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中國CEO高峰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由華夏時報主辦、新浪網聯合主辦的2009中國CEO高峰論壇論于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此次會議。上圖為經濟體制改革基金秘書長樊綱。
樊綱:很高興參加今天的華夏時報的論壇,跟大家共同討論一些世界經濟可能發生的變化,危機、后危機,今天不多講國內的經濟形勢了,也許后面有時間會講一兩句。主要講講剛才主持人說的,我們可能在世界市場上面臨著什么問題。
先說說大背景,不管有沒有危機,中國在世界市場上所處的環境,以及所處的階段,有的問題不是馬上可以解決的,比如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摩擦等等,一些基本的大問題。
今天中午的時候在金融街開一個亞洲金融峰會,這次是亞洲的金融家們和銀行風光的時候,以前都是西方人教訓我們,這次是西方的金融業陷入危機,而亞洲由于吸收了一些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最近十年比較謹慎。
然后就說到當年日本怎么樣,當年四小龍怎么樣啊,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黃金時代,什么勞動力占人口的比重等等聯系起來,然后就說這些國家正在經歷一些事情,包括我們的儲蓄率比較高等等。
我認為這都值得研究,但是不要忘記我們有一個根本的戰略,就是不同的時候我們企業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我們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國家和企業面對的國際市場是相同的國際市場。
如果說日本,不能說日本戰后,因為它跟我們不一樣,它是戰敗國重新崛起,它不是像我們的發展階段,人均GDP比較低,大量的還是農民勞動力。
明治維新之后,在東方沒有別的國家崛起,就是日本。然后在它之前是美國,當美國崛起的時候,世界沒有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美國發展比較大,跟歐洲有一些摩擦。
四小龍面臨的問題跟我們面臨的問題又不一樣,四小龍加起來,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加在一起五千萬人口,而當時四小龍崛起的時候,日本已經走到前一步了。日本已經有很多航空母艦了,我們還沒有。四小龍崛起的時候,當時全球市場上沒有別的國家在崛起,發展中國家就是四小龍,然后二十年的時間,當然世界市場是敞開的,二十年時間四小龍第一階段剩10%的勞動力是農民。而我們是一個十三億的大國,我們轉移了三十年了,轉移農民,勞動力就業,轉移了一半多一點,還有35%的勞動力主要靠農業。還有20%到25%的農民。
我們個頭大,我們出口多了,馬上世界就引起反響了,實際上依賴出口比我們大的多的是,泰國、馬來西亞出口對GDP的貢獻都很大,德國迄今為止60%的增長靠出口,日本30%幾的增長靠出口,我們只是10%的增長靠出口,因此我們一大在世界就顯得很重要。
我們八十年代開始增長,一開始很小,除了我們十三億中國人,十二億印度人也是,六七億東南亞人,十億拉美人,一兩億東歐人,全世界三十幾億新增的人口要加入勞動大軍,要加入現代化市場,都在出口,都在世界市場上爭取新地位。創造一些就業,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這是我們的背景。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有不少的困難,當然也有新的機遇,因為大家都在發展,所以在新興市場國家也就成為我們新的機遇了,我們要給予高度重視。最基本的問題是競爭會更加激烈。
然后會有各種變化,有各種情況,可能比四小龍當年要難的多,它二十年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我們的社會收入差距,貧富差距,這些問題越往前走可能會更嚴重。
這個還不是你人為想辦法解決就能解決的,你太著急解決這些問題,弄不好會掉入陷阱,一掉進去就二三十年出不來,失業率長期保持在40%的水平,發展中國家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地夠吃,剩下的賣了,一個金融家,一個投資家,跟村長一勾結,地嘩啦賣出去了,農民沒吃的了。失業率增長,城市的貧民。
發展的問題是你不能打斷工業化的過程,不能還剩30%的勞動力在農村,掙的是農民工50%的收入,這種情況不可能永久下去,最根本是通過就業獲得更高的工資,還得走完這個過程,中國工業化還遠遠沒有結束。工業化不是以產值占GDP多少論的,以人為本,按人的就業比例算。中國還遠遠沒有達到。
