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中國CEO年會 > 正文
2009年9月5日,由經理人傳媒主辦的“2009中國CEO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后危機時代的管理變革”,新浪財經報道本次論壇。圖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樊綱。
樊綱:
非常高興再次參加CEO論壇。
當然說復蘇是比較快的,中國式的機遇怎么理解?大家各有各的理解。今天我倒是想講講機遇的問題,但不是復蘇當中的機遇,而是后危機時代的機遇,或者后危機時代的挑戰。前面跟大家講講經濟復蘇的情況,但更多的是講講后面后危機時代的世界,不是說中國,我們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會有哪些大的新的趨勢,對于中國來講,對于各種新的變化可能會對我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機遇在什么地方?
一、世界的危機到什么程度?
時至今日,至少可以說一句話,這一次我們有了歷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機,比1929年還要大的金融危機,但由于世界各國比較及時的采取了相對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是聯手采取了比較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經過這一年,去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到現在整整一年,到現在可以說,世界已經成功的防止了大蕭條。大危機比上次還大,而上次的危機之后,是十年的大蕭條,不是一年的負增長、零增長,而是十年的大蕭條,GDP下降50%,就不是現在的2%、3%,是十年深度衰退,GDP下降50%,還不說后邊打了第四次世界大戰,死了2000萬人口。到1954年,25年之后世界經濟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那叫大蕭條。這一次應該說,這件事避免了,有沒有危險?有人說聳人聽聞,想想去年10月份、11月份跳水式的恐慌,如果像當年一樣沒有一個宏觀政策,沒有一個政策機制托做這個經濟,上次經濟危機發發生的時候還沒有宏觀經濟學,是英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寫的,是在1934年誕生的,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還沒有宏觀經濟政策。這一次的差別還真就在于有了宏觀經濟學,有了宏觀經濟政策,是上次沒有的。1936年凱恩斯寫的那本書,大蕭條已經過去一大半了。這一次還得益于,因為有了70年的研究,由于在70年各種小危機的嘗試,有了大蕭條的經驗教訓,有了后邊小的經驗教訓,這一次大家基本一致,危機發生各國政府基本一致,馬上采取行動,經濟學家沒有什么爭議,除了少數不研究經濟的有一些爭議,其他經濟學家基本研究哪種政策更有效,現在可以說已經成功的防止了大蕭條,危險顯然是存在的。如果像29年那樣滾雪球滾下去的話!說這話什么意思?當然1929年的很多經驗值得吸取,我們在分析宏觀政策的問題時候。這一次又值得研究幾十年了。
當然說這個話,就是要對已經采取的政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一些人在批判這些政策,有人說通貨膨脹壓力,財產泡沫,這當然是后邊的問題。有人還說了退出機制,這一次研究退出機制的問題,有人說退出機制是有成本的,要提高利率,要這個、那個,要付人家更高的價格,人家才能把你這些債券買回去。當然要付成本,各位都是做企業的,經濟學不承認天下有免費的午餐,經濟學不承認有十全十美的沒有問題的政策,經濟學只問一個詞,你的機會成本是什么?不采取這些政策,機會成本是什么?機會成本是大蕭條。如果你的機會成本是大蕭條的話,現在付這點成本,加上后邊的通貨膨脹太值了吧!經濟學從來不承認十全十美的東西,經濟學只是在不好不壞選擇一個適合的,我們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當然現在有成本,要考慮退出的方法,要考慮付出的代價,和一些副作用,太正常了。
