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連平:人民幣中長期具有升值潛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17:01  新浪財經
連平:人民幣中長期具有升值潛力
  交通銀行于6月19日-20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沃德財富博覽會”,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圖為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來源:新浪財經 孫潔琳攝)

  新浪財經訊 交通銀行于6月19日-20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沃德財富博覽會”,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圖為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連平:大家下午好!剛才,袁岳先生講了幾次分享,我感到非常遺憾。夏所長、哈博士兩位精彩的演講,我沒有分享到,非常遺憾。剛才,袁岳先生說,讓我對宏觀的未來走勢談一些看法。我想,夏斌先生和哈博士一定對整體的宏觀態勢做了精辟的闡述。我今天不說宏觀,主要就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談一點我的看法。

  最近,關于匯率的走勢,不同的信息,它的反差非常大。如果注意報紙,最近有的媒體有這樣的看法,認為人民幣可能會貶值。但隨著最近貿易順差明顯的比上個月增大,在美國方面希望人民幣升值的甚至于急不可耐的態度,都已經非常明顯的表露出來。到現在還不動,而且認為小幅升值根本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所以,這兩者之間差距比較大。

  今天我在這里說這個問題,是最近想了一下,可能未來對中國經濟產生比較大影響的,有很多變量。剛才兩位專家在精彩演講中肯定也說到了很多,包括講到的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勞動力轉移、企業的轉移等等。但未來對中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的,人民幣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的變量。

  對這個問題,有人會問,到底什么機制會改革?頂住一攬子貨幣這樣的所謂的貨幣機制改革,什么時候會進行?可能這個問題,誰回答都很難。讓官員回答,也非常難。但有一個趨勢還是明顯的,就是這個改革,還是要推進的。所以我想,接下來我們很需要關注由于匯率的變化,未來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尤其對投資者來講,這可能是一個不得不認真加以關注的變量。

  我的觀點,人民幣從中長期來看,具有升值的潛力。這一點,我認為是確信無疑的。我不同意現在有一些觀點,認為會有一段時間的貶值,未來這個趨勢說不好。我個人覺得,這個趨勢應該非常明朗。

  未來,首先,中國經濟本身是有著內在的動力的,就是推動人民幣未來走向升值的動力。改革開放到現在,30多年,沿海一帶的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現在,國務院、國家層面很希望沿海經濟帶能夠出現產業升級。但目前這種狀態下,當然還有其他很多變量。匯率的變動,可能加速資本、勞動力向內地流動。從整個國家講,產業升級也需要很多推手。而且從國際上的很多經驗看,一個國家在經濟相對比較成熟、起飛的發展過程中,通常匯率是一個很好的促進力和推手。產業升級、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崛起,如果說能夠在一個合適的匯率變化、匯率給它增加壓力的情況下,我覺得有助于向前推進。一個是產業升級,一個是區域經濟的調整。

  還有,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進口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對資源、對能源這些方面的消耗需求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如果說人民幣能夠有一定幅度的升值,顯然這些東西進口就比較便宜。對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還有一點,由于人民幣的升值對抑制通脹也是有幫助的。短期內對CPI產生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對PPI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還有一點,從去年開始人民幣走向國際。危機迅速發展的階段,人民幣開始在跨境貿易中進行使用,支付結算中使用人民幣,希望它能夠走向國際,能夠在國際貿易支付結算中以及未來和國際貿易支付相關的很多其他領域,都能夠逐步的擴大人民幣使用的范圍。人民幣走向國際,但這個貨幣卻是一個有貶值傾向的貨幣,這樣的貨幣,能有多大的需求?在國際間使用,又有誰愿意長期持有這個貨幣?

  所以我們說,從內部來說,內生的動力來說,多方面的因素,未來都會促進人民幣升值。它是有升值的潛力的。這是從內部看。

  再從外部看,升值的壓力應該說也會持續很久。

  首先,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增長率高的情況下,中國資產回報率比較高。從一個比較長的趨勢看,投資中國的許多資本,應該在10年、20年的回報是非常好的。有一個數據,中國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力在過去10年間,實現了驚人的年均6%的增長。這在國際上講,是屬于很高的。所以,經濟增長速度高,必定會對它的貨幣產生一個需求。國際間對它產生需求。同時這個需求還會在資產上反映出來。經濟速度高,資產回報率就會高。和上市公司相關的,都會比較好的表現。

  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速度比較高的大國,增速比較高的情況下,通脹壓力相對要大一些。這樣可能在一個長期的時間里,總體利率水平會相對于其他國家來得高一些。這里面會有一個利差。這個利差,也會吸引資本的流入。

  還有非常重要的,本身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會對資本的流入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包括利差、匯率升值的吸引力,會導致資本的流入。

