素質的過剩勞動力,通過教育和培訓,輸入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從而為工業化引起的剩余勞動力找到一個妥善的出路。

  為了實現上述發展戰略,需要許多配套政策,但最根本的一條是必須實行科技與經濟相結合。中國科技人員占人口相對比例較小但絕對數量卻是世界第一,這是我們實施科教興國的依靠力量。

  作者還強調了工業化必須與城市化結合,而工業化不是政府直接抓工業,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為經濟發展理順投資環境,城市化的實質是市場化,必須全面發展第三產業,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民生環境。

  作者的研究強調,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和現代化是基本的條件。這意味著一方面必須引進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技術革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勞動力轉移,發展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和城市化來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并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必須采取一系列的漸進的、過渡性的中介形式,從傳統產業,經過半傳統產業和半現代產業(如勞動密集型的非農產業、中國式鄉鎮企業),到現代產業。

  總之,“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是為中國獨辟蹊徑的發展模式進行理論創新的體現。

  五、推薦理由

  中國改革發展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其理論表現也是經濟學發展的重大創新。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學研究多是以西方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實踐,直到當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人們才認識到中國發展模式獨到之處。但是,關于這一模式的理論體現卻沒有得到關注。“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從中國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中國國情,運用馬列主義經濟理論,吸取西方現代經濟學理論的科學內容和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論系統,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重大成就。

  作者回答中國發展道路的幾個最基本問題:中國應當走不同于西方發展老路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是世界市場的價格影響者,在發展中必須既依靠內需,又實行外向發展,即雙向發展;中國要構調整,以點帶面,通過漸進式的探索,積蓄力量,侍機起飛。

  作者的理論準確地預見了中國改革發展過程中,將會在生產水平較低時出現需求不足;將會面臨西方對中國的全面的貿易保護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將出現“逆工業化”;甚至在80年代就提出要重視印度“用計算機將印度帶入現代化”的思想。而只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們終于發現印度的發展過程的確蘊含著發人深省的可取之處。作為深謀遠慮的政策研究,作者的理論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顯示出價值。9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中得到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實行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是對馬列主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六、文獻與材料目錄

  1。李德偉等,《中國可直接建立高技術產業》,《 世界經濟導報》1987年9月28日。

  2.李德偉等,《實行雙向協調發展戰略》,《技術經濟研究 》1989年第19期

  3.李德偉等,《產業結構調整與企業結構剛性》,《經濟改革內部參考》1990年第14期,《經濟參考報》1990年7月22日。

  4.李德偉等,《宏觀調控在微觀層次的實現形式》,《中國技術經濟 》1994年第2期。

  5.李德偉等,《宏觀調控與產業政策》,《中國投資與建設》1994年第2期。

  6.李德偉等,《論財政政策與微觀基礎的矛盾》,《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7.李德偉等,《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的原因剖析》,《經濟參考報》1994年3月29日。

  8.李德偉等,《走出改革陷阱》,《改革內參》1995年第6期。

  9.李德偉,《改革對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中國改革報 》1997年8月21日。

  10.李德偉,《鼓勵和引導居民增加消費支出 》,《人民日報》1999年1月7日。

  11.李德偉,《中國現代經濟增長與大國封閉模型》,《 管理世界 》1999年第2期。

  12.李德偉,《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政策選擇》,《柳州日報》1999年2月20期。

  13.李德偉,《經濟結構調整中的若干問題》,《 廣西經濟》1999年第3期。

  14.李德偉,《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政策問題》,《領導廣角》1999年第4期,《湖北經濟報》1999年4月27日。

  15.李德偉,《論經濟結構調整》,《 經貿導刊 》1999年第9期。

  七、主要理論材料部分掃描件

  略。(如需查閱原件請與秘書處聯系)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