不多說,也不等于沒有問題了,反而擔心,事情過的太快會忘了。你們問美國的問題是什么,你們還想不想搞改革,好像現在已經很樂觀了,現在各種反對改革的聲音又起來了,這是市場決定,不能管,這有在游說國稅,銀行家的薪酬不能管,都在說這些事。而且事實上,現在也并不是說危機已經過去了,現在各種問題的清理還遠遠沒有結束。復蘇了不等于高增長,還不是復蘇,是企穩,還很難說復蘇。昨天的美國數字出來了,失業的速度是上漲,但是失業的問題還是存在,預計到年末才能達到最高點11%,這是26年來最高的失業。銀行在大批倒閉、破產,商業地產在出問題,信用卡在出問題,過去很多的壞帳很多遠遠沒有清理完。所以企穩了,但有的國家還不再負增長了,有的是零增長,仍然是低迷的增長,當然歐洲還沒有企穩。有人說,英國是不是失去了企穩復蘇的機會,日本略有增長,但仍然很不穩定。三大經濟體,有人問中國能不能拯救世界?中國怎么可能拯救世界?中國7%-8%的經濟比重,還要看占50%的三大核心經濟體,美國、日本能不能增長,才決定能不能走出困境。這次的大蕭條是人們智慧的成就,當然復蘇的道路還很漫長。現在不是十年、五年的漫長,一二年的低迷仍然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暫時會有波動,又會掉下去,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二、中國經濟的情況。
中國經濟確實在復蘇了,我不講怎么復蘇,大家都知道。爭議是什么?主要是會不會又跌下去,是不是“W”型?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比較樂觀。我相信,復蘇是可以持續的。簡單來說,這涉及到明年,今年8%以上當然是不成問題。但大家擔心明年會不會掉下去,我個人認為明年8%左右的增長仍然是可以持續的。說“W”型人的主要論據是什么?今年的增長主要是靠政府的支撐,相當于GDP的3個百分點是政府3%的赤字,因為去年的赤字幾乎為零。明年要想有一個百分點政府政策的力度增長,就需要相當于GDP4%的財政赤字。我同意明年也許政府支撐的力度會比今年大大縮小,但第一政府不會撤資,不會減少,至少比近年來講不會減少;第二可能還會有所增加,有所增加對經濟的支撐還是能夠有所貢獻。
與此同時,最重要的是隨著今年一年的復蘇的開始,其他幾個因素,包括各種政策的作用,其他的因素明年將起作用。哪些因素,房地產投資,明年會有顯著的增長,最近十幾年來,房地產投資增長最低,去年是挑戰時期,去年沒有什么樓盤,新開工的樓盤很少。導致今年投資活動較小,投資活動不說必須得清理土地、蓋樓,這些具體有支出的,真正有購買的投資活動。今年隨著銷售的增長,開始圈地,樓盤開始開盤,明年的投資活動就會活躍起來,明年的投資增長速度大概是在30%左右。房地產投資占總投資的30%左右,明年的這個支撐會增長,大概有1.0多億的增長。今年的企業投資是最低的,為什么?很多行業都有過剩生產的能力,不是說都沒有投資增長,投資還是有增長的,有一些投資還是很火爆的,比如說汽車行業等等。隨著一年的增長,有一些過剩生產能力開始得到利用和清理。有一些過剩生產能力是很大的,一時半會還清理不完。過剩生產能力到明年年初用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投資要開始投入新的生產領域。因此明年的企業投資會有所增長,在今年很低的水平上,只要有一個明顯的增長,就會對增長做出明顯的貢獻。
中國經濟畢竟在復蘇,世界經濟也在復蘇,過了恐慌之后,大家開始買東西的時候,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前一段時間是都不買東西,不管多少便宜,都不買東西,世界貿易整個下降20%,我們也下降20%,但我們仍然有競爭力,一開始說土豆效應等等都在,都發揮作用了。因此我們貿易在主要市場上的比重這一年來還是在增長,而到了下一階段人們開始買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價格優勢、成本優勢就會體現出來。加上到今年四季度,去年四季度是基數掉下去了,四季度之后我們會有增長,明年市場也會有所擴大,明年進出口貿易順差等等也會有所增長,明年的出口對經濟的增長也會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今年主要增長的部分,除了正常增長的消費等等,政府政策起這么大的作用,但明年的其他因素,政府的力度相對小一些,但經過一年的復蘇,其他作用開始起作用了。支撐明年的經濟,依然會有8%左右的增長。當然有人說,今年是8%,明年是7.9%,那就是下跌了,那這就是抬桿。7.9%,再過一個季度是8.1%,那是“V”型后邊加一撇。
