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鄭永剛:大幅度降低房地產價格可能性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4日 17:06  新浪財經
鄭永剛:大幅度降低房地產價格可能性不大
  2010年1月24日,由第一財經與唯眾傳媒聯合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行業領袖論壇”在上海舉行。圖為杉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資料圖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1月24日,由第一財經與唯眾傳媒聯合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行業領袖論壇”在上海舉行。圖為杉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

  鄭永剛:剛才幾位都講得非常好,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下面我想給大家共同探討和分享我的觀點。

  非常高興和大家討論一下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問題,首先從09年的回顧和2010的展望來看,2009年是充滿刺激的一年,從上半年股市的飛漲,到下半年房地產價格的飆升,從經濟低迷到人們對經濟泡沫的擔憂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所以經濟形容一下像過山車,但是還沒有下來?什么時候下?危機總是存在的,過去的時間是8到10年,危機的嚴重性也會加大。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斷地在制造危機,從09年開始我們大投入、大擴張、大增長影響必定延伸到2010年。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結果,以及1月份國家的信貸,從政策面來看,中國經濟一定會越來越好,尤其是房地產和證券市場也基本形成了這樣的支撐點。這是從宏觀面上來分析的。

  最近房地產在調控,在調整。我個人認為房地產因為09年漲的實在是不象樣,也涉及到民生和國家的穩定問題。所以中央政府不得不出臺遏制房地產飛速上漲的措施。但是我們也要清晰地看到,房地產價格的壓制,實際上關鍵點就是土地的價格。因為土地的價格出納金收入跟當地政府,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所得。所以你們要看到一點地方政府日益加大的開支,加上整個地方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又要看到各地地方政府的負債,現在地方政府負債累累,負債非常大。其實他們的收入除了稅收來源,可用資金是不多的。需要的是推動土地的價格增長。所以這是一個主推手。

  第二個要看到商業銀行。銀行是房地產漲價,土地出讓金漲價的推手。如果房地產價格大幅度的下跌、回落,那銀行壞帳率會大大提升。所以這是兩個比較重要的元素,其次是開發商。開發商是第三個得利者。盡管看到開發商獲利很大,但是通過二次分配,通過稅收等等,絕大部分的房地產和土地的價格增幅還是地方政府占了大頭。所以要大幅度降低房地產價格,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

  還有一個要素是城市化的建設,因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現在還不到60%,還沒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下一輪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還會越來越快。因為只有城市化才能夠實施產業升級、結構調整。這是一個主要結構調整的方向。

  所以總體來看,2010適度的寬松財政和貨幣政策,主要將體現為寬貨幣、緊信貸,信貸會適度的調整。這是一個方面。對于2009年帶來的后果,從不好的方向看我們應該注意到一個情況,一個是貨幣信貸大幅度擴張會帶來的后果,這是去年帶來的。兩三年以后我估計銀行匯出現一些壞帳,這是我的判斷。第二個方面,09年提出了國進民退的現象,類似于煤炭和鋼鐵這樣的行業,在大整合情況下,國進民退的形式下一步會造成壟斷格局和對市場環境產生一些影響。

  但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我把它統稱為“中國民族企業”。我覺得該是國企經營的,壟斷的,資源的產業,應該是國企為好。但是市場化程度高,比如說餐飲行業,如果是國企的話,我們又要回到當年憑票,憑券的時代,那是不可能的。

  我個人認為,國進民退是不可能的,但是需要我們的企業做強做大,做精,尤其是要提高國際化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一個關鍵。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我要談的就是2010中國的機會。我總體看,對于中國的中小企業也好,中大企業也好都是一次機會。第一,國家的政策向支持農村和小城鎮發展傾斜。我覺得這個大家都看到了。帶動國家財政安排也好,國家資本將加大向農村和小城鎮流動,從而帶動商品、物流向農村和小城鎮流動。這是內需發展的新動向,希望中小企業,包括我們的企業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第二,資本向中西部城市的流動,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可以看到從數年前開始中西部發展戰略,真正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時機上已經成熟。東部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東部企業將主動向中西部轉移。這個趨勢將帶來中西部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也會給企業帶來非常好的投資機會。所以我們不能老在上海和北京深圳,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

  第三,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資本流動。這一點國家政策方面已經體現出來了。中央已經出臺了產業振興的計劃,從中國產業自然發展來看,也到了升級的階段。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實現企業長期發展一定是有利的。所以這又是一個機會。我講2010是中國的機會,也是中國企業的機會。

