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見證國有經濟60年影像展 > 正文
誕生1949-195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但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難覓豐收的喜悅,難聞機器的轟鳴,恢復國民經濟,成為第一要務。
1950年初,中央財經委召開會議,制訂了“搞好經濟的調整與恢復,同時進行一些必要的建設,并為將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作好準備”的三年經濟任務。
三年中,中國工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三成以上,而國營工業的產值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達到57%。農業、交通運輸業均恢復甚至超越戰前最高水平。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準備基本完成,工業化的征途徐徐拉開帷幕!
1953年,中國制訂了奠定共和國經濟基石的“一五”計劃,決定集中主要力量,推進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共計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走一條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優先發展的路徑。
進入所有“156項”中,新建、改建、擴建的企業為中國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誕生了鞍鋼、武鋼、中冶等一大批國有骨干企業,鋪開了中國工業的骨架。新產出的原材料、機械、設備源源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各類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業基地的種子和骨干……
輪基地的種子和骨干,他們使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遺憾的是,“一五”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大躍進”的風潮蔓延全國……
再回首,這一切的背后閃耀著一個新生國家、一個重生民族對于成長的熱烈期盼。貫穿整個五十年代的建設風潮,是國有經濟誕生的序曲,揭開了共和國經濟建設波瀾壯闊的宏偉篇章!
自強1960-1969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提出召回在華全部蘇聯專家1390名,給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這被認為是中蘇關系由熱轉冷的轉折性事件。
此后,中國勒緊褲腰帶毅然走上自強之路。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歷經此前“大躍進”全民理想化的狂熱,逆境中奮起的鐵人成為一個時代的圖騰。艱苦的三線建設見證了中國人的堅韌,工業版圖的拓展,交通命脈的打通,國民經濟的筋骨開始強健,共和國在自強路上摸索前行。
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大慶精神”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涌現出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群體,成為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成功進行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
從1965年起,國家在三線建設中投資達2050億元,建立攀枝花鋼鐵基地、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制造、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
全國的大干線建設,建成成昆鐵路、湘黔鐵路等十多條鐵路干線,中國的大橋梁建設步入新階段,1968年世界聞名的大工程一一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六十年代末,中國在經濟上的主流經典口號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抓革命,促生產”、“艱苦奮斗”等。
曲折1970-1979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如同冰與火的洗禮。曲折回環、承前啟后,在重重阻礙之中發展的腳步最終突破堅冰。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發布,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外交戰線的豐碩成果成為時代啟幕最激動人心的華章。然而,極左錯誤政治路線仍然在嚴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手腳,企業在實際工作中也舉步維艱。在艱難的環境中,中國經濟依然堅持為保持國家的生存發展而默默奮斗,為愁云中的人們帶來幾許實際的亮色。
從1971年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工作開始,一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文革”錯誤,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國有經濟也開始面對非凡的機遇,也要準備迎接無上的挑戰。
從1972年起,中國先后成套引進了26個建設項目。中日鋼鐵貿易共同談判開展,武鋼一米七軋機、全國十三套大化肥裝置、四套大化纖項目建設……中國工業經濟體系基本形成。
1979年4月,國家經委決定進行擴大經營管理自主權的改革試點,首都鋼鐵公司等八家企業被國家經委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實行利潤留成。
在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中國工業企業改革最初復制了農村改革的模式實行所謂“廠長經理負責制”。
從此,中國以市場為取向,以國企改革為中心,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求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轉軌1980-1989
這是一段值得緬懷的歲月,中國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國有經濟開始了一段承前啟后的發展與變革。
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建設已奏響了中國發展的主旋律,改革開放成為全民參與的事業。“從1981年到20世紀末,20年內力爭實現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這個目標鼓舞著中國人為之奮斗。
1981年新年剛過,長江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電站成功大江截流。1984年,一股“魯布革沖擊”波及全國,這來自我國第一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興建的大型水電站——云南魯布革水電站。同在這一年,山西平朔安太堡一號露天煤礦由中國煤炭開發總公司與美國西文石油公司合作開發,這是80年代初最大的外資項目之一。在上海,1985年3月,中外合資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桑塔納與紅旗一樣奔馳在了祖國的原野。
和平時期的任務是發展。1985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施工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始興建;1988年,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大亞灣核電站,在深圳澆注第一罐混凝土,從“兩彈工程”中迸發的原子能在中國有了和平的用武場。
伴隨著《話說長江》旋律的回響,1989年3月,《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原則通過審議,“高峽出平湖”的期盼很快將不是夢想,中國開啟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序幕。身處改革轉型的復雜時代背景中,國有經濟的成就不只是帶動發展一個維度所能概括。1984年10月,從中央頒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起,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試行經濟責任制,實行兩步利改稅,推行以承包制為主的經營機制轉換,以“放權讓利”為特征的企業改革不斷摸索嘗試,貫穿了整個八十年代。
首鋼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作為國家第一批試點單位,率先成功實行了承包制。打破約束,產業復興,人們從這里寄托了未來的夢想。
一路風雨,一路輝煌,八十年代的中國彌漫著發展的激情與信心;改革是一次重生,開放是一次機會,市場是一場考驗!