結論一,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當然要繼續支撐復蘇的進程,這一點也是過去這些年來宏觀政策執行當中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有一些國家馬上起來就撤,經濟又掉下來,這是日本90年代中期發生的情況,現在都在認真研究,各國至少計劃了兩年的財政政策。
結論二,我們復蘇了,正常增長了,但是我們的參照系也要有一個挑戰,經濟要還是沒有回到12%、13%的增長,那就沒有辦法增長了。從最初就有人開始問這個問題,中國什么時候又開始恢復兩位數的增長,我說你是不是希望中國又進入過熱增長,就是剛才說到的“發燒”問題。11%、12%的增長是趨于過熱的增長,不是正常狀態的增長,中國如果能夠保持8%、9%的增長,就能夠持續更長的時間,能夠使我們的中小企業有一個更長時期的增長空間和增長的環境,他對于我們中小企業都有好處。危機是什么?就是因為過熱引起的,防過熱防什么?不是防過熱的事情,而是現在出現的事情,這一次我們算是知道了。如果沒有大的過熱,特別是中國經濟還真得益于過去做的事情,沒有讓經濟過熱,現在問題還比較快,大家覺得比較好,是因為原來的問題不是很大,泡沫不是很大,后邊的危機就不是很大,清理起來就不是很難。包括過剩生產能力,現在是很多,想想過去要是不做點事情,現在不知道哪兒去了。知道最厲害的過剩生產能力,大家都知道哪個行業,過去是三令五申,不讓建,現在還有4億多噸的需求,7億多噸的產能,當時要是放開的建,10億多噸的產能都有了,中國還不知道出現多大的產能過剩。這次應該看明白了吧!痛定思痛,從政府來講,從企業來講都要吸取這一次的經驗教訓,我們的經驗教訓和別人的經驗教訓,美國的房地產不管,我們07年采取了管理措施,如果不見棺像美國這樣的飆升后果很嚴重,我們現在要翻身也很難翻身。所以說在復蘇的問題上,我們要進一步吸取經驗教訓。
結論三,政策會不會調整,當然會調整,大家都很緊張!不調整才怪,宏觀政策就是一個短期的政策,不能指望應對危機的政策永遠執行下去,你不能指望半年總是7萬億的貸款增長。而且這寫都在挑戰。美國波蘭克,數量已經開始回升了,市場有一些反映,太好了。我們的市場終于不相信,這個市場會永遠漲上去,70倍盈利了,還相信8000點不是夢,市場跟政策的互動開始出現了,良性的互動開始出現了。從政府的角色來講,總是會有形式的變化和挑戰,大家的信息也都溝通了,能夠使我們GDP更好的增長,更良性、更穩定、更理性,我們企業發展的空間就會更長、更大。
三、后危機時代的幾個重要趨勢。
第一,世界消費市場和消費指數的比例關系會發生挑戰。主要是由于美國的消費和儲蓄關系,消費會下降,儲蓄會增長。原因是什么?這一次危機,危機過后掉下去,恐慌是正常的,這發生了一個調整。但從長期看,這一次無論如何,美元還是美元,美元引起的問題還會繼續存在,但是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總會發生,杠桿率最會下降,負債率最會減小。就這一點,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至少杠桿力度小的話,市場擴張沒有這么極端的話,美國消費者也不可能總像當年的金融家所說的,我們的市場沒有效率,我們可以永遠只花錢不存錢,永遠從金融中提出錢來。以后一旦實現全方位的增長,美元消費的幅度就會下降。
美國過去的儲蓄率是0、是2,現在是7%,當然這次改革發生之后經過危機的教訓,美國居民部分的儲蓄率會有3到5個百分點的調整。美國消費占GDP的80%,這次的挑戰應該對于世界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多重大?為什么拿美國說這個世界趨勢,美國占GDP的80%消費總額相當于中國全部GDP加上印度的全部GDP再乘2,因此他一個百分點的調整對于我們外部市場是一個重大的調整。而中國過去的問題是消費率太低,儲蓄率太高,我們50%的儲蓄,居民部門30%。現在真正要做事情,通過收入的調整,怎么通過信貸、金融手段和稅收、社保等這些措施,財稅體制的改革,使得各種收入能夠發生轉移,真正提高消費市場,這是政府的事情。而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現在面臨的挑戰,世界市場就是整個臺階下這么一塊,泡沫也不像過去這么高漲的需求,加上儲蓄高漲的比例,在世界范圍內調整,我們的外部市場,支撐我們增長的力度會下降,我們怎么通過國內消費市場的開發,更注重國內市場的發展來彌補我們這一塊的不足,這是我們的重要挑戰也是重要的機遇。
