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國際金融與中國經濟論壇 > 正文
由中國國際金融學會、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危機后的國際金融與中國經濟”論壇暨《國際金融研究》雜志理事單位年會于2010年3月27日在武漢舉行。上圖為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
宗良:謝謝同學,大家中午好!
關于預警監測指標為什么要研究呢?如果是我們能夠把地震提前30秒或者是50秒預測出來,這對我們防范損失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中國做這件事也不是今天開始做的,實際上是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做了,97年的三月份我就有幸參加了人民銀行的課題組,當時課題組的來源是關于全球金融體系衍生產品的快速發展造成風險的報告,大家在深圳組成了課題組研究,97年的五月份就開始琢磨一套指標體系,當時是3月份研究的,稍微監測了一段不了了之,最后就這樣過去了,但是當時的主要目標是監測中國,我們這個課題上面布置下來了,因為涉及到金融危機的背景,主要是要能夠監測國際金融市場,尤其是美國金融市場,這樣一來,這件事該怎么做呢?我們分了三個角度:
1、對現有各式各樣的監測指標做調研分析。這里面有IF的一些指標,我們在這里面能夠看到各大投行機構在監測相關金融危機的發展中所采用的相關指標,比如說高盛采取的指標里對于歐洲危機就實行了歐洲外債,還有歐洲銀行的問題,這里面用了國家貸款,摩根斯坦利用了房地產價格指數,這也是我們采用的一些指數。同時,在這些指數梳理的基礎上發現有一個原因,早期用了這些指標,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結構的變化,整個指標一再引進,這幾年要突出這些特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銀行越來越多的需要通過市場來獲得流動性。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杠桿運用使危機傳導機制發生了變化。
2、金融危機的指標是如何構建的。主要是以美國為對象,以危機前和發生期為主要監測對象,與市場相關的指標為主,在考慮到宏觀的周期性因素,并且在實踐中被證明比較有效的指標,通過這些作為單向指標來選擇,最后經過篩選就變成了八組12個指標,這里面的指標是我們篩選得出的,美國各式各樣的機構所用的指標都不是一樣的,連當地的美國人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都非常的困難。這個時候對于每個指標分區域、每個指標有不同的綠色區域、紅色區域,每個指標分一個區域。定完了之后,這么多的指標有點難度,把這些指標分別加一個權重,我們算出一個總體的指數。這個指數里的研究與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金融危機偶爾發生一次,數據不可能那么全,如何來判斷這個問題比較難,再加上前瞻性的指標也有限。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最終還是要做出一個指標,第一次做出來是在09年的二月底三月初,當時沒有做那么長的時間,僅僅是做到三月份,實際上通過當時的情況來判斷,我們給出了一個比較好的解釋,對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狀況給出了比較好的解釋,當時有關的領導對這個是比較滿意的,我們看到了幾個方面的解釋,從危機發生的過程中能夠做一個比較好的解釋。
第一階段,07年1—7月。這個時候感覺到整個市場前面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不明顯。
第二階段,等到雷曼破產促動了整個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階段,08年9月份以后。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今年的一季度基本上是這樣的狀況,在有風險和無風險的地方過渡,從我們預測下一步的情況來看,基本上就是在這個位置上下波動。
我國需要如何建立機制呢?
需要從預警方法、預警指標、預警模型、制度安排、關系等多個方面入手。從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緊密結合,才能實現對金融危機監管的正常運轉,涉及到法律保障、機構設置、金融微機監測的信息系統。我們做這項工作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初步的探討。從美國擴展到歐洲、歐洲再擴展到新興市場國家,再加上指標上可以更進一步的經濟化,這樣可能會對金融危機的預警與監測發揮一定的作用,我們希望與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使有關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