蛻變1990-1999
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再次開啟了“春天的故事”,這位老人在南海邊寫下了改革開放最有力的詩篇。不久,在黨的十四大會議上,中國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初步形成了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競爭,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把國營大中型企業推向市場,成為國有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在摸索中不懈實踐,成就了一段快速發展的輝煌。中國鋼鐵工業、汽車工業、交通運輸業,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除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企建設外,鞍鋼、武鋼、首鋼等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都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從1991年開始,汽車工業將發展目標從生產載貨汽車轉到轎車上來。1993年2月20日,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鐵路干線,貫穿南北的大動脈——京九鐵路建設全面展開,隨后,中國鐵路業實施第一次大面積提速;外向型經濟日益活躍,港口貨物吞吐量大幅增長;中國民航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九五”期間航空運輸年均增長速度達14%左右。與此同時,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奏響了序曲;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也加緊步伐;全國地產價格放開,中國房產行業開啟了劃時代的篇章。隨著工業化建設蓬勃開展,IT產業作為科學技術最活躍的領域,交出了成績喜人的答卷。十年間,中國首臺高智能計算機問世,銀河四代巨型機研制成功,一批重量級的國產PC企業誕生。1994年,以中國聯通的成立為標志,電信業打破壟斷,引入競爭。1999年2月14日,信息產業部組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腳步逐日加快……
“高峽出平湖,天塹變通途”。蛻變,讓中國變了模樣,蛻變,也讓中國國有經濟變了模樣。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這些勇于探索的時代先鋒,不但學會游泳,還開始揚帆,以領軍者的角色開拓出新的發展軌跡。
崛起2000-2009
新世紀,中國成為一支崛起的力量,國有經濟充當了中堅力量。中國的雄心已經跨越神州,走向海外,為世界發展抹上中國的繽紛色彩。
以交通、能源、工業、城市建設為投資重點,從鐵路到港口橋梁,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建設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2001年中國成為WTO第143個成員國, 2003年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國有經濟迎來了發展新契機。這一年,國務院國資委和省級國資委相繼組建。隨著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經營機制加速轉換,國企創新激情空前迸發。
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場館建設等重大項目,以實力承載光榮;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嫦娥一號繞月探測、“殲十飛機”工程等,國有企業大力推進自主技術創新,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占領了技術制高點,以創新放飛夢想……
歷經一次次探索、失敗和曲折的錘煉,成就了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中國國企。二十世紀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機場、世界最高鋼筋混凝土建筑俄羅斯聯邦大廈等一批高難度、標志性建筑“作品”上,鐫刻著他們的名字:中國中鋼集團、中冶集團、中國中鐵、中國鐵建……
在經濟成就的同時,共和國的長子們正在成長為一代“企業公民”,在2003年非典、2008年的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中,國有企業胸懷大局全力以赴,為抗擊災害和保障經濟社會穩定貢獻重要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在2009年世界500強的名單中,中國內地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達到了43家,中國石油、中國五礦、中國中鋼、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名列其中。
60年艱辛求索,不懈追求,國有經濟肩負著國家重任,承載著民族夢想,不斷創造著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