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長江夏季論壇 > 正文
2009年8月20日,由長江商學院、云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昆明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09長江夏季論壇”在云南昆明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危機下的:新視野、新思維、新對策”。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圖為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黃明博士演講。
黃 明:尊敬的白書記,各位朋友上午好!很高興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參加這個論壇,來談一談我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的一些思考,我想順便說一下,我從個人角度也感謝這個論壇,因為我這是第三次來昆明,每次我都想到我有一個親伯伯、堂姐、堂兄在昆明生活,20多年沒有聯系上,今天這個論壇居然聯系上了,所以也感謝這個論壇。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就是“危機中的中國經濟與金融”。大體的內容是首先對國際危機的現狀做一個簡短的討論,然后談一談中國經濟的現狀,最后講講中國長遠面臨的挑戰。
國際經濟危機的現狀
首先談一下國際危機的現狀,這場危機,是從金融市場的危機然后導致了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那么現在金融市場怎么樣了呢?可以說,西方金融市場是基本穩定下來了,除了危機的導火索市場,以及抵押貸債券的資產證券化的市場,從那時到現在還沒有復蘇,還在等美國出新的政策,政府管理價格。
但是有一點我必須強調,我們大家說美國金融市場出了這么大的事,是不是完蛋了,我認為沒有,因為美國的資本市場非常豐富,一大批的市場叫所謂的“場內市場”,就是你到交易所去買股票、買債券,做各種各樣,包括簡單的衍生產品都是場內的,還有一些場外的比較復雜的一些衍生產品。美國這一輪金融市場出大問題,是場外的衍生產品市場出了大問題,加上一些金融機構出大問題,但是美國場內還是蠻健康的,稍微凍結了幾個月,現在已經基本正常了。
所以從融資功能來說,美國已經能通過股票、債券市場給全球的大量企業進行融資,這個功能已經基本恢復,美國的銀行、投行也基本在美國政府的擔保、資助下也穩定運作。我舉個例子,我在一家美國上市的公司做獨立董事,其主要業務在中國,最近一兩個月范圍內,董事會覺得可以融資,他們就融了兩億美元,在美國市場上不需要美國證監會批什么的,這樣他已經在中國河北大量的雇人開始擴張,直接看到了資本市場復蘇的情況,但是美國資本市場的復蘇并不意味著他導火索市場復蘇了,這個我剛才說了這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也不意味著美國的金融的問題就完了,美國還有一批實體企業,包括個人會面臨著長期不斷的破產,這樣的風波,但愿這種風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淡。
金融市場,我的評判就是已經基本穩定了,那么經濟上怎么樣呢?經濟上的動作就慢多了,首先我們看到的一點好的跡象,德國和法國今年的第二季度,都有小的增長,雖然整個歐洲共同體的經濟還是有一點衰退,但是德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經濟體最重要的國家已經開始增長,日本這個季度也增長了一次,德國、法國、日本都是在連續受到五個季度衰退后嘗到一點甜頭了,但是相比之下美國的衰退還在繼續,雖然幅度小了但是還在繼續。
這個其實一點也不用吃驚,大家知道從德國、法國來說,主要以銀行為主導的這樣的金融體系,沒有受到這一輪金融危機這么大的沖擊。而美國這么多年來,是通過資本市場,比如以華爾街為代表,取代了銀行的融資功能,資本市場搞得紅紅火火,這一輪的危機不是一個宏觀現象,他是資本市場倒下來,尤其是美國,美、英風格的資本市場,也就是說他們學的都出問題了,美、英、瑞典、愛爾蘭等等,可是法國、德國沒有跟他們學。
中國也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你看中國、法國、德國受的影響都比較小一些,你可以想象法國和德國的消費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美國相反了,即使下個季度GDP增長基本上見底了,它要想復蘇恐怕還要幾年,原因是因為美國的資本市場如此紅火,它讓所有的機構、企業,尤其最重的所有的消費者都借了很多將來的錢消費,消費出了一個繁榮經濟,這樣的衰退,不是很快能反彈回來的,因為資本市場,全球已經改變得非常多,這種結構性的產品不容易賣出去了,也就是說,中國、全球各國的投資者不再愿意買美國貸款變出來的產品,因此美國的消費習慣需要向中國人靠近,你這么一想就明白了,美國以前都是借錢消費,以后將像中國人一樣消費,因此美國的經濟恢復還不是特別快的事情。對我們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這是一個簡單的對國際危機的現狀的分析。
