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復旦大學主辦、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的“上海論壇2010”于2010年5月29日-30日舉行。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圖為日本銀行亞洲貨幣合作中心首席代表露口洋介。
露口洋介: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我是日本銀行在北京的首席代表,我的中文不太好,所以今天我用英文說明這個資料。今天我想要比較一下在中國和在日本對資本賬戶以及財務賬戶的管控。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日本所采用的資本賬戶跟中國目前采用的這種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圖上比較的是活期賬戶,中日皆是。日本在1952年加入世界銀行,中國1980年加入;日本在1960年接受了世界銀行的第八條款,中國在1980年加入世界貨幣組織,并于1996年接受了貨幣組織的第八條款;日本在1971年的時候開始實行日元的浮動機制,在1973的時候完全實行浮動機制,相比而言,中國是在2005年的時候開始采用這種控制性的浮動匯率機制,2007年這種外匯集中制已經被廢止。
我們再來看一下日本的變化,在1980年的時候,日本是把外匯和外匯貿易的管制法律進行了修改,在1998年的時候采用了新的外匯和外匯貿易法,也就是說在這兩次改動當中,是廢止了一些舊的法律法規。在2008年的時候是完全廢止了對外匯的管制,這是在日本的情況。
我們再看一下最后一欄所描述的中國的狀態。在1960年初采用相對浮動的日元體系,也就是說可以采用非固定性的賬戶,中國從去年開始可以采用這種跨國性的賬戶。我們再來看一下在兩國之間就資本賬戶和財務賬戶的比較,這主要是指在直接投資方面的。1967年,日本開始放松投資進入的管控,1969年日本同時放松了向外直接投資的管控,1992年日本又采用了直接投資進入匯報機制,1998年則是開始了對外直接投資的事后匯報機制。
相比而言,中國在1980年開始采用這種直接投資進入的方式,2002年開放了對外的直接投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走出去”的戰略。所以日本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放松了這種管制,中國是在八十年代開始。但是兩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是非常積極地吸取直接投資,投資也是走出去,而日本在七十年代開始放松進出和直接投資政策的時候并沒有中國那么積極,或者說是比較猶疑的態度。
我們再來看一下在資本和財務當中的組合投資的情況。在1961年的時候,日本的私有公司開始在美國發行外匯主導的債券,而中國到1982年,中興銀行才開始發行以日元為主導的私營企業的債券。在1967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放松它在股票和證券投資的資本進入,這個時間點在中國是1991年和2002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匯直接投資。1970年日本在信托方面給外匯證券以許可,這個時間點在中國發生于2006年,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QDZ22來向外進行外資證券的投資,在1970年的時候我們可能ADD開始發行以日元為主導的債權,在2005年時候中國同樣發行了以人民幣為主導性的債權,這也是由ADB發行的。另外在1984年的時候,日本是同意居民去發行歐元、債權,中國政府人民幣證券,在香港發展的時間是2009年。
我們再看一下在資本賬戶下面的其他類投資。1952年,日本允許外匯主導性貸款,這個時間點在中國是1980年;短期投資進入時間在日本是1960年,這個時間點在中國是2007年,實際上在2007年的時候,中國從國外借入資金還是有相當的限制的。在1972年的時候,日本批準了以日元為主導的貸款,就是可以在國外進行貸款,在1980年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日本是允許這種貸款的,在1980年日本同時也開始了不需要事先報備的國外貸款,在1987年的時候日本允許了以日元為主導的國外貸款。看一下中國的情況,在2008年的時候是允許了銀行能夠以外匯在其他國家爭取商業貸款。
我們比較中國和日本,應該說在一些具體的方面還是有區別的,但是總的來說中國對這些外匯交易和跨國交易方面的主要措施,跟日本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狀況是比較相似的。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相似點,比如說在跨境交易方面,除非是具體的一個批準,否則在原則上是禁止的。另外我們看到,非金融性機構的跨國交易也是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主管方面對于跨境交易的控制,一般是通過控制金融機構來實現的。另外我們也看到,在2000年之前,在中國或者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跟日本的情況都是相似的,那就是開始放寬對于外資的進入和出去。此外,我們還看到一個特點,就是對于直接投資的進入和在證券投資的進入方面,都是開始放松。現在這個方面有了一個放松,過了一段時間,才對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證券投資進行放松。實際上兩國也有很多的不同,就是在實際流向的情況,中國在允許境內投資方面是非常積極的,當然也在海外流向的投資也是非常積極,與中國目前的情況相比,日本在方面表現的不是太情愿。尤其是在流向本國的投資的時候,時間段是1970到1980年。
