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博鰲青年論壇(香港)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由博鰲亞洲論壇與香港菁英會共同主辦的“2009博鰲青年論壇(香港)”于12月7日在香港舉行。新浪財經視頻直播此次會議,上圖為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
周和平:尊敬的施榮忻主席,龍永圖秘書長,各位嘉賓,香港的青年朋友們上午好!很高興受到博鰲論壇和香港精英會的邀請,有機會參加在香港舉辦的2009博鰲青年論壇,并向大家介紹有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情況,在此我代表中國文化部對論壇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
本次論壇以“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外交、經濟和文化”為主題,體現了論壇主辦者的戰略眼光,香港精英會會聚了香港各界的青年精英,他們愛港愛國,關注社會熱點,研究傳播國情的精神值得稱道,在我正式演講前,我給大家披露一個我的小生活細節。今天早上選擇領帶的時候,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施榮忻主席送給我的領帶,一方面說明我對菁英會的欣賞,另一方面我在論壇上也感覺更年輕了。
我研究的題目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斷,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絢麗多姿和異彩紛呈的文化遺產既是中國人脈的重要象征,也是我們重要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時代相承,與人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各種文化形式和表現空間,包括語言文字、各種傳統藝術表現形式,音樂舞蹈戲曲和曲藝美術,各種習俗禮儀和民間傳統工藝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植根于民間,融入于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它產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繁榮于民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無論是在價值觀念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經濟的全球化帶來頻繁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尊重,但全球化的趨勢也不可避免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很多具有特色的手工藝、民族特色在消失,有的漸趨消亡,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是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壞。一些傳統習俗發生了改變,許多文化記憶產生了變化,有些文化種類已在人們的漠視中出現了消亡的危險,一些掌握絕活的老藝人后繼乏人,一些依賴于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的消失。以戲曲為例,我國歷史上有戲曲394種,到49年統計的時候還有382種,到82年是317種,到2004年再次統計時發現現存只有260種,短短60年損失了134種,占到了總量的35%。再比如是傳統的舞蹈,20年前舞蹈普查時,山西、云南等省的19個省市有2221個舞蹈類遺產,目前保存下來的是1390,沒有傳承的高達853項,短短20年消失的舞蹈遺產占到了總量的37%,其中像河北、山西等省份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傳統舞蹈已經失傳,可以說搶救和保護那些處在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質遺產已經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對民間文化高度重視,組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從上世紀50年代起,組織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對于部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使許多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瑰寶獲得了搶救、挖掘和整理。大家都熟悉的《二泉映月》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搶救下來的。當時我們的專業工作者找阿炳錄音時錄到了三首歌曲,一個月以后再找到他時,先生已經走了。現在阿炳創造的《二泉映月》在中華大地和世界傳播,成為我們的音樂經典。1979年文化部會同國家民委,中國文聯各單位發起了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繼承和調查工作,2003年實施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試點工程。2004年我國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文化遺產公約,這是世界上當時參與公約比較早的6個國家之一。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以及通知,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和政策。近幾年來,我們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已經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保護特色,可以說時間不長,一場波瀾壯闊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在中國大地上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內地的使用也是剛剛開始。2006年網絡熱門詞語評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來主要的工作。第一,開展普查。普查是基礎性的工作,通過普查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所以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各地高度重視,有上千萬人參加了這項工作,通過普查廣泛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意義,普及了保護知識,擴大了社會影響。在普查現在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我們將編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省卷和分省地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2006-2008年國家披露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0大類,1028項目。10大類分別是民間文學,如《牛郎織女》、《孟姜女》、《梁祝》等四大傳說,少數民族的《格薩爾王》等等。傳統音樂有蒙古長調等等。傳統的舞蹈有花鼓燈,秧歌等等。傳統的戲曲有昆曲、藏戲等等。傳統曲藝有東北二人轉等等。還有游藝和雜技,吳橋的雜技。傳統美術,木板年畫,藏族的唐卡等等。還有傳統技藝,青瓷的技藝,宣紙的技藝,傳統的醫藥,針灸等等。民族,白族的繞山嶺,彝族的火把節等等。還有漢族的春節、端午節等等。各省的名錄達到1345項,一些縣也建立了自己的名錄。還有一項中國的工作就是確認傳承人,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擔和傳承者,他們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保護,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傳承。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大家熟悉的很多項目,像幾百米高空踩鋼絲的阿迪立就是第六代傳人。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為了加強保護,文化部制定了傳承和保護的辦法,各省的傳承人達到了5590人,對于已認定的傳承人,各省通過資助傳系活動等等來支持開展傳系活動。