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我連續一年多來都持有這個觀點,雖然我的長江同事王一江教授有一次說我在央視上說的,說對中國的金融影響不大,經濟影響也不大,這個太冤枉我了,因為央視把我的一兩句話砍掉了,我這里照著原話說,我根據原話來分析一下現狀。
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我從來都認為不大,為什么?因為我們金融市場在建設的過程中已經早想清楚,我們沒有免疫力,所以把金融市場放在一個孤島上,不讓國際金融市場傳染病過來,這就是為什么亞洲金融危機,和這一輪金融危機,我們的金融市場都沒有特大的影響,影響非常小,當然,我們的A股跌得痛苦。
但是A股跌,這跟國際金融危機跌這完全是兩回事,A股是我們自己的事,跟金融危機關系不大。對我國的金融市場基本不存在影響渠道。
關鍵是是信心的影響,另外是我們的做法和全球有一個小路,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小路,這個影響也小,但是全球經濟不好,長期的基本面遲早會對A股有影響,但是A股不是那么遠地看長期經濟的基本面,短期內A股影響不會大,事實上也不大。
但是對實體經濟影響,我認為非常大。
首當其沖的就是出口行業影響非常大,即便法國、德國經濟恢復一些,歐洲共同體經濟恢復了,美國經濟要不恢復,對中國的出口行業就是巨大的打擊,整個歐洲經濟跟美國經濟差不多大,但是美國人消費中國人貨物的能量比歐洲人大多了,美國經濟不復蘇對中國出口行業會有很大的持續的負面影響,這一點,我覺得絲毫不覺得樂觀。
第二,信心方面的影響,我覺得也基本上不存在。
第三,海外融資渠道現在已經逐步恢復一些,中國企業海外上市、融資、發股、發債,思路又開始熱起來了,有一個FDI(國際直接投資)還是有一點受影響,因為美國的跨國企業,在其資金還不是那么豐富的情況下,FDI投資就會受影響,即使這樣,今年的FDI漲得有一點邪乎,有人認為這是熱錢借著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
整體來說,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除了對出口行業這樣一個基本面,以及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聯系的方面有些影響以外,其他影響我認為還是逐漸減小的。
中國經濟的現狀
下面我對中國經濟做一個簡單的評論,我的專長更多的是金融,所以我把金融方面的跟各位講講,很坦率,我代表的是,我認為是主流的經濟學家的觀點,我只是談一下我站在哪一個角度,支持他們的一些觀點。
首先,中國經濟是幾枝獨秀之一,將近10%的增長,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固定資產的投資,不管是4萬億還是7萬億信貸,寬松的信貸政策,說白了就是政府鼓勵銀行,我們在投資方面制造了很多GDP,但同時拉動了兩個泡沫一個股市泡沫、一個樓市泡沫,這兩個泡沫對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泡沫剛開始不一定拉動消費,現在經濟學家覺得消費效應有一點產生了。
我在危機的時候就想,中國現在需要一個泡沫,泡沫一般是壞事,我們搞金融研究的一般都認為泡沫是壞事。泡沫為什么是壞事,就像人喝醉酒一樣,泡沫上去的時候很過癮,關鍵是下來的時候非常慘痛,所以我們不贊同泡沫。
但是中國的經濟在08年底09年初的候,特別需要一個泡沫,美國政府需要泡沫,他也會制作的。有泡沫能夠給社會提供很多的資產、其他方面的效應,對信心等方面都有提升,因此泡沫短期來說是可以的。
中國正在重復美國危機之前的老路?
但是很多經濟學家提出問題:中國現在是不是在重復美國危機之前的做法。
這里需要討論,美國的危機原因是什么?宏觀層面來說,首先是互聯網泡沫之后,寬松的貨幣政策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現金,其實關鍵是美國資本市場基本在美聯儲的控制之外,它給美國的企業、消費者提供更大量的流動性,而且這種流動性是美聯儲控制不了的,在這些流動性推動下、加上美國的房地產、美國的股市都出現泡沫,這樣大家都覺得有錢了,而且美國跟中國不一樣,房子值錢了,不是馬上賣房,將房屋抵押借錢消費,因此出現了非常繁榮的美國經濟,但是后來發現這個方法不靈了,從樓市開始往下跌,因此經歷了一系列崩潰。
有人說中國是不是走這個老路?
