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全球CEO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由《商業周刊》、中國企業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09全球CEO年會”于2009年11月19-20日舉行。上圖為論壇四嘉賓: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監吳昌華。
主持人(包峰):這個例子太好了,公司在企業的角度來著手社會責任,F在再談談中國政府和企業合作的關系,現在請吳昌華跟大家談一談政府和私人在企業社會責任合作的關系,特別是談到氣候。
吳昌華:總體無論從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還是CSR來講都是必要的,在現實當中,令人鼓舞的一個現象,也就是在中國目前已經出現了一個趨勢,就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聯手。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技術也好,或者新的清潔技術也好,大家在實驗室里研發出來,然后要去應用,一個技術要它的生命。但是真正使這些清潔的技術、低碳的技術有效運用起來的時候,它不僅僅是一個公司擁有的技術就可以做好它的生意,相反這基本上是個新的生態系統,我們現在面臨著氣候變化問題、低碳經濟的未來,目前的這種情況之下,政府和企業之間,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關系,就變成我們要真正實現低碳經濟,是企業能真正盈利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目前的趨勢已經體現出很積極的方向。今年5月份開了一個峰會,這個峰會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政府的決策者在很大的會議上說我們需要你們,就是政治家對企業界的一種呼吁,說我們需要你們,政府是決策,可以立法可以決策,但是任何一項政策和立法標準,真正要達到它的作用,沒有企業的幫助,它是沒有效的。
從企業界的呼應角度來講,也是非常有意思,企業家們都說我們做好準備了,我們也愿意幫助政府把這些問題一起解決。所以這表明一點,這個趨勢意識已經在,現實當中去做,其實很多情況都在做了。對中國而言,其實中國政府在很多政策、標準的立法過程中,積極地引入一些企業,包括BP作為能源行業的領導者,在中國具體的決策當中,政府都會去征求他們的意見,然后在一些具體的標準制定過程中征求他們的意見,從而使中國日后的立法、政策制定得有針對性,可以執行,同時領先型的企業一些優勢。
從中國自己的企業,我在中國民營企業在過去兩年當中開始工作,也是我一個新的學習機會,開始大范圍地接觸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至少在這兩年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雖然私營企業有錢,但是要真正往前發展,在全球化的進程當中,如果你不參與到政府的決策過程中,那么未來對企業來講也可能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私營企業家也積極參與到中國的一些決策過程,這里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尚德電力是中國最大的制造商,目前在這一輪的救市當中,積極參與發改委的具體標準制定,包括其他的一些企業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主持人(包峰):我有一個問題,你剛剛提到企業已經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在競爭外國的投資,而且也在競爭國內的投資,所以有一些什么樣的特別挑戰呢?比如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它可能要考慮他的位置,需要更多的能源,但是國家電網不能夠給他提供更大的能源,中國有一個好處,它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所以在一些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好。
吳昌華:中國地方政府對新能源、低碳經濟的熱情不是沒有,相反是有點過熱,過熱并不是說他們太積極了,現在新興的低碳經濟過程中,可能沒有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大家都跳到這臺車上來了。這種情況之下,比如在新能源領域,大家也知道國家發改委9月份突然預警說不對,有些過熱了,包括太陽能、風能,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產能過熱的問題。其實這個東西出來之后,很多人很緊張,這意味著什么,怎么會過熱了呢,這不是一件好事呢。其實真正發生在現實中的情況是什么,中國32個省,100多個城市都在制定自己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就現在為止,把地方這些計劃的產能加起來的話,可能是國家一級規定的標準的幾倍。從一種角度來講,這是積極的現象,地方政府都意識到這是新的轉型,新的機會。
但是挑戰是什么,這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沒有構建完整的時候,僅僅生產技術和產品,沒有市場吸收,這就變化了一種浪費,或者說有點太早,這是對投資的不利。所以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其實態度非常積極。
第二個問題就談到,一個企業在一個城市來講,國家一級有土地利用的規定和法律標準,地方也是如此,中國現在很多的地方城市不僅搞以前的開發區、工業園,現在都搞生態工業園,最近也開始了低碳經濟工業園、產業園,大家基本上捕捉了這種時代的潮流,也捕捉了時代的顏色,就是綠色和低碳。但是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回到企業和政府合作的問題,只有在具體的問題當中,一個公司、一個企業在一個城市里決定要去建廠投資的時候,它一定要跟地方政府結合成比較強有力的合作伙伴,提出你的要求和看法。
至少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我跟很多地方政府的接觸過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其實是非常開放思想的,他們也愿意聽取一些新的建議和做法。
第三,我把這個廠建在一個地方,我要求我的電力供應是綠色的,這個東西有沒有可能呢?其實目前在綠色電力這個市場上,中國剛剛起步,還在探索階段,上海已經邁步了這一步,比如一個公司在上海,我就要購買綠色電力,購買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在上海市你可以去做,你可以拿到一個認證,然后你去做。但是目前整體來講,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還沒有發展到足夠在大范圍之內開發出中國的綠色電力市場,所以這是一種局限。雖然是局限,但是這個苗頭已經出現了,很多創新的想法和做法也都在現實當中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