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中國綠色工業論壇 > 正文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人民共和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務院國參事室主辦的“2010年中國綠色工業論壇”于2010年6月26日-27日在北京舉行。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圖為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做主題演講。
賈康:大家好,我想就綠色金融這樣一個題目談一下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者的一些探討性的認識,借這個機會和各位交流。
顯然我們國家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之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需要綠色發展的,綠色發展需要綠色金融,具體就綠色金融來說,我感覺它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它應該不是一個單一利潤導向的金融,它是需要按照社會目標,按照經濟學上所說的要考慮正的外部性的這樣一個并不是單純的投資回報的思路,來區別對待的金融。具體的形態,應該是綠色發展的就要支持,不利于綠色發展的,非綠色的就不支持。所以這種區別對待的金融,我的理解,其中主導性的因素是政策性金融。在中央銀行調控之下,商業性銀行體系也需要加入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和其他力量在一起形成合力,推進綠色經濟的發展。但我不認為央行調控之下的商業性定位的金融體系可以簡單地按照區別對待的原則就承擔了綠色金融的任務,那實際上會把央行調控下的商業性金融體系看作政策性金融體系,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反復探討的就是銀行首先要企業化,銀行成為真正的企業才能使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等等,所以回過來一個基本的定位,我認為綠色金融需要有一個政策性金融的需要澄清的相關性質的定位,所以還需要有明顯的政策傾斜因素注入到里面。這種具有明顯政策傾斜特征的綠色金融的事項,需要有政策性資金的介入,這種正性資金介入當然應該以國家財政為后盾,要把非盈利原則和社會目標原則結合在內的資金。但是這個資金介入,它的運行機制應該是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貸放大這樣一套機制,當然國家還需要以財政稅收方面的其他措施,比如必要的稅收優惠、政府采購支持等等,配合綠色金融一起推進我們的綠色經濟低碳化發展、兩型社會建設等等。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比如現在大家非常關注的新能源、節能降耗的升級換代創新等等,它涉及到現在已經開始成氣候的比如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余熱,在建筑方面推行節能建筑,很多很多的事項,在這方面我們現在遇到了什么障礙呢?實話實說,我認為在中國多年以前我們就開始探討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道揚鑣之后進展并不順利,政策性金融到底怎么樣構建它的體系?它在最近一些年受到明顯的挑戰之后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一個全面深入的探討和比較合理的解決,我們有必要結合著綠色金融進一步深入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我個人感覺其中一個很關鍵的事項就是有政策性資金的介入,構建一個哪怕是粗線條的政策性融資的體系,其中可能有政策性定位的金融機構,等等,合在一起以后,勢必要和其他的主體,一般的市場主體,企業,商業性的銀行金融機構,商業性定位的信用擔保機構等等,形成一種風險共擔的機制。我們過去碰到的問題就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財政出錢組建了政策性金融機構,銀行、信用擔保公司等等,但是它們在現實生活里的一個兩難困境就是在這樣一個政策性定位的主體運行起來以后,各方面都認為它理所當然應該承擔相關的風險,而在實際項目里,企業、商業性定位的金融機構等等,都認為只要政策性金融這樣一個因素注入以后,我們就可以規避所有風險。在財政的眼睛里看起來就像一個無底洞,就出現了所謂的道德風險,不承擔風險的這樣一個主體在里面會使這個過程不可持續。
比如說信用擔保機構全國有幾千家,大量的信用擔保機構很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注入資金組建的希望它們發揮政策性信用擔保作用,但是運行起來以后,這樣的機構會發現,如果是按照政策性定位的初衷做自己的業務的話,會出現資金的萎縮壓力,而這個資金的萎縮得不多一個可持續的后續資金的支持化解風險,在這樣一個困難面前,它會轉而去尋求自己也做短平快,也做商業性的項目。另外一個問題就來了,它就要背棄自己設立時候的政策性初衷,或者是堅持政策性目標,面臨資金萎縮,對各方都不可交代,它自己也不愿意就此萎縮下去。或者是放棄政策性目標,轉而做短平快,就把這塊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等同于一般商業性主體。這種兩難情形大量發生,我們并沒有看到很成熟的應對措施和方略。
