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五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 > 正文
提要:汶川地震之后,中國企業履行社會慈善責任仍帶有較大傳統性,應盡快向現代慈善發展。企業非常需要弘揚和提倡現代公民意識,善于從體制上思索問題,善于從程序和技術上來解決問題,捐款以后要大大方方要求回饋,使得社會效益對企業經營產生積極影響。
很高興參加這次論壇。“聚焦中國式責任”,在慈善事業中能談出這個題目很有意思,這是從開題理念上升華了企業社會責任。
根據目前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水平,特別是從宏觀環境來說,因為存在結構性不合理,中國整個企業界向現代慈善發展時只是注重了起步階段。
整個社會結構哪個不合理呢?很重要的是許多企業使用的農民工制度。整個社會實際上存在社會身份障礙,有市民,有農民。因此就有農民工,因此就有各種各樣非常不健康的企業行為。這時候我們的企業在一個存在區別對待的社會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了自己的行為。
汶川地震后我研究了很多企業,我覺得企業的出發點好,熱情也非常高,但帶有較大的傳統性慈善行為。更多是從道德、良心、愛國熱情出發來做慈善。因此,我覺得我們國家的慈善,特別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應該盡快地在汶川地震之后邁向現代化,應該快速地向現代慈善發展。
要邁向現代慈善,和別的領域一樣,一個很重要的是,善于用現代行為方式來考慮慈善的發展,考慮社會責任的履行。我最近一直在社會上進行呼吁,現代行為方式要善于從體制上思索問題,善于從程序和技術上來解決問題。
很多問題如果我們不從體制上進行思索,整個社會情緒往往是把問題歸結為哪些人壞,好像把壞人、壞事清除了,整個社會就好了。我的看法是這樣不完全對,其實每個人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應該建立好的體制限制他的壞行為,弘揚他的好行為。
這就需要討論程序,討論技術,很多方面需要討論標準。民政部今年上半年發了一個“透明慈善”的文件,但整個社會不是不愿意“慈善透明”,就是不會去做現代慈善。這個不會是我們民族最大的挑戰,他都不知道自己不會。
其實大家都愿意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就是不會,不會怎么辦?我們強調中國式責任,要特別強調意識,這種意識就是企業公民。要大大方方做慈善,我們有很多企業家,捐款比國外企業多,但往往是用道德精神來論述慈善。不像企業公民,這樣的企業大大方方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我捐給你了,你要給我回饋信息,不回饋信息我就要批評,我捐給政府的錢,政府就要給我回饋。
而現在中國很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捐出去,都不好意思要回饋信息,停留在傳統理念上。我覺得企業公民精神很缺乏,也就是不膽大,好像政府說了,我履行了就完了,至于你們在實際操作中做得好不好,沒有追根究底。不管是政府還是基金會,還是企業自己做慈善,我給你捐款是應該的,但對方也應該調整你的行為,符合人們的期待,現代企業公民意識非常需要弘揚和提倡。
第二,需要發展現代慈善咨詢業。一個現代社會做任何事兒,特別是大的事情,一定要有現代咨詢業。現在中國社會最缺的是現代咨詢,咨詢業務是要研究每一個項目,進行論證,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學問。到現在包括一些重大決策都沒有咨詢業的介入,比如大決策沒有幾個備選方案來選擇,怎么規劃,每個細節怎么展現,都沒有事先的設計。這樣的慈善項目怎么去展示和普及?我們沒有專業化的隊伍,是現代慈善咨詢業務發展不起來的重大障礙。我們不崇尚咨詢業,覺得做慈善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會出錢誰都可以做。我們經常習慣把錢送給窮人,送一點可以,但送得多就要設計、制度和很多配合活動。
第三,履行好企業的責任,履行好“中國式責任”必須聯合行動,要在平等基礎上做行業聯合。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不管個人或企業再大,不和行業聯合起來,資金不會有效,如果聯合起來了,進行良好分工,有可能產生1+1大于2甚至大于3的良好效果。但現在社會責任的行業聯合還非常缺乏,非常不足。
如果在這幾個方面我們能有一些改進和拓展,我認為中國慈善事業會發展得更快,我們整個國家的慈善事業肯定會向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有一個大的邁步。
這些理念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體會,供大家批評。謝謝!
主持人(石述思):我感覺王司長重點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企業公民匱乏,第二,現代慈善咨詢業目前可能處在萌芽狀態,方第三,聯合行動。看來背后隱隱讓人感覺到各自為政,管理混亂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也歸結于目前需要進行體制創新和體制完善。
我相信如果沒有合適的陽光、空氣、溫度、濕度和水,再好的種子也難以長成參天大樹。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本文是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在第五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啟動論壇上的講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