首先,大量的投資,刺激經濟,同時借助樓市、股市泡沫來拉動經濟,運用這樣的財富效應、泡沫效應來拉動經濟,好像基本面并不是特別好,我覺得這種擔憂也是存在的,有很多人認為,中國長期的隱患是通貨膨脹。
我認為中國的情況和美國又不一樣,比美國有好的一面,他的機構企業杠桿沒有美國那么高,我一直都認為這不是我們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往往是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發展太糟糕,杠桿沒有拉上去,現在是反而是好事了,因為我們的杠桿小就不會像美國資產泡沫破滅的時候就由于杠桿收縮,反而使破滅的速度形成了一個爆炸的過程,我估計在中國,及時泡沫破滅、爆炸也不會像美國這樣猛。
第二,美國這輪危機,如果非要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擠兌”,我們一般講擠兌是講銀行。美國資本市場為什么被擠兌了,因為資本市場杠桿拉得很高,只要有人虧損,有謠傳大家要虧損,誰都不敢向誰拆借了,誰都不敢買他人的資產,于是整個市場就把錢抽出去了,市場就跨了,這就是擠兌。
這一輪的擠兌對美國資本市場的突然凍結,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凍結,導致危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種擠兌在中國有可能嗎?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從銀行、券商、保險公司,金融機構背后都站著政府,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認為,只要政府說話算數,把該救的救了,至少金融機構之間互相拆借,這樣的話,問題都不是特別大。
我們金融體系內國有化,國退民進發展不是特別快,有長期的隱患,但是短期內至少應付危機我們倒是有一點優勢,所以我認為,即使中國現在搞市場泡沫,大量的現金充斥在經濟里面,即使經濟走向不夠健康,也不會像美國一樣爆發危機。
投資融資效率需提高
但是在某些方面比美國嚴重,就是投資效率。
首先,投資和融資的效率,中國從來都不高,這兩個分開的,融資效率,就是什么是最值得的融資的企業,他能不能融到資金。投資效益就是將這個錢投下去,平均回報是多少?4萬億砸下去了,再看七萬億銀行貸款,我教的學生有很多是銀行業的朋友,他們跟我說這一輪我們貸的錢都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款了,這就是長期的隱患。
其實從一個國家的長期競爭力來說,你借將來的錢也好,用現在的錢也好,不那么重要,經濟學家最關心的就是你的錢不管哪里來的,這個錢投下去會不會有好的效益,假如我們的很多投資都是滿足GDP,或者滿足短期指標要求不講率,這對我們長期來是有很大的隱患,納稅人為中國各大銀行,現在投下去了很多的壞賬在這里集體買單。
有人說主流的經濟學界的建議是什么?我非常贊同下面幾個建議:
你不是要搞內需嗎?中國就缺內需,中國人愿意省錢,擴大內需最好的方式就是,就是把老百姓擔憂的幾個問題解決了。一個是醫保、一個是社保、加上孩子上學,解決這三個問題之后,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就會花錢的。
法國、德國這種危機,有人說它社會主義程度高,法國有全民醫療社保、孩子上到大學都不需要花錢,法國、德國危機消費漲起來,也比別的國家快,我覺得跟他的保障體系有關,當我們把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建立起來,我覺得對老百姓的消費會有很大促進。
另外教育方面,中國作為發展這么好的國家,不管是按照GDP百分比來算,還是看絕對數,中國花在教育上的錢是世界靠后的,一個國家投資當中,最值得投的項目就是教育后一代。
假如你不教育,俞敏洪也許還是山溝里的俞敏洪,接受了教育之后,俞敏洪就帶領一幫人打造一個新東方,上市,創造了很多的財富。
中國的國力就是一個一個受到教育的人創造出來的企業,創造出來的產業幫助中國在世界上立足。可是我們現在看到教育上的投入還是非常少,每次看到鄉村的孩子交不起錢不能讀書我都非常難過,因為這是人才的浪費,剛才項教授也說到了,產業壁壘的改革,有些產業該放開的放開一點,不是國家命脈、不是安全保障需要的就放開,產業結構變化、創新待會兒我會說一些。
