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見證國有經濟60年影像展 > 正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但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難覓豐收的喜悅,難聞機器的轟鳴,恢復國民經濟,成為第一要務。
1950年初,中央財經委召開會議,制訂了“搞好經濟的調整與恢復,同時進行一些必要的建設,并為將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作好準備”的三年經濟任務。
三年中,中國工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三成以上,而國營工業的產值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達到57%。農業、交通運輸業均恢復甚至超越戰前最高水平。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準備基本完成,工業化的征途徐徐拉開帷幕!
1953年,中國制訂了奠定共和國經濟基石的“一五”計劃,決定集中主要力量,推進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共計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走一條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優先發展的路徑。
進入所有“156項”中,新建、改建、擴建的企業為中國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誕生了鞍鋼、武鋼、中冶等一大批國有骨干企業,鋪開了中國工業的骨架。新產出的原材料、機械、設備源源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各類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業基地的種子和骨干……
輪基地的種子和骨干,他們使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遺憾的是,“一五”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大躍進”的風潮蔓延全國……
再回首,這一切的背后閃耀著一個新生國家、一個重生民族對于成長的熱烈期盼。貫穿整個五十年代的建設風潮,是國有經濟誕生的序曲,揭開了共和國經濟建設波瀾壯闊的宏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