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峰論壇 > 正文
2009年11月3日,世博集團、《經濟觀察報》和西門子主辦的“新型工業化戰略下的中國工業發展之道”論壇在2009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召開。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圖為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兼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參加分論壇。
牛文元:各位下午好,非常容幸有機會和我們的政府官員、企業家代表和各位學者一起探討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之路。既是中國自己面臨的一個問題,應當說他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相當多數的國家都會經歷的同樣問題。在這個共同交流的場合下,我首先介紹三組數據。第一組數據世界銀行對于1900年到2000年,也就是20世紀的一百年當中,全球的消耗是有天然氣2650億噸,消耗煤炭1420億噸,消耗的鋼鐵380億噸,消耗了鋁材7.6億噸和4.8億噸的銅。大家看這個數量,100年來創造了世界的工業化的進程,同時我們付出了能源、原材料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大家都有估計,21世紀全球的經濟規模應當是20世紀的3—4倍,如果我們還要用20世紀消耗這么多的能源、資源來支撐這個地球的話,它的后果會是什么樣?
第二組數據,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上個世紀1900年到2000年的一百年期間,大氣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290PPM上升到了385PPM,可以說每年平均上升一個PPM,這種速率在加速。這個進程相當于地球歷史上五萬年到十萬年氣侯變化的時度,我們在一百年當中就實現了。更為擔憂的是從現在到2050年,也就是說21世紀的上半期,大氣當中可以容納的二氧化碳的臨界值不會超過一萬億噸。但是我們在前十年,也就是說2000年沒有完,還沒有到2009年為止,我們已經填了這一萬億噸的三分之一左右。大家看到地球上能夠容納的最高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經是迫在眉睫。
第三組數據,中國現在發展整體上的能源總量當中,92%還是依靠高炭含量的化石能源,也就是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種能源結構本身將會引發一個高炭和我們節能減排上的一些重大的問題。
以上三組數據,無論是全球的,無論是大氣的,也無論是中國的,既有責任,也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對全球的發展提出自己的任務和承擔自己的責任。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們既要算清這個帳,同時我們也不放棄我們的承諾和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工業化之路該怎么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怎么集聚和怎么增強,這就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非常迫切,同時也和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是我要講的第一條。
第二條、為了達到我們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避免過去的陷井,避免過去我們走過的傳統的不計資源、能源的后果,不計環境污染的后果取得有限財富的同時,這不光是中國,整個從1800年以后的近代工業化程度都同樣對這條道路要負起這個責任。既是反省的責任,也是檢討的責任,同時也是一個創造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看一看中國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對于我們最基本的要求。
我想這最基本的要求談就非常多,但是我主要通過我們的結構調整來逐步的從傳統的工業化過渡到或者上升到新型工業化的內涵。我們為什么要談結構調整?如果大家學過系統性理論,系統性理論要想系統,它的最后表現是優秀的話,通常我們講功能如果是優化的話,只能通過結構的調整達到我們的目標,就是系統的優化。國家就是一個系統,國家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共同合成在一起的一個巨大系統。要想這個系統的軌跡走上一條優良的或者達到一個優秀的結果,那么我們的責任就是通過結構調整。因為結構調整是引發功能變優的可操作的手段,通常我們講的結構調整,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就是產業結構調整。實際上結構調整是一個非常廣泛的一個名詞,它至少包含5個基本內容。
第一、調整空間結構。把最能夠發揮效益的地方,我們該發展什么就來發展什么,而不是搞遍地開花。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說發展不平衡,這個話既有它的道理,也時候也會引起誤解和誤讀。平衡不是你這里有我一定有,你這里有什么我也一定有什么,這實際上不叫平衡。因此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我們一定要在最優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空間結構。注意,這個平衡不能夠在經濟增長上實現的話,我們所說的平衡是實現在社會分配、社會公平,機會平等上實現平衡,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這樣一個空間結構調整的概念。
第二個結構調整就是發展結構。發展在當前來講靠三架馬車——出口、投資消費,特別是內需。這三者之間如果我們的結構不能夠有一個合理的或者穩定的要求,發展機會的調整急迫的提到了我們的面前。
第三個就是產業結構,通常我們所講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業結構本身不是否定第二產業,也不應該否定第二產業。但是,各行各業都要升級,都要創新。都要在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能源,要消耗資源,要損害環境的情況下取得最高的效益。這種結構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第四能源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我們要強調新能源,這些新能源的調整如果中國從92%的化石能源為主下降到60%或者65%的話,那對于低炭經濟的貢獻是一個多么大的數字。中國已經在紐約的氣侯變化高峰會議上做出了承諾,我們能源的結構在未來的不到20年的時間,要使它上升到15%—18%,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承諾。當然,我們除了能源結構以外,我們還要看看我們在市場管理的結構也要發生變化,一定是要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我們知道過分的放縱市場,將來我們就會吃很多的虧,泡沫的積累不知不覺孕育了危機。這次的金融風暴就是例子。當然,過分剛性的計劃經濟,例如原來蘇聯的那一套看來也不行。什么是最好的選擇?這個結構我們怎么把它變得更好,這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們要希望通過結構的辦法,這里既包括了制度,也包括了機制,也包括了政策,也包括了技術,當然也包括了管理。
最后一個問題,新型工業化道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機遇,也就是說經濟增長的新機遇。目前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給我們提供更新、更好,而且也是符合人類共同責任的增長點。
第一、如何發展低炭或者零炭的能源開發技術。這是一個體系。
第二、我們如何提升能源效率。如果我們說生存的技術要靠糧食,發展的基礎就要靠能源。能源本身如果是效率提高,它引發一系列的后續的作用。
第三、我們需要提倡節能結果和再制造技術的體系。因為再制造本身蘊含著巨大的節能能力。
第四、智能電網體系和儲能技術體系。目前我們的新能源為什么不能一下子進入到其中智能電網的技術,電網調配的技術以及存儲能量的技術,如果這個解決不了,你有風能,有核能,也有我們所說的太陽能等等低炭排放或者零炭排放你也用不上,這就是智能電網的技術和儲能的技術擺在我們面前。
第五、太固定,太轉變,太綜合的技術,引發了一系列技術發展的增長點,也是產業要求的增長點。
第六、就是我們增加炭匯的技術,除了我們能夠在技術上面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節能技術以外,炭匯如何擴大也是我們一個重要的方面。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只能簡單的歸納為以上三個基本方面,有不妥之處歡迎和大家共同交流和切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