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變革、挑戰與民營經濟發展論壇 > 正文
“變革、挑戰與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于2009年10月23日在北京柏悅酒店舉行,新浪財經全程報道本次會議。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劉迎秋演講。
劉迎秋:剛才幾位企業家包括邵行長講民生銀行也是一個企業,幾位都是企業家,銀行就是經營貨幣的企業。結合自己本企業的經歷和體驗談強和大的關系,我覺得非常好,強和大是不可分的,國家角度講,我們從國務院、黨中央的角度看,重要文獻是不講強和大的概念的,在十六大前后開始講強和大,最早是做大做強的提法,理論界做過糾正。為什么呢?幾位老總講過,強和大不可分,但強講的是核心能力,大講的是規模。核心能力通常我們講競爭力,競爭力一般歸納幾個大的方面,管理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人力資本競爭力、企業組織競爭力、市場組織開發的競爭力等等,包括很多層面。所以企業發展過程中有不同階段會有強和大的差異。一般來講,企業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應該在強上下工夫,在企業達到相當規模應該是強大并舉,用大推動強,用強強化大。
在2000年中央決定西部開發的時候,我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叫做《選準特小,力求精好》,這和大強相反,當時中央已經提到這的理念了,關于強和大的問題。我強調的是選準特小,特就是特點、特殊,特定、特有,小就不是大的概念,只要你有特殊性,你小就是所謂的差異性。力求精好,不做精、好就沒有強和大的可能性,所以在小階段的時候,應該是特小精好,大了以后是強推動大,大帶動強。
通常來講,剛才王總講這幾個問題很有意思,把企業做了案例介紹,我覺得他的企業給我們提供了范例,這個企業在航空公司里是比較小的,靠管理爭強,我給他歸納,用產權維強,人人有份,用產權維強,用競爭奪強,用信譽保強。所以他可以在競爭非常激烈,利潤不是很高的航空工業里出現民營企業能夠做到這一步。所以做大做強真是辯證的統一,就像美女董事長林俊波所講的,真是這樣,沒法分,這要辯證,不能辯證企業就做不大也做不強。
主持人:劉主任經常到企業調研,您肯定有很多問題和在座企業家交流。
劉迎秋:鄭總講了不少企業多元化,他也承認他的企業多元化,這個問題是中國這個發展階段非常容易發生的普通的草創狀態,如果不是草創,人們應該追求的是專業化,舉個例子,亞當斯密在英國到一個倫敦不太遠的村鎮調查,調查制針業,原來有十幾個工人,原來的廠子沒有分工,也就是沒有專業化,大體上一個人制20顆針,這個廠子一天下來也制不了多少。后來把這個工作分成18道工序,結果怎樣呢?每個人每天制針4千支,如果大家看《大趨勢》,開始有一段話非常精彩,說我走近了森林,扒開深深的樹葉,展現在我眼前的全是針,這就是大趨勢--分工與專業化。
在起始階段多元化非常好,東邊不亮西邊可以亮,整個體制在變革,社會政策在調整,市場經濟路徑大家在摸索,這時候一定要尋求東方不亮西方亮,但隨著發展一定要專業化,我是這么新風這個理論的。
實際上分工就是生產力,我舉的例子就是這樣,如果中國的企業6百多萬家民營企業,上百家大型企業,如果都走非常專業化,那我想加上中國人的智慧勤勞,那樣中國在世界500強里就不是一般的競爭力了。今年我們有10幾家進入500強,但大家提出個問題,用大進入500強有意義嗎?日本是一個小國,但競爭力不在于大,就是豐田公司也是一個大的什么都搞的企業,細化到一個螺絲就是一個工廠,以至于我們中國制造的螺絲釘又費材料,又沒有那個扭力。日本螺絲釘有渦有槽有鉤,以至于擰上面就不會下來。因此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如果成為強國,和美國并駕齊驅是面臨挑戰的,因此我不是說多元化不好,但這是我們目前草創的表征,也是必然現象。因此鄭總選擇是對的,其他老總選擇也是對的,但必須思考專業化和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