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10財經年會:戰略與預測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12月18日上午消息,《財經》年會2010:預測與戰略今日在京召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演講中表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已經說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需要反思一下為什么在十幾年中,執行的情況不太好,這樣就可以真正走出這期經濟危機。
視頻:吳敬璉稱應反思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執行力 媒體來源:新浪財經吳敬璉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失衡,消費率稍有增長,但沒有根本改變。投資大幅增長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主要方式,但要保持中長期的增長這仍舊不夠,未來中國經濟要發展必須增加消費的需求。
吳敬璉稱,提振消費有多種方式,比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采取家電下鄉等補貼消費的政策,但根本的途徑在于人們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要依賴于就業增加和技術的進步。
“增加就業可以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而技術的進步可以提升專業人士的收入。”吳敬璉說,目前要從依靠投資、依靠自然資源的投入的發展方式轉化為依靠就業的增加、依靠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結構的轉變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當前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目標。
此外,吳敬璉認為目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之所以推進緩慢,主要是由于體制性障礙沒有消除,很多政府地方把GDP的增長當成其重要政績,鼓勵創新的機制不健全,導致技術發展面臨眾多障礙。(雪婷)
以下是吳敬璉演講實錄。
吳敬璉:各位下午好。我今天講的題目只有實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夠真正的走出經濟危機。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的財經年會,我是參加了,主持了一個討論。財經給我出的題目叫做從三架馬車的狀況,從投資、消費、出口三架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它的狀況來預測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
拿到這個題目以后,我就有點猶豫,想不清楚,三架馬車的狀況跟未來的走勢之間是什么關系。當然這是一個當時很流行的一種說法,因為過去我們的經濟主要是靠這三個需求支撐的。那么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后,消費需求沒有起色,出口的需求大量減少。于是我們經濟增長就走下坡路了。
要預測未來,用什么樣的問題框架?就是看未來一年、兩年三架馬車會是什么樣的走勢。一面討論,我一面就在想,這三架馬車去預測我們未來的走勢,能不能測得出來。我后來在總結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問題帶給我們的會議了。
很明顯,所謂三架馬車的分析框架,從需求來分析未來的走勢。它是一個從凱恩斯短期的宏觀經濟分析來的,凱恩斯主義分析短期的宏觀經濟是從需求分析,主要是四個需求:投資、消費、財政赤字、進出口。這個分析在我們經濟學來說,這是個短期分析。
凱恩斯本人說的很清楚,他這一套分析是做的短期分析。長期分析來說,還是要靠市場,要看市場的走勢。通過市場使得結構優化,從長期的增長才有發展。所以我也說不準這個事情,就是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我覺得要分析我們未來走勢,恐怕還是要用生產函數來分析。
時間過了一年了,這一年的情況怎么樣,如果從三架馬車來說,我們需求確實有很大的增長,4萬億投資,每年2萬億,10萬億左右的貸款,使得需求拉動了我們的增長率回升。按照年率化的環比GDP增長指數來說,已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最好的時候。今年再來看未來一兩年,應該做一個什么分析?
今天上午因為有別的事沒有來,聽說有很熱烈的討論。但是經濟這一年,我更加明確認為用凱恩斯主義短期分析的框架來分析中長期的問題不合適。
很明顯的一件事,需求的增長是什么地方增長。我們一直希望不是去年,而是很多年來一直都認識到中國經濟有一個很嚴重的內部的制衡,消費率太低。
這個狀況這一年有沒有改變呢?沒有明顯的改變。消費率稍有增長,沒有很大的改變。進出口仍然是負的,我想說一句,出口總量意義不大,要講需求的話,進出口出鈔才是真正能夠增長的。進出口仍然是負數。
增長在什么地方?增加的就是投資。短期分析來看,這個狀況沒有大的改善,在這樣一個需求結構是不是能夠支撐我們未來得中長期的持續、穩定增長?恐怕不能夠。怎么才能夠增加最終需求,也就是說怎么才能夠消費需求呢?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了。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建議,比如說,要很快的把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來。這個體系建立起來對增加消費有兩條,一條要有預期,使得人愿意消費,這個時間是很長的。第二對人的消費行為的改變影響也不是那么大。
還有別的建議,比如說更大規模的發消費券,讓老百姓消費,或者說擴大現在的家電下鄉等等,就是補貼消費花錢讓老百姓消費。有利弊,利確實可以帶動消費。弊的話,發錢消費不能長久,政府花錢花多了就加稅,加稅的結果會減少人們的收入和削弱經濟基礎。這也不是一個最根本的辦法。
我認為最根本的辦法要在生產結構上打主意,說到生產結構上打主意,就用到馬克思的一個說法,我覺得說的很準確。
馬克思說過,以什么方式加入生產,就以什么方式加入分配。或者用現在經濟學的說法,所有產出可以分出各種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所以要使得我們的老百姓,我們的普通勞動者,和我們的專業人員,這是主要的兩個勞動階層,他們的消費增加,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增加他們的收入。