日本那么多農民,才占4%,韓國已經從13%降到了5%,美國是1.7%,農民占整個勞動力的比重,我們已經進城的農民還不穩定。
國際競爭將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對此,全世界的很多基本的大問題,包括中國和美國的不平衡問題,儲蓄消費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影響。
中國儲蓄率為什么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就業市場把工資壓的比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比較低。另外一方面,工資上漲幅度低于勞動生產力提高幅度,我們勞動生產力每年提高12-14%工資漲了多少?正規部門工資漲了7-8%,就別提農民工了,大量的收入變成了資本的收入,因此企業的收入這幾年大漲,利潤大漲。
我們利潤前幾年每年40%左右,當然利潤率沒有漲的那么快,你看看企業的收入越來越多,企業未分配利潤越來越多,中國的儲蓄為什么越來越高,是因為企業儲蓄越來越高,并不是居民儲蓄。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問題,今天沒有時間多講,但是最基本的問題是勞動力市場壓著工資,多年很難漲,當然最近有點漲了,但是幅度很小,至少大大低于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水平。
而為什么儲蓄率低呢,因為它搞了很多債務,所以這些不平衡的問題背后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發達國家要發展,人要就業,提高收入,加入勞動大軍,加入世界市場。
包括最近馬上要開哥本哈根世界氣侯大會,根本矛盾在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你們過去這么多年已經把碳排在天空了,輪到我們發展了,我們還沒排呢你就告訴我們不能排。
四小龍發展的時候世界市場是敞開的,他們是可以無窮無盡出口,而我們比較大,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們那會兒沒有低碳問題,只是環保問題,我們現在兩者都有,低碳也是環保,但是更大一些,一般環保是局部地區,排污、排硫。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好思想準備,不管有沒有這次危機,當然這次危機有新變化,但是基本的競爭格局會越來越激烈,而且中國越來越大,你受到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你有你的利益,他有他的利益,他們有各自的利益,大家各自在市場上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大家互相在沖突,這個道理一樣,這是世界正常情況的一個重復。
在講世界可能發生的一些變化的時候先講了一下什么是不變的,在不變的基礎上,也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會要求我們企業更加具有創新精神,更加符合現實條件,不要做很多推想。
第二呢,我想講講這次后危機時代大概會有哪些新的趨勢出現,第一大趨勢就是市場比起危機之前,世界市場講更加擁擠,原因是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會提高儲蓄減少消費,世界市場將會更加擁擠。
美國的消費率下降,儲蓄率提高,現在儲蓄率還沒有提高,因為它是危機時候,居民儲蓄率已經提高,居民消費已經下降,過去居民是負儲蓄,零儲蓄,2006年是負2%的儲蓄率,寅吃卯糧,現在8%,有了十個百分點的變化。
美國消費占美國GDP的80%,這個80%的GDP相當于中國全部GDP加上印度的GDP的和乘于二,它的一個百分點的變化,就對世界有這么多的影響。
危機過后可能不會這么高的儲蓄率,也許它的儲蓄率會增加到10%,但是我相信會降下去,降到什么程度呢?要看美國的金融改革到什么程度,杠桿率的控制到什么程度,債務的控制到什么程度。
危機之前是金融泡沫達到頂峰,達到極值時候的狀態,需求特別大,儲蓄率特別低,05、06、07泡沫到頂點,那個時候儲蓄率最低,消費率最高,需求最旺盛的時候,大家也是感覺那個時候的日子非常好過,那時候出口30-40%增長。
美國的居民儲蓄不會停留在10%,也許會降到5%左右,因為什么呢?因為畢竟這次無論如何要進行改革,銀行杠桿率不可能那么高,居民貸款不可能比例那么高。
現在我們出口下降了20%,今年外貿出口降低10%,這是低水平的平臺,危機過后會達到10%,會下降10%,這點我們要有思想準備,美國市場減少,如何擴大國內的消費,從企業來講,金融機構來講,如何提供更多的消費信貸,如何更多開拓國內市場。既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我們中國市場跟國際市場又是同步的,我們也應該在這個時候做更多的準備。