中國金融現狀
我想對金融的現狀多說幾句。中國金融的現狀,我對中國金融尤其這輪危機之后發生的一些事情比較關注。
首先跟經濟一樣,我是肯定取得的成績,但是因為太希望我們發展得更好、更快,因此我覺得還是有一點遺憾,我費勁想了四個字,我們金融的現狀是“變化不大”。
對此,我表示遺憾,因為全球金融市場出了這么多事,正好是我們金融市場發展的契機,但是我覺得沒有抓住,為什么說“變化不大”?有人說黃教授,股市3000,創業板要恢復了,變化很大啊,我說的變化不是小變化,我說整個股市能不能有一個方案、體制,有一個做法沖著健康的方向走,所以我的衡量標準很簡單,就是我們中國的股市是不是滿足了很多好企業想融資就可以融資這個要求,但現在還沒有。
遠在危機之前,到危機之后,我們的A股凍結了很長時間,大家覺得美國出危機了,美國不凍結了,我們還凍結,現在解凍了,每一單一單都得證監會批,一批就兩年。哪個企業能等到你兩年才能融資?這就是為什么好的民營企業都到海外上市了。這就是A股發展的缺陷,就是其融資功能沒有恢復,股票漲多少,跌多少不算成功,你是不是能滿足企業融資需求,要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講還沒有成功。
全球這么大的危機觸發我們思考更多的問題,都說美國華爾街完蛋了,我們要好好發展中國市場,還有人說用4年計劃把上海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我說快搞啊,問題是怎么沒有搞呢?
金融監管的思辨
我們如何搞金融監管的思想要變一變,為什么這么說?我前幾天在北京有一個講座,題目“金融學危機”。這次金融危機,同時也是金融學界的危機,西方傳統的金融學界應該意識到他們根本沒有洞察到這一個危機,甚至在他們的培養、影響下的,模仿帶動華爾街的參與者,監管方完全錯過的這次危機的警告,導致世界上產生這么大的危機,我認為傳統的西方金融學界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金融學界的危機為什么對中國監管有影響呢?中國證監會或者銀監會這么多年監管的方法,我從理論的角度理解,證監會基本上已經拋棄的傳統西方理論,他們也不講理論,就是負責不出有貓膩的事,非常樸實的監管。
中國的學者為什么沒有幫助中國證監會把思路搞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很大一批都已經中了西方傳統理論的毒,所以說出來的都是傻話。
我舉個例子,我在新加坡商學院任教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米勒教授,他特別得意地告訴我,他要到中國來見朱镕基等等,米勒教授在芝加哥說,“美國證監會干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取締了”,要你證監會干什么?幫倒忙。你證監會想查別人假賬,不讓別人干這干那,假如真有壞人想做假賬,想玩貓膩,因為股市是理性的,股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他們能看得出來,那些想玩貓膩的人也賺不了錢,所以他自然而然就不玩了。
這一輪的危機,包括互聯網的危機,剛才大家知道,理性理論,基本上錯了。即使在美國這樣一個市場非常有效的市場他也錯了,在中國這個市場我認為從來都是行為金融學,也就是非理性理論能解釋得更多。
因此在中國把米勒先生的這一套到中國跟證監會講,證監會當然不聽了,我們現在勸證監會如何發展中國股市,做好一點,放松一點,證監會是聽不進去的,因為會認為美國就放松了,結果捅婁子了,你還建議我放松,我們的學者就咽那兒,沒話說了。
我們的金融學派對證監會的影響,尤其美國出這么大的事,我有一個想法,我們的金融學界應該開始好好的重新討論一個問題,如何指導中國的監管,從理論基礎上我們要改,理論基礎應該用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講的是,市場在非常健全的時候可以比較理性,但是市場會非常的不理性,而且有可能會凍結、崩潰都有可能發生,因為市場可以非理性,所以政府必須要做某些方面的監管,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路,其實用行為金融學作為理論基礎,可以給中國監管指一條非常好的路,證監會的人也不會反駁。
監管:該嚴則嚴,當松則松