  這樣的話,從內部來說一個動力,從外部來說也有推動力,所以我說對人民幣中長期的走勢,具有升值的潛力。

  還有一些相關的指標,對人民幣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個是國際儲備。我們現在規模很大。有這么多儲備的國家,他的貨幣還要貶值,我想,我們不大會看到這種完全相反的走勢。其次,從國際收支情況看,國際收支現在的狀態依然是雙順差。我們采取了許多努力,還是雙順差。雖然貿易會因為多種因素未來貿易順差可能會有所減少,比如說2008年貿易順差3千億,09年2千億,今年大概是在1千億。這1千億美元是在目前市場狀態下形成的。未來,無論是貿易順差還是資本和金融帳戶的順差,我們認為基本上都會保持。這個狀態,短期內根本不可能逆轉。同樣,國際經濟歷史上,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國家,貨幣還要貶值,找不到這樣的案例。而且這種狀態下,儲備這么多,國際收支有這么多的順差,而且長期保持順差,貨幣還要實行貶值,那在國際上肯定會遭致很大的壓力。再說,中國目前再在的指標也都是不錯的。雖然短期指標最近有所上升,超出了一個短期指標的水平線,但整個外在指標還是處在一個非常合理的水平。

  從這些指標總體來看,很多境外的投資者都會分析這些東西。這種狀態,這樣一些指標的表現,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我想,這些都是對境外的投資者,包括境內投資者,會對這些做一些分析,得出一個比較邏輯的結論。

  在這個問題上,最近有兩點可能是有些擔憂的。一個,都說物價上漲的壓力比較大。我們年初也是這種觀點。最近,我覺得物價的壓力可能會由于國際市場和國內房地產的調控以及增速的相對減慢,這個壓力相對有所減輕。但是,無論怎樣看,今年明年甚至未來幾年,中國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還是比較大。對外貶值,對內貶值。邏輯上沒有問題。但客觀現實生活中,并不是這么簡單。我們觀察一下國際上的對內貶值、最后對外也貶值的很多案例,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內它的貶值是在急劇的物價上漲,也就是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才能很快的導致這個貨幣對外的貶值。比如墨西哥、俄羅斯,還有一些更小的經濟體,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對內,通貨膨脹,15%、20%,屬于惡性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境外進入的資本以及在境內的資本,都要外逃。這最終會導致貨幣貶值。但是,在相對溫和的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它和貨幣相對的國家的物價上漲狀態,看誰漲得快,中國物價在上漲,美國也在上漲,我們比他漲得快一些,但這個快的幅度并不像惡性通貨膨脹來得如此強烈,短期內出現很大的波動。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對內貶值了,對外就一定或麻煩出現貶值。還要看這個經濟體本身有沒有能力消耗。畢竟是外匯管理還是海關、整個價格體系來說,它是一個經濟體相對獨立的。相對溫和的物價上漲,不一定會導致對內貶值,對外馬上就貶值。但如果說長期出現這種狀態,也有可能最終導致對內、對外都貶值。或者累積之后最終導致這樣的狀態。當然,還要看經濟本身的運行、消耗。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工資上漲。上漲了,企業的競爭力就有限了,就受到削弱了。過去中國的出口,依靠的是廉價的勞動力。現在勞動力價格上漲,不像過去那么廉價,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就受到削弱。你還要升值,升值跟物價上漲是同一個方向,都會擠壓企業的利潤。就企業的出口能力來說,是被削弱的。對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放在更廣的范圍中去看。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到現在,沿海地區迅速發展,是長期以來人力資本和境外大量投資在這個地帶進行集合的一個結果。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投到哪里?主要在沿海地區。而這個沿海地區大量的資本投入之后,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沿海地區不夠,中西部地區就彌補。兩者之間相結合。于是帶來這個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形成強有力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現在工資漲了。我們有沒有想過另外一個角度?工資漲,可能是一件好事。這個地區地價漲了,房價漲了,生活成本各方面都漲了,今年是不是該挪一個地方?相對來說競爭力不是很強的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是不是就應該往內陸遷移?物價、工資的上漲以及匯率的變更,可能都會對這個產生影響,促使他發生變化。勞動力反流了,資本也向內地流過去,這個現象,好還是不好?當然是好。這是這些年來很多政策想達到的一個目的。如果出現這樣一個結果,對出口來說,競爭力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能夠在沿海地帶繼續生存下去,必定它的產業要進行升級、換代、技術水平提高,競爭力增強。還有很多產業到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隨著這些資本流入、勞動力的進入,也崛起了。那我們說,這個出口的競爭力,不是被削弱了,可能是增強了。

  所以,目前對工資上漲的問題,還有待于很好的觀察。很可能它是一件對中國經濟來講,長遠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問題是怎么把它駕馭好,怎么使它朝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方向去運轉和發展。