另外一項中國的工作是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這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工作,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劃定的特定區域。目前文化部相繼設立了4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廈門漳州為重要區域。還有徽州文化保護區,婺源宣城一代為古徽州的保護區。熱貢生態文化保護區,這個區域內有唐卡,泥塑,都是很有特色,而且普及率很高。
近幾年加快建設保護的基礎設施,這些設施承擔了收藏、研究和傳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職能,是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場所。各地已經興起了興建這些場所的熱潮。要合理的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低耗低、勞動力就業密集等特點,適合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特色產業。舉個例子,在太行山區有一個非物質遺產項目叫做布老虎,以布老虎為圖案的各種生活工藝用品,這個項目拉動了該項10萬人就業。在很多地區,像甘肅慶陽的香包,慶陽是很窮的地方,香包形成了產業,拉動了30萬人農民就業,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當前,在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地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它和文物不同,文物叫做原生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叫做生產性保護,只有通過生產性保護才能調動民眾參加,獲得傳承和發展。在這中間涌現出一批生產性保護的典型。比如大家熟悉的廣州涼茶,采用傳統工藝和配方進行生產,進入國家級名錄以來,產值由原來的3億幾年達到了300多億的產值。還有鹽茶,大家也比較熟悉,它的制作工藝進入了國家名錄后銷量增加了幾十倍,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的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會,融入民眾,帶動內需,擴大就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下,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老字號企業,同仁堂、榮寶齋等等煥發了勃勃生機。他們始終把傳承文明,保護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和內涵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高民族品牌的影響力。溫家寶總理有一次在湖南長沙的湘繡廠視察,湘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這個湘繡廠向有關方面申報專利200多項,意大利很多品牌找到我們這個民族企業來貼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企業也走向了國際。
積極組織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國是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較早的國家。近幾年來,我們在國際舞臺上非常活躍,我國積極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積極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今年又有22項非物質文化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名錄,其中包括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居,還有三項入選了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之前申報成功的古琴、昆曲、蒙古長調和新疆的木卡姆藝術,加在一起我國的項目已經達到了29項,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較多的國家之一,而且在數量遙遙領先。
積極開展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和完善,指導了保護工作的展開。過去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都是邊緣性學科,最近幾年很多大學和科研單位設立了專門的學科,一批著述陸續出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為了培養公民的文化自覺,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國務院還確定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類。2006年來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等宣傳展示活動,利用報刊雜志廣播媒體集中反映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文化部先后在北京舉辦了幾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展,這些展覽辦到什么地方就展示到什么地方,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最近文化部正在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寶島的活動,前不久搞了一次國風,在臺北和臺中市演出,現在在臺灣正在選舉的大家關注點都在關注選舉的情況下,仍然新聞媒體反映非常熱烈,現在在進行的是傳統技藝在臺灣的展示,反饋回來的信息也是反映非常熱烈,對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文化部門積極和教育部門合作,將民歌、民樂納入到中小學的音樂課,將剪紙年畫納入美術課,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校園,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溫家寶總理精辟地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鮮活的文化,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散發著獨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化創新的原動力和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傳統的舞蹈和一因,大概就不會有《茉莉花》和《梁祝》這些作品,也不會產生像《印象劉三姐》等藝術的精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歷史使命,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香港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香港特區政府和仁人志士長期以來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與內地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香港和廣東申報的涼茶入選名錄,今年正在第三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申報了四項。分別是長洲的太平清唱,大澳龍舟游泳等,這些流傳在香港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香港民眾祖祖輩輩的文化記憶,是人們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保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對于,香港特區文化部指出,要積極組織爭取更多的項目入選國家名錄。所以我熱切的希望,香港的青年朋友們,踴躍的加入保護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為傳承中國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偉大積極的貢獻。
女士們,先生們,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從遠古流淌過來的大河,將以更鮮活的形式融入我們的生活,影響每一個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和守護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共同努力。最后祝香港的青年更加朝氣蓬勃,愛國愛港,祝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