我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該管的還得管,管得還要嚴一點,我嫌證監會管得還不嚴,該管的還要管得更嚴一點的,對違規行為,內部交易、關連交易、操縱市場、老鼠倉還要嚴管,因為這幾個方面,中國證監會打擊力度遠遠沒有香港、美國的打擊力度。證監會在對資產極度泡沫上也應該控制上,也應該有所作用,不應該再讓6000點出現,因為這對社會沒有好處,反而會讓人們失去理智和信心。所以對非理性的價格,也必須有一定的約束。你們知道我在不斷的說這一套,我非常遺憾,這一點愣被我說中了,就是復雜衍生產品在中國企業中泛濫,在民企、國企都泛濫。我認為復雜衍生產品中國應該管理得更嚴厲,而不是更松。
我不是事后諸葛亮,危機之前我曾說過,非常欣慰的是,國家監管局開始管了,在國資委新出的三月份的文中,我的好幾個建議他們都采納了,就是對“場外”復雜衍生品的交易,尤其是對央企的限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都有規定,我們長江有的教授說黃教授罵衍生產品太多了。
其實,我特別熱愛衍生產品,我熱愛簡單的、對社會有益的衍生產品,但我不喜歡的那些復雜的對社會無益的產品,那都是美國頭腦發明的,但在美國根本不賣,到中國賣,那種產品我為什么不批評,假如這么多好產品,他美國自己不賣,到中國賣,我們敞開門讓他們賣。所以我認為,美國是場內監管嚴,場外監管特別松。為什么場內嚴呢?場內的交易所市場老百姓都能參加,老百姓千萬不要被懵了,場外市場是大機構、成人之間互相玩游戲,成人之間玩游戲,自己傷了不到政府這里來哭鼻子,所以不用監管。
中國正好反過來,場內的市場,本來可以更健康的發展,但監管太松。場外市場,除了國資委3月發函,最近銀監會發了一個函之外,沒有監管,西方的任何投行可以到這里,找任何中國公民簽極其復雜的產品,他們在別的地方不敢簽,就是在中國敢簽,所以我認為中國有很多東西其實該嚴的還是要嚴。
我說到這里,可能把很多支持改革的學者快給氣暈了,因為我們有些學者就說了,不要老說政府要加強監管,現在大事大非的問題就是政府監管太多了,所以不要監管了,我認為我們的學者,搞學問都有點像搞政治。如果我只有時間說一句話,我也會說“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政府監管太多了,總體應該放松一點”,但是科學往往是一句話說不清楚的,我們學者應該有科學性,應該講科學,講實施,如果要講實際。
我說兩句話,很重要,我們中國的A股有些東西就應該監管嚴,有理論依據的,而且應該更嚴,比如違規行為、過渡制造復雜衍生品,但是很多事是可以放松的,比如哪些公司可以上市、哪些可以融資,而股指、期貨等都有強大的金融學論證,在后邊支撐著建議。
這些建議告訴我們,因為你賣空股指期貨等等,有人們悲觀的給市場降溫,有人不斷的往上炒,因為你有不斷的上市融資,使市場不容易過渡熱,同時滿足企業的需求這樣才是健康繁榮的市場,所以從學術角度我們應該跟監管層重新討論,不要再學米勒,不要像西方得諾貝爾獎的老頭子到中國那樣,告訴中國政府,這個別管,那也別管,什么都不管,最好學俄羅斯,這樣是不對的,這樣就把我們的學術界的風氣弄壞了。
中國面臨的挑戰
下面我簡單說幾句,中國長期面臨的挑戰,我先聲明一下,大家可以體會到我們長江的學術氛圍,因為我下面說的幾個觀點,跟我們項院長的觀點不是完全匹配的。
我談談我的擔憂,中國長期核心競爭力到底從哪里來?怎么講呢?我們當時危機的時候,我發現國內輿論界談得很厲害,美國完蛋了,美國沒有核心競爭力,我總是提醒大家,美國有兩大核心競爭力,第一華爾街,有人說華爾街還能生存?我說當然了,這個我不多說了,美國華爾街恢復融資比誰都快,A股現在還遠遠漲不到華爾街的融資力度。第二,我認為美國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硅谷一帶的,通過研發創新不斷的搞產業壟斷,我給我的學生也這么講,我希望中國比他們牛,但是你想想從二戰之后,世界上哪一個產業不是美國人先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就他一家玩,所以他壟斷,然后半壟斷,他第一道湯喝了,之后歐洲、日本、中國。二戰后彩電、激光、半導體、電腦、互聯網,等等一個接著一個產業,包括醫藥、研發制造,美國發明導致壟斷、半壟斷。這很簡單的道理,當別人壟斷的時候,工資可以發十倍,因此他的國民可以富到十倍。
