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第三屆)貢獻中國高峰會 > 正文
采訪對象: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經理戴思成
記者:農業問題是我們中國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世界經濟越來越多元化的發展,世界人口也在不斷增加,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這是國際性的問題,您對這個全球性問題是怎么看的?
戴思成:你說的很對,這確實是全球性的問題,而且是全球性的挑戰。在可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同時人們對于糧食供給、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需求不斷提高,這是非常顯著并且困難的挑戰。對于拜耳來講,我們認為如果要想用從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的糧食喂飽全球不斷增加的人口,必須要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包括先進的植保技術、育種技術,植物生物技術等。同時還要有創新性的作物保護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你可能也有所了解,拜耳作物科學正在倡導“我們需要再來一次綠色革命”,尤其是在人口不僅是增加,而且可以說是極具增加的情況下,綠色革命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理念的精髓就是在提倡將農業列為頭等大事來抓,增加投資,尤其是增加新技術以及研發方面的投資。通過運用先進技術提高產量改進農產品質量,以滿足當前大形勢的需求。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中國政府的政策是非常正確的。我之前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工作過,比較而言,中國給予農業最高度的重視,使其列在整個國家的最高議事日程上。農業問題需要綜合解決方案,把社會的需求、行業的需求、廣大老百姓對于食物的需求乃至政府的支持結合起來。我們作為企業對這種結合以及對政府的支持是非常欣賞并且非常贊同的。
記者:拜耳作物科學主要的業務范圍是什么?與拜耳其他兩大主營業務間是怎樣的關系?
戴思成:拜耳作物科學是拜耳集團的三個業務子集團之一,其他兩大業務子集團是拜耳醫藥保健及拜耳材料科技,均在業界處于領先地位。整個拜耳集團有兩個主要的價值觀,一個是創新,另一個是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倡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創新,這不僅是創新產品、技術,也包括培養我們的員工、保護環境等。如果要在一個國家可持續地發展業務,就要把創新帶進來,把新的技術帶進來,就像我們在中國的運營策略,包括拜耳作物科學在內的三個業務子集團都致力于把新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帶到中國。
拜耳作物科學1989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家農化行業的合資企業。現在,我們在杭州有非常先進的生產基地。我們致力于把高效、環保的產品和綜合的植保解決方案帶給中國農民,服務于中國農業發展,同時在整個行業里起到先鋒的作用,這個先鋒指的是創新方面,希望我們真正做到創新的先鋒。從公司策略來講,我們以客戶為導向,以客戶的需求為我們實現的目標。談到拜耳作物科學的市場定位,在中國市場我們是行業領導者,在全球同樣是市場的先鋒。拜耳作物科學也是一家領先的種子公司,目前這部分業務在中國還是剛剛起步。生物科學主要是做種子及其性狀的業務,比如通過生物技術,讓種子性狀發生改變,使作物更加茁壯,提高自身抵抗力,對抗不良的外界條件。環境科學的業務是在作物或者植物之外的,關注的是家庭,普通的消費者。目標市場包括高爾夫球場、倉庫、草坪、家庭,防治目標是蟑螂、白蟻、蚊蠅等威脅人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害蟲,從生態環境這一方向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作物保護方面,我們開發高效、創新、安全的產品解決方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產品系列包括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種子處理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通過增強植物的抗逆性,使植物更加健康,從而達到優質高產,提高農民收入的目標。這恰恰與中國政府的目標不謀而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目前我們與中國政府及科研院所都有很好的合作關系,努力實現共贏。
記者:您剛才提到了中國政府對農業的關注、重視程度,在經濟危機中,拜耳作物科學是怎樣適應的?面對中國政府出臺的有關經濟危機的應對措施,是否發現好的業務契機?