  以上是我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思考。我想一個企業要發展,要健康的發展,除了企業競爭以外,一定要關注著國家戰略,一定要跟隨著國家戰略。如果國家認為這個不可以的,比如說過去十幾年是一個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要去研究低碳經濟的時代。所以不管是投資也好,產業也好,生活也好,都要研究低碳經濟的概念,否則的話你會適得其反。

  危機是一種規律,美國大蕭條我們就不談了。從我從事經濟工作25年的時間分析,實際上1989年的時候并不是單純的經濟危機,但是從1990年,1991年,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1993年生產資料開始漲價,開始一輪經濟的騰飛,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第一輪騰飛,然后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一次危機,實際上香港的一些企業家有跳樓的,也有自殺的,覺得地球末日到了。

  到了1998、1999年和2000年這三年經濟處于低迷時期,經濟真正啟動是2002年。尤其是長三角地區通過城市化、結構調整、房地產推動,到了2008年華爾街的金融危機,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沒有人跳樓。為什么?因為大家都經受住了。開始的時候,正好9月份、10月份在紐約,我們訪問了華爾街高盛、美林一些投資公司,那時候他們覺得一片黑暗,愁眉苦臉。結果是什么?西方社會,包括經濟發達區真正進入了危機時代。

  我們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并沒有損害什么,因為金融機構沒有出現任何的危機,無非就是出口受阻。所以說這次危機我個人認為,后危機時代我的理解是來的太快,去的也太快。因為全球的政府開始救市,包括中國政府。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損失多少錢,美國政府7000億的錢大部分填窟窿,中國政府4萬億包括所有的銀行信貸,最后形成了一個概念流通性過剩。所以說,金融危機我個人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就是制造新金融危機的開始。從政府到企業,到金融銀行家都開始制造新一輪的危機,這就叫后金融危機時代。從去救市的這一天開始,我們就開始制造新一輪的金融危機。

  所以下一輪的危機可能會在中國。為什么?因為美國和西方社會,包括日本沒有資格再發生危機,自己大病初愈。中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中國在高速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會不會發生大的金融危機。這是我對后金融危機的理解,并不是一家之言。

  第三我們集團還是以實業為基礎,以資本運作投資為手段。我們從市場資源,從技術,人才的資源完全開始國際化。我們的企業要面臨國際化的競爭,所以必須要這樣做。

  我的走法是聯合,我的走法就是合資合作。因為對中國的企業來講,合資合作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收購、兼并,特別是海外的收購。中國收購國際品牌很難成功,我稍稍的也做過一些嘗試。因為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化整合的問題,不要說是中國的企業收購西方的品牌,怎么整合文化,中國的南北文化都很難整合。南方江浙一帶的企業到東北去,十有八九要失敗。為什么?就是一種文化和理念、價值觀的認同不一樣。

  所以我們做的很謹慎,我還是比較穩健的。因為我要走向全球化競爭,各方面的資源都要全球配置。日本人非常怪,一個很好的項目要研究兩年,我們兩天就解決了,我們自己兩分鐘就解決了,拍腦袋就過去了。我們過去30年中國高速發展,我們抓住機會就進去。但是今后的經濟發展絕不是拍一個腦袋,拍一個大腿就能解決問題的。

  我是十年前沒有客戶的時候,我們就接受“863”的課題投了8000萬,產業化,把整個研究所的人員從北方全部在上海安居樂業。你們用的手機電池,材料我在中國做的最大。比亞迪是電池做得最大,我們是材料做得最大,其實材料技術更重要。電池要組裝,當然也有技術。十年前我們跟日本、美國是同步的技術,十年以后我們跟他拉開了距離,大大地拉開距離。最近這兩年時間一直在尋找世界第一的技術,我就跟他合資,什么樣的條件我都能接受。我們基本上已經談了差不多了,我一定要做成全世界鋰離子電池最大的綜合材料供應商。如果一旦突破以后,我們將供應給未來汽車行業革命的動力電池。這是我的夢想,這是一次爆炸性的革命。因為我現在有資格,因為我在中國做得最大,我的量大。這是我們要做的兩大產業。

  從投資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還是繼續要研究低碳。當然我們還要繼續進入城市化,尤其對中西部。我們做的是綜合開發,我們開發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包括城市綜合體,等等。

  我想說一句話“2010對中國企業是機會”。謝謝!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