這個問題很大,一方面是普通勞動者,最典型就是農業部,不是不愿意消費,收入不夠怎么消費。另外還有專業人員。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情況,就是我們現在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狀況不好。各個地方,我看到報上的報道,都有所謂的蟻民的聚集區,他們是什么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應該是專業人才,聽說月薪兩千來塊錢的薪水是許多人去搶這個職位,往往還搶不到。要增加他們的收入,增加的辦法就是他們要能夠加入生產,從生產中得到收入。
回過頭來,經過梭羅重新解釋過的生產函數,產出是4個因素組成的。4方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這就是資本的收入、勞動的收入、自然資源和進步技術,產出是由4方面的要素所生產出來的。
我們過去增長或者叫發展方式,是依靠兩個東西,主要是依靠投資,另外依靠了自然資源的投入,也就是土地投入,投資也好,或者是自然資源也好,收入者主要是政府,當然也有一些很有錢的人,這些人他們的收入增加,大概對于消費的提升,都沒有什么作用。
要讓我們的生產依靠另外兩個,一個是普通勞動者,也就是說增加就業,另外一個就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什么樣的要素,就是人的知識和技能,主要是專業人員的收入增加。
如果是我們生產的結構,是依靠這樣兩個因素為主,一個是勞動的投入,一個是技術、知識的投入的話,那么這樣一些專業人員和普通勞動者,他們的收入就會增加,而他們的消費偏好是高的。消費傾向是高的,儲蓄傾向是低的。這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從消費支出說起,說要增加這些,最主要的消費是收入,收入怎么來就是要改變生產的結構。就是要從主要依靠投資,依靠自然資源的投入,轉化為依靠就業的增加,依靠技術進步效率提高,這什么意思呢?用一句我們說了十幾年的話來說,就是轉變發展方式。
所以我認為要真正提高我們的消費率,要改善我們的需求結構,從根上說,要從發展的方式、增長的方式、依靠什么樣的要素,從根上下工夫。也就是說要實現我們說了十幾年的從199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就提出來的,那個時候叫轉變增長方式。
后來過了十年以后,又在2005年中共中央十一五建議和后來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十一五規劃里面體現出來。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所以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指出來明年我們的工作的重點就是要促進結構的轉變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那么現在從社會上來說,從去年以來,一直有人做了這樣的討論,對于轉變發展方式,失去了信心。這個事情我覺得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認真的討論,有些地方認為一個是遠水不救近火;二是說,我們試了一下,情況比原來還壞。有
些地方的經濟不振,毛病就出在轉化上。對這個問題要認真的進行討論。從危機發生以來,我們從各地的調查看,哪一個地區,哪一個行業,哪一個企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在提升產業上做得好,哪個地方受到的沖擊就小。
根據這種實際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要失去信心,這還是一條必由之路。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確實這個事情不是那么的輕而易舉,不是做一個號召,說轉化就轉化,要做很多工作。為什么說了十幾年這個轉化不夠呢?
總體來說,我們以前也討論過,是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就是增長方式轉變,或者是發展方式轉變,體制性障礙沒有消除。
比如說GDP成為一個政績的主要的指標,比如說政府仍然有很大的支配資源的能力,于是就動用這種能力來保證政績,就是GDP的快速增長,比如說我們的財稅體制上,存在很多,促使各級政府,必須要用大量的資源耗費來實現GDP的高速的增長,否則財政狀況就過不了日子,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鼓勵創新,這樣一個體制,用我的話來說,簡單說就是一個法制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個體制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體制對于創新不但沒有鼓勵的作用,而且往往阻礙了創新。我們現在經過30年改革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這些技術創造產業化是障礙重重。
這樣的例子可以告訴你幾十幾百幾千個都有。所以如果不能夠重啟改革議程,掃除這些體制性障礙,建立起一個有利于創新,有利于新的技術新產品,新的原材料,新的能源能夠產業化的這么一個經濟體制和法律制度,也就是政治體制的話,雖然領導上一再強調要轉變發展方式,但是實踐起來就比較困難。
所以,現在經濟工作會議對這個任務是明確的,我們現在應該做什么呢?我覺得第一剛才說到的,要認真的討論一下,到底我們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方式,應不應該轉變,怎么才能轉變。第二需要總結一下,到底我們為什么講了十幾年,這個轉變,成效甚少。
這個事情遠水不救近火,如果天天都這樣看,再過十年不是還這樣嗎?遠水也說了十幾年了,從1995年就開始做起,遠水應該引過來了。剛才我說過,有一些地方,有一些行業,有一些企業也做出了成績,可見是可以做的,我們要總結,到底問題出在哪里。
我說一個最近接觸到的一件事情。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增長委員會主席,麥克,和現在內生增長主要議論的帶頭人帕爾,想對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提出意見。到了我們了解部門,一些高級官員給他們做了簡報,詳細介紹了十一五前的主要議題,得出的結論等等。
他們兩個聽了非常滿意,而且我們的十一五規劃對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出的一些主要的途徑,主要的措施都非常好。但是他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執行的結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呢?他們問了很多人,也問了我。我沒有能給出一個能夠讓他們信服的答案。
我想這件事情,我們現在還需要做,總結一下,我們說了十幾年,這是一個關鍵,不克服這個問題,我們要很穩定走出危機,實現長時期的持續、穩定的增長是沒門的。但是我們需要問我們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在十幾年中,執行的情況跟我們已經認識到的問題,這個水平和距離還很大,出現了哪些問題,我們如何在今后加以補救能夠做得更好,這樣我們就可以真正的走出這期經濟危機,而且抓住這個機會,使得我們的經濟真正能夠稱得起我們現在作為世界經濟很重要的基地這么一個地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