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十一屆北京大學光華新年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10年1月9日,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北京大學MBA聯合會承辦的第十一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經濟”。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的銀行和西方的銀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產品,不在于服務,而是在于管理。
以下是馬蔚華演講實錄。
馬蔚華:謝謝各位,我和唐行長是老鄉,他爸爸是我的老師,同一方水土不一定養育同一方人,雙寧是集所有的于一身,我就不一樣了。
唐雙寧:那本書不是叫感悟華爾街,是主宰華爾街。
馬蔚華:我覺得做銀行的還是比較守信用的,我是從深圳昨天晚上過來的,這里零下14度我還是風塵仆仆的,明天還要回去,我的成本比他們幾位要高一點。第二個我還是要忠于這個題目,走向全球化的中國銀行業。
北大我很喜歡,因為招商銀行這么多年的創新,從北大得到了很多的啟發,我第一次來北大演講的時候是推動我們的網上銀行,當然這不是產品介紹,是回顧歷史(笑)。
那個時候網民有1千萬,不像現在兩三億,當時沒有人相信網上銀行能成氣候,但是我想北大是一個五四革命的起源地,要想找革命火種就先到北大。
那個時候我來演講,開始我還覺得沒有來人聽,我還特意走了一個后門,你們的北大黨委書記是我的同學,我說你能不能給我組織一下?他說我們北大不用組織,海報可以給你大一點寫,那一次我一看坐無虛席,我就感受到北大喜歡新事物,喜歡對創新的感悟,所以我一般到困難的時候都到北京來。我是北大的客座教授,也是光華MBA的班主任,也多次參加這個新年論壇,感謝北大!
對于這個題目,全球化的中國銀行業,也就是中國銀行要走向全球化,我想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國已經融入了全球化,中國銀行業作為一個組成部分,不可能離開這個全球化。況且中國銀行的國際化應該是一個必然趨勢,一個是有需求,二是有機會,三是有挑戰。
有需求很簡單,銀行是一個服務業,銀行的客戶走出去了,銀行也要走出去。這幾年中國的企業到境外投資這5年年均增長69%,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還增長68%,我們的企業客戶是不是也要跟著出去?我們中國的旅游消費,境外刷卡結算支付。
這個我也不是做廣告,據說我們招行信用卡在境外的消費額應該是排在前面的,去年金融危機那么嚴重,結算量超過200億美金,我們有需求,不能只讓別人刷,要刷中國人的卡。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我們也不能光看他們在做些什么,和他們在中國競爭也是國際化。
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國際上的歐美銀行杠桿里面20%以上,遠遠超過20%,最后巴塞爾協議對資本的質量有很高的要求,西方銀行要去杠桿化,就是他們必須要提高資本充足率,所以要剝離上萬億的資產。西方銀行去杠桿化就是去國際化的過程,這樣就給我們一個市場空間。
到國外去不容易,如果歐美銀行不是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受了這么多的挫折,中國走出去是很艱難的,我們成立一個代表處就做了好幾年,所以他們去杠桿化的過程就是我們國際化的過程。西方銀行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潛在的收購和并購的機會,因為他們不行了就需要資金。
再一個監管當局也是這樣,現在需要你去的時候監管條件就要放松,包括美聯儲,最近可能對中國銀行進入美國市場有所放松。我們很不容易,我跟美國財政部長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他第一次見我就跟我出了三道難題,他覺得很難,可我是迎刃而解,從那以后就跟我關系不錯了。
我們批代表處用了三年,從代表處變成分行又用了兩年,這還是快的,美國從91年頒布了一個對于外國銀行的監管法,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銀行不許我們準入,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最后我們代表處,這個財政部長跟我說,他在北大呆過,還會幾句中文,他說我用一個字來概括美國的監管體系,他說美國有很多的監管當局,但是也有很多事沒人管,他說用一個字就是“亂”。
盡管這次金融危機當中我們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為什么我們受的影響小?第一是中國強大了,這是毫無疑問的,經過30年,我們從1978年,2001年到現在超過70萬億,我們強大了。去年全世界經濟的情況,我們08年的利潤增長是30%,去年我們還有很多家銀行是政治銀行,西方銀行巨大的虧損還沒有解決,資產還有將近一半沒有剝離,所以我們強大這是一個不爭之事實。
第二監管環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原來他們嘲笑我們的事我們現在都解決了,在批準我們銀行開業的文上,沒有寫別的,有80%是描述中國監管體系發生了什么變化,我說這個沒有多大的關系,他們寫的都是那個,還有包括中國人大頒布了一些法,就是說它認可你的監管環境,這也是我們的一個變化。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國際化程度很低,我們沒有到大海里面去游泳,或者是離水邊還很遠,所以我們不可能被淹死,但是不等于說我們游泳的水平很高,這就是我們的差距。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件事不可避免。