從企業掙錢的角度,前幾年你當然做出口,因為出口價格高,凈收益高,現在凈收益下去了,那邊市場下降,自然更多的要發展其他的市場。
下面我講第二個趨勢,就是新興市場將成為世界市場的主體,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主體,危機之前新興市場,包括西方四國,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兒多少億、那兒多少億人,大家都在發展,危機之前占40%,發達國家占百分之五十幾,剩下的是不發達國家,也沒發展。
危機來了呢,發達國家在衰退,而發展中國家總體來講這兩年表現相當好,受危機的沖擊比較小,然后呢增長保持了一個正常的增長,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及時發達國家不衰退了,但是它零增長、負增長,這是我們一個基本的估計,美國、西歐經濟不會衰退或者負增長,還會有一段時間零增長。而發展中國家按照現在的勢頭如果繼續增長的話,增長速度不一定,中國8%,印度可能號稱明年要9%,然后拉美也在增長,明年會有5%左右的增長。
按照這個勢頭進行下去的話,在不遠的將來,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將超過世界GDP的50%。加上匯率的變化,美元的貶值,大家討論GDP的時候,都按一個美元計算的話,發展中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一些,這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這不是說要放棄發達國家的市場,而是說更加重視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
包括我們自己的市場,我們也是新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重視我們自己的市場。
以此相聯系的另外一個方面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力也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們跟他們的貿易摩擦會有增多,現在我們跟美國有貿易摩擦,輪胎這些,按數量來說,發展中國家今后是一樣的。
第三個大的趨勢呢,現在世界上有一個趨勢就是發達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回歸實業,這次危機是金融危機,實業受到了很大沖擊,我們很多出口企業,實業是相當于金融業以外所有的行業,包括服務業,有一個名詞叫做虛擬經濟,其實它是可以創造價值的,它同樣在資源的有效利用當中具有貢獻。但是呢,它確實跟其他的行業有差別,特別是外部性,我們要遏制金融外部性對無辜的就業者產生的壓力,這是公共政治問題。
而這次危機,揭示的是什么,過去片面強調金融,過多發展金融,過度依賴金融,經濟的根據在動搖。發展中國家更是這樣,如果金融泡沫了,那像我們過去有些地方,包括有些中央機構,都采取各種政策鼓勵金融業發展,排斥低端制造業,勞動密集型。
然后現在大家開始在反思這些事情,發達國家,包括英國美國,現在也認識到要繼續保持發展實業,那是我們的基礎。
這件事呢兩個影響,第一個我覺得是正面的,通過危機大家吸取教訓,使全世界,特別是后進國家,金融不發達的國家,要知道我們是要發展金融,但是金融的比重,金融的量和其他行業是要均衡的。你搞多了也是問題,不能盲目提高金融業和金融服務業占GDP當中的比例,這是有不同的比例關系的。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這個比例結構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均GDP三千美元,美國四萬美元,中國人均金融資產一萬人民幣左右,美國危機之前十萬美元左右,你說你有多少金融。你有多少私人銀行。
所以說對我們搞實業的企業家也有啟示。那么對于我們來講,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要老看著搞金融業掙錢快,我們是要發展金融,但是過去的一些說法是錯誤的,比如說一位金融家振振有辭的說一等做金融,三等做實業,這個邏輯在經濟學是錯的,因為經濟學邏輯是平均利潤率,如果大家都搞金融,實業搞的人少了,掙錢一定多。
基本的道理,金融的道理永遠是風險跟收益是相聯系的,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包括服務業、實業為什么能長期發展,它很穩定,它不是一陣風來一陣風走,來的快去的容易,如果把這風險因素考慮進去,我們好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重要的,我們一代一代做好,也做成世界品牌,占領世界市場,一樣有前途。