現在來講一講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去年七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人民幣境外交易試點管理辦法。人民銀行現在會有很多本土化的企業,處理境外人民幣交易的時候進行管理,而這樣一個公告就走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當然在目前還是一個實驗性的項目。現在企業能夠從事這方面的主要是五個城市,之后實驗性項目會在一些特定的區域來實行,比方說與香港、澳門以及馬來西亞的政府。對于海外人民幣的交易,我們會有本土的代理銀行,在銀行之間建立銀行轉帳的賬戶是以人民幣來進行結算的,這樣來從事人民幣境外交易的代理商,這種方法跟自由日元賬戶是有一點類似之處。在境外交易或者跨境交易的過程當中,另外一個里程碑的意義,就在于今年我們會看到對跨境人民幣交易的監管放松了很多,跟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有很多與中國公司進行交易的企業,也開始逐漸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中國銀行也會要求有定期以及活期的存款業務,向日本公民開放,也可以用人民幣進行存款。也就是說,日本的公民就可以在中國銀行駐日本的分理銀行進行人民幣的定期儲蓄以及活期儲蓄的業務。
下一頁是兩者之間在直接投資的區別。中國由于改革開放的政策,非常鼓勵向國內流向的投資,對于名義上的GDP的貢獻在2004年最高達到5.8%之多,2008年,處于低位的時候也在3.5%左右。與紅線相比,日本會處在比較低的水平,1979年在0左右,甚至到了2008年也高不到哪里去,也只能是在0.5個百分點左右。我們再看一看海外流向的直接投資,在2006年的時候是處在2%的水平,1987年處在2.66的水平,所以我們的結論是無論是內部流向還是外部流向的直接投資,對于中國來講都是非常活躍的,而日本則是一個相反的情況。日本會有對于存款利率的控制,首先是從1979年的5月份開始,會有一個異付的存款證明,當時開始進行發布或者出開出。當時在銀行和買家之間,可異付的價值是由市場決定的,也可能是從50,000,000開始,慢慢開始降低。在1993年的時候管控會取消,到1994年的時候對于活期存款也會取消,對于1993年是定期存款的管控會取消。比方說有短期的存款兩周或者兩個月的存款,過去由日本國家銀行來制定它的利率,銀行卻沒有實行利率的自由,我們把這種稱之為“窗口指導”,這個“窗口指導”對銀行來講也不是一個很好的貨幣管理的制度,這一點在1957年。到了1988年10月,日本銀行開始使用不對等的認購率來作為可選定期存款產品的利率,所以由市場來決定長期的存款的利率。1991年,我們就取消了窗口指導的制度。1994年,也最終取消了對于存款利率的控制,而到1998年的時候,銀行之間的貸款也是貨幣管理的一個重要層面,銀行之間也能夠互相使用靈活的利率,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對中國來講,目前還是由人民銀行主要管理各個層面的策略的制定,所以對于接受銀行貸款的利率還有很多是受制于中國人民銀行。而在1984年的時候,對于所有入境以及出境投資的貸款利率,都沒有存在管控,1984年的時候就已經建立好跨境交易的管理體制。從1984年到1988年對日本是非常關鍵的,而日本的國家銀行也是非常希望能夠直接控制投資貸款的流向,實際上這個時候由于沒有存在特別多的監管和控制,這時的流向都已經是比較自由的。到1980年的時候,很多金融賬戶的管理雖然不存在管控,但是對于利率的管理依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日本市場在接受外來投資,以及聚集海外投資的效能的速度。
從日本的經歷來看,花了我們二十年的時間,而我們也另外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從1970年早期開始,到1980年晚期的時候,取消了所有對貸款利率的控制,這個過程是非常慢的,而且也會在幾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不合規,以及造成了一些混亂的局面。盡管我們是有一個對海外及境外交易的控制,但是短期的資本境內和境外流向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1971年時候,對流向日本短期款項來講,隨著流向的金額逐步擴大,就會越來越難以管控。1960年日本允許非日本居民進行設立日元賬戶,同時通過這種賬戶,作為短期資金內流的主要渠道,在這個過程當中,日元的匯率會有下跌的水平,所以對其流向造成了比較小的壓力。在中國來講,目前國內的一些代理銀行可以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然后以人民幣發行定期的相應存款產品,這樣也會作為一個非常好的產品。對于人民幣來講,就會有一個比較獨立的匯率形成機制,同時又是非常靈活的管理辦法。我認為中央銀行應該開發出一些實用的工具,對規定這種短期的利率能夠達到我們實行的標準。我們認為,這樣會去除一些對于利率的管控,才能夠提高其金融市場的活力,會有更有活力的外匯形成機制,對于銀行的金融政策的制定也好,市場也好,都會是非常有益的,這些就是我從日本銀行的歷史經驗當中,給中國所分享的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