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全體大會將于12月26日下午在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新浪網將進行全程圖文直播。以下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法務部部長高風發言實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法務部部長高風發言實錄
各位代表,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我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大會的一些情況。第十五屆氣侯變化峰會和第五屆京都議定書大會于2009年12月7號到18號在哥本哈根舉行,簡稱“哥本哈根”大會。這是一次有歷史意義的大會,它開創了歷史氣候變化問題,與會人數43000多人,超過了會議舉行地點貝拉中心所容納人數的2倍。
有120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會,溫總理和奧巴馬和一些世界政治的風云人物也參加了這次大會。會議主題說,本次大會動員的政治力量可能是空前絕后,以后可能再也不會有這么多國家領導人參加大會了。本次大會還有很多其他的第一,這些當然都是一些花絮了。更重要的是,大會的決定對各國參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國際體制指出了方向。我重點評述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京都議定書》存廢問題。大家都知道,《京都議定書》存廢問題是大會召開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西方國家普遍希望廢止《京都議定書》主要理由是美國沒有參加京都議定書,發展國家排放大國根據京都議定書也不承擔減排的義務。因此,覆蓋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他們強調,必須要制訂一個新的全球性的協議,把所有的國家都包括在內,并且都承擔同樣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強調發達國家必須按照氣侯變化公約的規定,承擔更大的溫室氣體的減排力度。發展中國家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采取行動。在這個問題上,發展中國家空前的團結,強烈譴責發達國家扼殺京都議定書的決議。因此在大會召開之前,政治形勢就已經明朗。在第五次京都議定書第一號決議里確定,關于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談判將繼續進行,這個決定雖然只是一個程序性的決定,但是意義就在于《京都議定書》將繼續運行下去,并沒有像西方一些國家希望的那樣被停止掉。
第二,我想評價一下哥本哈根協議。在哥本哈根大會的最后一天,會議主席召集了26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召開了小范圍的磋商,達成了一份標題為《哥本哈根協議》的政治性文件。公約秘書處被排除在小范圍的磋商準備工作之外。因此,出席小范圍磋商的國家到底都有哪些國家,現在還沒有一個十分準確的說法。
不過,核心成員大致包括20多國家集團的成員,這里面可能略有一些出入,還有一些小島嶼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的代表,絕大多數的國家領導人沒有被邀請參加小范圍的磋商。正是這種不太公開,還不夠完全透明的做法,導致了會議后期陷入了困境。
如何認識和評價哥本哈根協議,世界各國不容易取得一個一致的意見。18日的上午,當哥本哈根協議的談判處于緊張的當口,沒有被邀請參加小范圍磋商的委內瑞拉的總統表示他不會接受從后門溜出來的任何協議,當天晚上,協議以提交草案的形式提交大會審議,多數國家主張大會通過這樣的決定。
遭到了玻利維亞,蘇丹,古巴,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等國的堅決反對,致使會議陷入了長時間的僵局,19日的早晨,大會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大會討論,說大會注意到2009年12月18日的哥本哈根協議,哥本哈根協議的文本,就是在大會一句話決定的副本后。這說明哥本哈根大會本身沒有作為大會的解決通過,大會只是注意到這樣一份文件的存在。
這樣一來,哥本哈根協議的性質,對哪些國家有約束力,有多大的約束力,甚至能否作為聯合國的文件都有可能形成爭論。估計世界各國可能會處于不同的原因,對哥本哈根的協議作出各自不同的表態。
中國的態度如何呢?根據新華社的報道,溫家寶總理從哥本哈根回到北京以后,在21號一表示,哥本哈根協議堅持了聯合國的框架公約,進一步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代理區別責任的原則,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采取了行動,表達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侯變化長期目標、資金、技術和行動透明度等問題上的共識,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來之不易。
溫家寶強調,會議期間,中方與各方密切溝通協調,整個過程公開,透明,高效,為推動會議取得現有成果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表現了最大的誠意,盡了最大的努力。溫家寶表示,“中國愿意同各方一道,以哥本哈根會議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履行承諾,盡早完成談判,推動國際氣侯變化 合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可見中國對哥本哈根協議的態度相當的積極,并且希望完成談判。
在哥本哈根的協議里面,溫總理提到的協議所確定的國際社會應對氣侯變化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大氣層中的濃度在450,全球升溫不超過工業化的2攝氏度,這一工業化的目標體現在最新一期的報告里面,大家知道IPCC獲得了全球的諾貝爾獎。
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指標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會造成巨大的壓力。要實現這個指標是相當的艱巨,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測算,到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中國和美國將大致各占20%,也就是說中美兩國加在一起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量將占到一半。協議提出的應對氣侯變化的資金需求,是指發達國家將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之中,一共籌集大約300億美元,來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侯變化的行動,包括減緩氣侯變化和適應氣侯變化。
到2020年,發達國家的投資規模應該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當然這個數字可能是依靠市場和私人投資來完成,預計公共資金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概是15%。
協議所提到的行動透明度,是指各國應對氣侯變化的承諾如何向國際社會公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承諾如何測算,并且報告接受國際核查。這是發展中國家非常關注的問題。哥本哈根協議在尊重國家主權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就發展中國家的行動進行磋商和分析,至于磋商和分析將如何進行,還有待有關規則的進一步細化。
哥本哈根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議初期就會議關注的重大問題表明了立場,包括聯合國氣侯變化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談判之下的雙規制,包括國際社會應對氣侯變化的長期目標,發展中國家報告的測算,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等等問題。
在小范圍的磋商之中,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發達國家的領導人輪番上陣,集中向幾個發展中大國,特別是中國的代表施加壓力,但是最后定稿基本是按照中國的談判底限為主,中國基本實現了自己的談判目標。
第三個問題是氣侯變化公約之下,談判進程啟動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哥本哈根大會期間這個機構的談判任務并沒有完成,所以哥本哈根大會進一步決定,在談判機構已經取得的進展基礎之上,延長談判機構的任務一年,也就是說到明年的年底,第16屆氣侯變化大會來完成談判。所以,總體而言,在人類應對氣侯變化的進程中,哥本哈根大會是一次里程碑。
我們知道根據京都議定書,只有發達國家在執行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現在根據巴黎路線圖和哥本哈根的協議,國際社會將按照共同有區別責任的原則,談判制訂一個全球各國共同采取行動的框架來執行,在這點而言,哥本哈根的會議和協議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愿望,但它達到巨大的歷史意義仍然是值得人們肯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