戴思成:我們看到政府在社會包括經濟方面的問題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加大了在三農建設方面的投資,包括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像道路、交通、電,并且在農業方面給予農民直接的補貼,比如說在小麥、水稻方面給予了補貼。同時政府的政策尤其是經濟危機期間鼓勵創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也要最大程度地實現糧食作物安全,滿足供給。這里包括小麥、水稻、玉米等等糧食作物要高質量。可以說中國政府一直關注農業發展,在經濟危機期間更是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這里我想補充一點,中國政府提出大力推動科學技術,尤其是農業方面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研發。對企業而言,我們應該運用自身的專知協助政府。拜耳作物科學作為全球領先的一家提供農業方面作物解決方案的公司,希望能把更好、更先進的解決方案,包括先進的產品和創新性的技術帶到中國來,為中國農業科持續發展做出一些貢獻。今年8月中,我們全球董事會主席柏少安教授到訪中國,拜耳作物科學跟農業部簽訂了5年的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教育和培訓,培養農業方面專才的合作。另外雙方還將在水稻、小麥等重要糧食作物研究方面進行合作。除此之外,我們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下屬中國水稻研究所簽訂了兩個水稻研發方面的協議,后我們將大力投資于我們雙方的合作。合作會從關鍵作物開始,比如水稻、小麥、油菜,今后還會擴展到玉米和大豆。
談到對企業的契機,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和政府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實現可持續的中國農業發展,這個大前提下會有一些機遇。拜耳作物科學在中國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一直堅守我們的價值觀,不斷的把創新產品及技術帶入中國,我們的目標就是提高生產率、提高農民收入,保證土地的環保,因為可耕地面積有限,希望可以正確、高效地使用有限的可耕地面積。現在大環境很好,跟政府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更加順暢。
談到可持續發展就要提到創新。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拜耳作物科學每年會投入其全年銷售額的10%用于研發。在2012年之前我們要投資34億歐元做研發。另外知識產權保護對于我們這樣以研發為基礎的公司是很重要的。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很重視,目前狀況也令我們歡欣鼓舞,這樣我們更愿意、更有信心把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帶到中國。而且現在我們看到中國一些本土公司也逐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且也在做一些自主研發,或者他們研發出的產品、技術,在國際市場也希望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我想這最終可以形成雙贏的局面。也就是說國內企業逐漸走向研發方向,外資企業更愿意把新的產品、創新、研發帶進來,這樣是共同發展的局面。
同時我覺得企業除了運作業務之外,也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公民,這同樣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去年四川地震期間,拜耳推出“拜耳博愛計劃”一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應急,捐錢捐物,除藥品外,作為子集團之一的拜耳作物科學也向受災的地區捐贈了植保產品和病媒防治產品;第二階段是援建災區一所學院的臨時校舍及移動診所;第三階段更推出了拜耳志愿者服務,我本人也兩次到四川江油的社區,和眾多拜耳志愿者一起服務當地居民;第四階段,也是目前正在持續開展的,是小額貸款及醫藥、農藥知識培訓的項目,為災區人民帶去援助及專業知識,幫助他們實現發展。“拜耳博愛計劃”不僅使當地老百姓受益,拜耳包括我在內的拜耳員工都深受教育,并且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得到了很多感悟。拜耳始終把經濟、生態及企業社會責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您怎么看待中國市場?怎么對比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
戴思成:如果談到區別,中國市場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中國市場上幾乎可以看到所有作物,這個情況在其他國家不多見,這是很獨特的一點。第二農業在中國是首要的頭等大事,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是這種情況了。其他國家在糧食方面主要依靠進口。第三是在中國市場,國內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就拜耳作物科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而言,我們充滿信心。剛剛提到,拜耳作物科學已經在中國運作了50多年,并且一直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和產品,比如敵殺死是非常受農民喜愛的殺蟲劑,在8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現在仍然是農民都在使用的一個好產品。在過去的十年間拜耳作物科學向中國市場引入了38種新產品。未來我們要繼續推進創新,把更好的先進的產品引入到市場,繼續為中國的農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在今年年內包括明年已經有好幾個新產品準備上市了,對主要作物會推出技術包,服務于從播種到收割的整個過程。今后在食物鏈上我們也將有所加強。我們會與食品加工企業,包括老百姓身邊的超市攜起手來,從每個環節都下功夫以保證消費者能得到健康的食品。我想這是中國市場和外資公司很好的結合。
記者:您對中國市場愿景是怎樣的?您的希望。
戴思成:如果說市場的發展方向,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市場尤其是中國農業市場是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的。中國農業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提供高質量、安全、環保的食物。作為企業,我們應該有所貢獻、共同發展。比如說我剛剛提到,我們8月中的時候,去拜會了農業部部長,農科院的院長跟他們有很好的交談,并且也簽訂了一些長期合作協議,這正體現了拜耳作物科學對中國的長期承諾。我們覺得中國市場今后會變得更加專業,雖然這個會需要一些時間,但我們已經看到政府把可持續發展提到議事日程,這和拜耳價值觀非常吻合。
拜耳作物科學以創新為導向,提倡從種植、播種一直到收割的一條龍解決方案,這也正中國市場的需求。我們不光要生產出足夠的食物還要生產人們支付的起的食物。除食物外,還有高質量的纖維和飼料。在拜耳作物科學我們有創新的激情,我們在中國也可以看到這種激情。我們看到農民、零售商包括我們客戶和我們談話過程中都體現了這種激情,他們渴望改善生活質量,渴求新知識、新技術,這也是我們開展農業教育、培訓的初衷。我們要做的是從今天開始描繪未來的藍圖,為社會、農民跟農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這也是拜耳的價值觀和愿景。我相信你聽過我們的口號——科技創造美好生活,這也是為什么我常常把科技和創新掛在嘴邊。我們期望為中國的廣大農民帶來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給他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覺得中國的農業有非常美好的未來,我相信拜耳作物科學也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我們雙方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記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