  無論是從內在因素看,還是從外在動力看,人民幣中長期都具有升值的潛力。我的觀點是,短期我堅決反對人民幣大幅度的升值。最近,美國方面有很多聲音,今天在南京開會,也是有關中美金融的論壇,中間也討論這個問題,傳遞了這樣一些信息。美國方面對小幅升值是不滿意的,他希望能夠較大幅度升值,以滿足他的要求。

  對中國來說,這幾條原則應該是堅決的守住。一個是可控性、一個是漸進性、一個是自主性。目前的階段,中國經濟處在轉型過程中,國際市場還在恢復,中國不應該受到強烈的外在變化的沖擊。最近,歐洲經濟不好,希臘出問題以后,其他的一些國家連連不斷,危機不斷的發酵,對中國經濟多少有些影響,對中國出口也有一些影響。這種情況下,我們匯率的改革,是應該要推進,但是,必須是在自主、漸進、可控的情況下進行。人民幣小幅漸進的升值,對中國經濟運行中長期來講,是比較有利的。

  人民幣未來中長期有升值的潛力。作為投資者,我們怎么把握這個機遇?我做了一個題目,“把握升值時代投資良機”,我覺得升值的前景應該是很清晰的,接下去我們投資應該怎么看這個問題。我給大家看幾幅通俗易懂的圖,一個是日經綜合指數的歷史走勢。1985年廣場會議日元走向了迅速升值的道路,而日經指數在1985年以后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到的1990年達到38000點,從1萬點左右漲到38000點上方,短短5年左右。第二個,財富的增長,日本人均GDP也是在這一段時間有了明顯的上升,這是一個不變價格,剔除了物價上漲的因素。再看臺灣,臺灣的新臺幣同樣也是1985年出現了迅速升值,隨后這個地區的股票指數也連續5年大幅上漲,而且這個上漲幅度非常之大。臺灣地區人均收入和新臺幣兌美元匯率,也清楚的反映出升值的這個過程中,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再看上證,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2005年7月份人民幣升值,而事實上,股指已經開始上升,隨后速度越來越快,到2007年10月份見頂,6000多點,從1000點左右上升到6000多點。還有房價增速,相對滯后一些,但也是在這之后有明顯的上升。還有我們GDP的變化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基本它變動的狀態跟前面講的日本和中國臺灣,差不多。

  我簡單說幾個我的看法。

  一個,在整個升值的過程中,資產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或者說受到它的影響,有一個總體的上漲的態勢,應該是比較肯定的。這個過程中,往往股市比較敏感,他在升值大幅度展開之前,已經提前會有一些表現。然后,在升值過程差不多快結束的時候,可能早于升值的過程就結束上漲。房地產相對之后一些。但趨勢的變動也是比較清晰的。在升值過程中,很多相關的行業,比如上一輪人民幣升值中我們看到,最近給大家造成很大麻煩的銀行股,在上一輪的升值中,銀行股有非常好的表現。當然,還有其他的行業,比如航空、地產。如果未來不久人民幣機制改革后,出現升值態勢的話,我想股市的反應更快、更明顯一些,而且敏感程度更高一些。而房地產經過一輪調整之后,同樣還是要走上一個穩步上揚的趨勢。

  我做一個小結。中國經濟在2003年到2007年經歷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二輪連續5年的10%以上的增長,與此相對應,人民幣匯率在2005年7月份一直到2008年的上半年,出現了一輪上漲。如果沒有2008年的次貸危機的蔓延、雷曼倒閉、世界經濟急劇下滑的話,可能人民幣升值的過程還不會馬上結束。但受到這個危機的影響,升值過程基本中斷。我覺得接下來很可能出現第二輪升值。2005年到2008年是第一輪升值過程,接下來可能會有第二輪升值過程。具體什么時候開始,是今年下半年還是明年上半年,誰也不知道。但我想不會太遠。我想,這一輪的升值,可能跟上一輪會有一些不同。由于前面講到的因素的影響,有推動的因素,也有限制它的因素,共同作用,出現新一輪的穩步上揚的話,可能它的階段性會有一些不同。比如階段性,有的時候也會偶爾由于某些數據的影響出現貶值的態勢。但總體趨勢不會改變。比如物價上漲的因素、投資上漲的因素等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偶爾削弱它上升的勢頭,但不可能根本改變它上升的趨勢。所以,未來我們應該高度關注這個變量。歐債危機、房地產調控、股市連續下跌,大家可能心里很不舒暢,但如果說我們再把眼光放遠一點,可能未來對中國經濟運行大的變量的影響中,人民幣升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要加以關注,同時要把握好所出現的新的這一輪的升值過程的投資機遇。這是我們可能在未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里,要把握好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投資機遇。

  我就說這些供大家參考。謝謝。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 相關專題: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