所以說我們的客戶走出去,隨著外國的銀行進來,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中國的銀行要到國際金融這個大海里面去游泳這件事非常難,也是必須要面對的,所以全球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銀行發展離不開國際化,離不開全球化。
既然這樣我們就是嘗試和探索。招商銀行在這兩年我們做了一些探索,一個是在紐約建立了分行,還很湊巧,批了那么多年,趕上給我們一個露臉的機會,讓我們在紐約華爾街金融危機最寒冷的冬天開業,前年10月8日。
那一天美國市長跟我說,他說你這是給我們紐約帶來了春風,所以這也應該說是中國人的驕傲。這個紐約分行運行了一年,應該說各項運作的都很健康,現在在美國有一個很好的機會,這些在美國的中資機構,甚至有一些美國的美資機構,因為前一段像花旗銀行這樣的都是遭遇到一些大的市場起伏,很多銀行的資產都沒有暴露,所以很多的銀行開戶就選在中資銀行。
有一段時間我們的系統還沒有完善,錢存了不少,我們就要謝絕,不要讓他們存在這兒。再有一個就是關于人的問題,過去中資銀行招人很費勁,現在很多人都愿意投奔中資銀行,我們紐約分行80%都是美國人,他們現在已經接受了招商銀行的文化,也很熱愛中國,因為他為我們打工。
另外一個嘗試,就是我們去年在香港嘗試著收購了一個銀行,這個是在市場上媒體評論最多的,我們為什么先選擇在香港?我覺得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雖然它是中國的領土,但是是按國際游戲規則原作的一個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既有和大陸相連的血緣關系,又有和國際市場相連的這一面,所以踏進香港的市場就是踏入國際化的一個跳板,這就是能進能退,可以嘗試。
在香港收購一家銀行也不容易,因為我們不是要參股,是要控制,收購一家金融機構如果你不能控制它,就不能按你的意愿去整合,所以我們對這個銀行是百分之百的收購,在香港這種情況很少。再加上我們在深圳,和香港一界之隔,收購的時候必須想到有沒有辦法整合它,在國際的收購20%成功,70%到80%是失敗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整合的實力,而整合主要在于文化不相容。
但是我們在深圳,香港跟我們一界之隔,雖然是兩個制度,但是在文化上,在整合上我還是非常有把握的。收購以后能不能有發展的空間?因為香港很多客戶對廣東華南有需求,而我們在華南的客戶對香港有需求,所以我們就定位為跨界業務,在這個領域有非常大的潛力。所以我們在過去這一年應該說整合的效果遠遠好于預期。我們收購的銀行在過去存款和貸款都增長超過10%,利潤的增長超過30%,在香港名列前茅,而且這個隊伍很穩定。
所以英國一家報紙曾經說過,說招行銀行收購這件事是叫做不可復制性,不可復制性叫個性化,所以應該說在收購的時候,盡管外界議論很多,但是我心里還是有把握的,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在國際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我們必須清醒,我經常比喻,就像我們跟劉翔賽跑,劉翔絆倒了我們得了第一,不表明我們比劉翔有實力。
所以在國際化上不能妄自菲薄,因為我們畢竟是沒有經驗,這個經驗很重要,我們不是很熟悉國際市場的規則,我們沒有在一個完全市場環境中作戰的經驗,特別是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退去,還有很多現象,很多有毒資產我們還并沒認識到。
盡管有很多的機會,但是機會后面的風險你不一定能看得出來,況且我們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們自身管理的國際化,中國的銀行和西方的銀行差距在哪兒呢?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產品,不在于服務,而是在于管理。別看我們今天銀行利潤增長的超過西方,別看西方有些銀行甚至岌岌可危,差點倒閉,但是它畢竟經歷了上百年,我們真正的銀行市場化的路程也只有一二十年。
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在一個商業銀行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的管理還有缺陷,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所以招商銀行我們從今年開始進行第二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我們的目的是把我們的零售業務比例提高,中小企業提高,把中間收入提高,應該說經過6年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目的。現在我們中國銀行還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規模,利差收入高,管理粗放,成本高,所以我們現在第二次轉型的目的就是低資本消耗,風險可控,低成本,高收益。如果我們用30年時間能夠完成的話,我想將來我們在世界上競爭也就有了實力。
我就講這些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