從這樣一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要今后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需要共同探討怎么樣形成一種在市場經濟環境里的,各種主體風險共擔的可持續的發展機制。我個人認為,實際上國際經驗和我們現在已有的探索都說明,這種風險共擔的機制,可持續的機制可以由粗到細來打造。比如美國主要的生意一向是推崇所謂華盛頓共識,政府無為而治,實際上美國一直存在著相對而言很強大的,管理上也相當規范的政策性金融體系,對小企業或者中小企業一直有個中小企業局這樣的政府機構,這個機構每年得到的預算里,在非常嚴格的規范的形勢下,審批執行的預算安排的資金由它推進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和貼息支持,而且它的原則就是一定要風險共擔,這種政策性的信用擔保所承擔的最高風險度對不同的企業有不同上限,但最高一般來說不超過85%。在金融危機沖擊之下,曾經適當提高了這個風險界限,但是絕對不會百分之百承擔風險,這樣一個機制能夠得到信用擔保支持的融資項目自然有一個風險意識,同時它的運行機制就有了一種內生的激勵約束的對稱性。我們現在中國,在現在的體制之下要進一步推進機制轉換的過程中,這樣風險共擔的機制非常值得借鑒國際經驗,再結合中國自己的實際情況,要努力地把它形成起來。
我們在現在的信用擔保的具體的事項上,應該看到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也在不斷涌現,政府支持的應該以財政作為后盾的信用擔保機構和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加上其他的市場融資方面可以介入的各種主體,要積極探索對于綠色金融支持方面的機制創新。貼息也是這樣,雖然在一般原則討論,大家都認為貼息是個好的機制,這幾年在中央層面上延續我們98年的金融危機通過貼息形成至少10倍以上的資金放大效應,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換代以后,我們應對世界金融危機這一輪沖擊,我們的貼息在中央層面有非常明確的安排。幾百億資金的貼息可以引致十倍或者二十倍的社會性資金,主要是商業性貸款進入政府想支持的領域。比如綠色化的項目和領域,非常應該得到這種貼息的支持,但是相關的矛盾就是既然是貼息,實際上在商業軌之外引出一個政策軌,這就存在一個危險,要區別對待,誰能夠得到這樣的支持,有沒有一個相對有把握的科學的認證機制,千千萬萬的企業都說要發展綠色項目,到底誰能拿到貼息而得到大筆的資金,這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甄別挑選的機制。
我想舉一個小例子,在杭州西湖區,過去財政部門每年要撥出一筆資金支持科技型小企業的發展,在這很多地方都是共性,從中央到地方,科教興國,每年財政要花錢,但是財政部門的同志客觀地說過去這個錢效果不好,很難追求它的績效,錢撥出去以后就算這個工作完成,但實際效果如何,無從考評。能不能夠把這種消耗型的資金投入轉為循環型的?怎么樣打造這個機制呢?我后來看到的情況,我評價實際上就是一個市場經濟環境下多方面形成合力的一個風險共擔機制,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一種所謂PPP,公司合作伙伴關系現實形態的積極探索。財政拿出2000萬說這筆錢不再是簡單地撥出去,作為一筆產業基金里的股本,注入一個小型科技企業發展產業基金,這個產業基金其他的參加者有當地一個比較活躍的專業水平相對高的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它利用自己拉來的硅谷銀行,這是國外資本的一部分股份,還有吸收的其他股份,合成一個大家都以股份形式注入的市場法人,這個法人里面這些股份合在一起有公有私,但是財政的態度非常明確,我的這個資金在里面是股份,但是我不要求分紅,政策性設計就是同股不同權,既然它不要求分紅,實際上就增加了對商業性定位的市場主體把資金加入進來的吸引力。原來認為無利可圖,現在空間打開了,他們從自己的專業知識認為有利可圖了,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小企業科技發展產業基金,這個產業基金運行里要爭取得到社會上商業性貸款的支持,以貼息、信用擔保等等其他方式,它們合在一起怎么樣支持小企業?所有的股權單位的代表,加上當地科技局的代表,形成一個遴選委員會,在申請得到融資支持的項目里挑選最上層的一批給予支持。這也是一個合理的狀態,不是由簡單的少數幾個人評自己一般的感覺來挑選,而是要有一個相對規范透明的程序,挑選出的這些企業給予資金支持的具體項目也可以大家在透明情況下討論。我感覺這樣一個風險共擔機制和一個相對而言比較規范的,可以盡可能抑制不良行為發生的行為應該值得肯定,值得我們把支持綠色金融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做好、做實。
這些看法在此提出,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