核心競爭力我和項兵教授觀點相同,歐洲、日本一百年都可能難趕上,我只說一個原因。比方說,英特爾為什么壟斷芯片設計這么多年,那么牛,我的大學同學有一批人在英特爾一直工作到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有一個人的孩子是我的同學,在英特爾工作了很多年。我認識的英特爾里面的人就有十幾個工程師,而英特爾的高級工程師一半以上都是中國和印度去,美國憑什么在研發上最牛,因為他把全球的人都吸納過去了,就留在那兒了,因為美國人不太學數學,他得依賴全球的人才。這幫人為什么愿意在美國呢?我太了解了,打死了這幫人也不愿意到歐洲、到日本生活,那些民族太純了,容不下東方人,美國這個社會真的是一個大熔爐,誰去都可以,誰覺得像自己的家一樣,以前大家不相信。最近奧巴馬當了總統,美國人對人什么顏色不看中,他就看你的能力。因為這個,美國的優勢是歐洲一百年都趕不上的,日本研發一百年都趕不上,日僑到南美生活了好多年,他現在經濟好了,舉家遷到日本了,結果日本經濟不好了,日本政府說你滾回去吧,給你買一個單程票給你送回去,連自己的僑民都要往外趕,怎么會歡迎別的國家的人才去那兒呢?因此,日本、歐洲、一百年趕不上美國這一點,我們中國應該趕得上。
我現在擔憂什么呢?就是中國這幾年的核心競爭力從哪里來的問題。巨大的國內市場這是一個,別看這個很重要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能夠讓你這個本土市場就可以培養出特別大的企業,你很難想象一個韓國企業能夠完全依賴韓國本土的市場生存,中國大陸不一樣,中國大陸本土就可以培養大企業,然后再去國際化。中國低價高質量的勞動力,接著往下走就特別難了,往下走你就問,憑什么你每個員工賺那么多錢發那么多工資?
這方面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搞研發平臺,我是基于兩點,第一全球經濟體系強大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有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研發的。日本、歐洲、美國包括韓國全部有自己自主研發的品牌和科技。剛才項兵院長說了核心技術不太重要,我也做了這方面的思考,我覺得有點重要,其實很簡單,重要在那里呢?
就跟我勸政府官員一樣,我說政府你們國企如果沒有辦法經營、沒有辦法管理就賣給別人,但是賣給誰呢?賣給有信譽的民企,不要賣給外資企業,不是因為我愛國什么的,我說了兩大原因,第一你政府賣肯定會一個最便宜的價格,賣了股東可以掙錢,股東賺了錢,這個錢就回到那個經濟體系去循環了,一個品牌,他的品牌賣給漢高他的股東在德國生活,他不會到中國來生活,因此這個錢就在他那個體系內循環了,就白白的出去了,而當我把這個企業賣給朱新禮,朱新禮喜歡在國內生活,那他的錢就在中國的就在中國循環。第二個原因就是避稅,一個企業稅在那里交,我們國家這么多地方吸引外資企業,都發現,兩減三減之后,他還把稅挪到國外去了,當然現在國家政府現在這個方面緊一些,但是很多企業把稅集中到總部去上了,兩個實際的考慮,我覺得,其實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還是有一些品牌和研發的。
但是國內的研發從哪里來,我看不到,千萬別對國企指望,國企為什么不行,因為國企的老總,他上任到退休往往就六七年時間,一個人知道我只做六年的時候,我打死不會做長期品牌、做長期研發,為什么?這種事是要花10多年的投入才能抱一個大金磚的事,我只在位6年我絕對不會投10年,給下一任抱個大金磚,這不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這么大一批央企,你看哪一個央企,中國幾十年的改革發展,哪一個央企能夠發展成IBM,思科那樣,在國際上跟人競爭品牌的,沒有。研發還是要民企,因為民企是他自己和孩子好幾代人的,但是民企這里,我特別想說,我們各個地方政府,應該多到深圳看一下。因為有這么多的創新性的民企在深圳發展得挺好的,政府起到一個什么作用,讓民企愿意做這種10年虧本,第11年賺錢的事?假如沒有這種激勵機制,我們的中國競爭核心力從哪里來?
我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像華為等幾個企業,在本土生長起來的,到國際上競爭的確實太少了。如果沒有這樣一批的公司,我們長期的核心競爭力就沒有,我今天想借這個場合把我的擔憂說一下,也是正好結合今天的題目。不好意思時間稍微超了一點,非常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