第二,回歸實業。時間問題,不多講。這次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金融危機,是因為這一次是40年的金融泡沫,金融部門,包括高端服務業,偏離了實業的發展,過渡的發展。因此這一次是一個大的挑戰,現在大量的金融機構的倒閉,大量精英們在失業。發達國家都在思考,如何繼續發展一些制造業。如何把金融的發展落實到實業,包括一些其他的服務業都屬于實業部分,金融業是建立在其他實業的基礎上,包括電信等其他服務業,這個趨勢正在形成。英國這樣的國家,過去英國的國策是不搞實業,就搞金融,我們就玩錢。現在金融時報發了幾篇東西,英國人思考也要發展實業,要繼續自己實業的基礎。對于我們70%的勞動力只受過初中或者以下的教育,一半是農民,農民工是70%,我們這個水平占3000美元GDP的水平,制造業的發展、實業的發展仍然是主要的部分,再也不能倡衰制造業、實業。每個哪個行業把風險都算進去更好一些,更容易賺錢一些,如果長期算進去,高收益和高風險是相聯系的,低收益,制造業可能難一些,市場要做的慢一些,但相對要穩定一些。不像有一些行業高回報,但是來的快、去的快。現在金融業限制搞實業的,你們倒閉破產了,你們賣舊廠房機器,賣廢品了,我這兒一張紙沒有了。
第三,低碳經濟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不是趕時髦,但確實是大趨勢,美國人、日本人把它作為刺激經濟計劃得很大一部分,日本占60%,美國占40%,在一定意義上作為他們經濟的增長點,我們中國不把它作為經濟增長點,因為中國不缺經濟增長點,因為我們還這么多的基礎建設。那天我在新浪做長安講壇,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一個學者評論說這次是一次大忽悠,不管忽不忽悠,只要你不能否定這個事情他有一定的道理,他就會推行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可能成為一個增長點。有一點我是同意的,消費者定義和共同創造價值,這個東西有沒有市場,能不能有新的增長點,是取決于有沒有人買他。過去低碳的東西,我們不承認它是問題,或者我們不關心子孫后代的問題,氣侯變暖是長期的事情,我們不關心子孫后代的事情,現在大家承認這個事情,把子孫后代的福利當作現在的事情來談論,他就有了歪理,這件事情就變的有價值的事情,人們開始為他付錢,財政計劃中40%、60%去買它的東西,這個市場就成為了新的增長點。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也要加入這個行業。有說人要怎么論證它,不管怎么論證,總的要的。哪些人討論的時候說,我們不做,是一個大忽悠,是意識形態,我說可能是有原因,但是真正成了意識形態,你還必須要做。因為在世界上主宰話語權的就是一些主宰主要國家的一些意識形態,你完全不采取行動,過兩天創造一個新詞叫做“碳流氓國家”,在其他方面制造各式各樣的限制、障礙,不管怎么說,我們也要做事情,如果這個事情不能正規的話,他確實是一個全球的福利的問題,確實是我們人類的福利問題,我們需要去做他。這也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對于我們中國企業來講怎么分享這個增長點,怎么在這個市場上抓住這些機遇。
第四,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為主要的市場。危機之前已經是40%左右的市場,危機當中受的打擊比較小,東亞、歐美還比較不錯,繼續在增長,而發達國家在衰退,很快新興國家達到了50%的經濟體,我們傳統的老市場繼續保持、繼續做的更好,當然如何抓住新興市場的機遇也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新的機會。
第五,這次危機應該是一個分水嶺,這次后危機時代的一個重要趨勢,我們中國企業開始成為跨國公司,不是以前沒有案例,沒有個別的情況,但這一次世界形勢的變化,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也是因為我們中國企業增長的二三十年,到了今天我們的行業逐步走到了前沿,開始具有了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不是說大面積形成了,只是開始。我們更加看全球,我們企業逐步在整合成一個跨國公司。
這不是說想成為就成為的,我們怎么了解世界,我們怎么學習、分析、研究掌握各種知識,有錢了不等于有資本,資本是能夠用錢賺錢的能力,這也是擺在我們中國企業面臨新的挑戰、新的機遇,如何在世界市場上做的更好,占領更大的市場。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