特別是危機之后導致的這些失業,看到了那么輝煌的公司,一夜之間就倒閉了,應該對我們各行各業也是教訓。
第二個影響是相對積極的,我相信這個影響還是很重要的,否則如果有些地區正在犯世界上有些國家犯的錯誤,包括冰島。
另外一方面也是挑戰,過去發達國家就想把實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又要發展實業了,當然現在有些缺陷,但是在高端上,但是在它的創新能力上,它的優勢如果進一步發揮的話對我們是更大的挑戰。
剛才說了新興市場國家后危機時代,它會有更大的發展,現在在我們的強項領域,我們的實業領域里面,我們面臨的挑戰也很多。我們要在低端上運作,要在高端做的更好。
第四大趨勢就是所謂低碳經濟,低碳經濟這件事,危機也會發生,危機加劇了人們尋找新的增長點的這種欲望,而低碳經濟全球變暖成了發達國家發現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在你也不要跟我爭論是不是全球變暖,科學家還在辯論,你也不要爭論全球變暖是不是人們活動造成的,我們也不知道,咱們大家都不一定知道,科學家們在認證我們的爭論,不同觀點也都存在。
有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取決于是不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件事有價值,只要多數人,越來越多的政府,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政府或者人如果越來越相信的話,這就變成了價值。過去我們關心的這些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侯變暖,有些東西就開始有價值,開始有市場。比如說原來高碳的一些東西,變成低碳的,電站我們換一套設備,樓房我們都換一套設備,換一套現有的低碳的或者節能的設備,就產生了這樣的需求。
然后呢世界上就會成為一種不說時尚吧,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跟價值觀,就成為新的約束。
然后呢有人就要付款,買東西,新的市場就形成了,這就是美國政府,歐洲人早就發現了,歐洲人第一是非常關心,因為北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第二歐洲人早就發現里邊的商機,德國很多企業真的能以低碳的技術吃飯,掙錢了。
美國人呢一直否認,因為他們消費太大,但是現在開始反省了。發現低碳是個好東西。有人開始花錢了,直接的,間接的,市場需求。
所以呢同時也是兩方面,挑戰和機遇,我相信十一五規劃里面談到全球變暖,但是沒有具體的措施,相信十二五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出來。
總的來講,將來環保和低碳,對每個行業和企業都面臨改變,后來者會比較好,你不最先變,這時候壓力適當小一點,但是也不可避免。
你要不采取什么行動,不參加合作的話,你就會被扣上大帽子,其他方面就會給你鬧別扭。所以我們在世界上,90%的碳都是西方國家排的,到我們發展了你不讓我們發展,都在談這些事情,是為了爭取權利。
不是說有危機才有這個問題,是危機加速了這個問題。
最后一個跟我們有關,從全世界角度看這個事,我們中國的企業以這次危機為轉折點,將逐步走向跨國公司化,自己發展到了三十年,我們的市場做到這種程度了,我們需要走出去,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這次危機創造了一個調整,就是產生了一些機會。就是收購、并購。無論如何,不管你將來受什么損失,但是畢竟這次我們的金融實力相對來講提高了,購買能力也提高了,兩方面因素加在一起,機遇出現,我們自己也成長了。
我不是說中國企業一下子能夠做到跨國企業,但是至少以此為分水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在國際范圍內配置資源。能力都會形成,后面的經驗教訓也有。
所以呢我們現在確實要往后看,看后危機時代的一些變化,看后危機時代過程當中,不管有什么波動,我們更相信經濟會持續下去,明年8%的增長是有保障的。
應對危機的復蘇很快將成為過去,而且即使在現在,最基本的一些東西仍然是世界市場上關心的最基本的變化,可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我們制度上還有一些缺陷,我們應該思考長期的東西,不是說短期的東西不重要,但是現在往后看,長期的比較重要。
從企業角度更關注市場的變化,可能對我們今后長期發展在戰略上能夠有一個適應這個變化的戰略,在長期的發展當中使自己真正做強做大,我就談了點個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