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8中國企業自主創新TOP100評價發布 > 正文
2009年7月11日,中國企業自主創新TOP100評價發布暨首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新浪財經視頻直播此次論壇。以上為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
辜勝阻: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企業創新是應對危機的戰略基點。
溫家寶總理曾經講過:要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培育新興產業,擴大國內需求,提高產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次TOP100評價主要是針對自主創新戰略進行的。自主創新戰略有利于保持經濟的穩定,克服當前經濟危機,上午有很多專家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自主創新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興產業。很多學者都提出,新能源產業會不會是繼蒸汽、電力以及計算機之后一個龐大的新興產業。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主創新對新興產業的推動。自主創新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技術創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上個世紀石油危機爆發之后,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迫使很多國家進行節能技術的創新,力爭使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主創新對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也是非常重要的。當前,我國還處于經濟發展的要素推動、投資驅動階段,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轉向創新驅動,進而真正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此外,自主創新還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從克服經濟危機的具體途徑來看,技術創新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調查顯示,美國的綠色技術崗位招聘人數從2007年以來已經增加了31%。雖然美國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打擊造成大量失業,但是綠色產業又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預計到2010年,綠色產業(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將提供580萬個就業崗位,到2020年將提供近七百萬個崗位。研究表明,美國的寬帶基礎設施每投入50億美元,短期內就能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從長期來看,美國寬帶網普及率每提高10%,就會創造兩百多萬個就業機會。所以,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產業和IT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勃興,這將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兩千美元的時候,是國家經濟社會的重要轉型期。日本、韓國和芬蘭在跨過這個門檻后都是通過創新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實現經濟轉型的,相反拉丁美洲的國家、亞洲一些國家,由于沒有很好地進行創新,所以GDP達到了兩千美元以后,就一直維持在兩千至三千美元。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三千美元,在進入重要轉型期以后,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轉危為機的關鍵也是發展模式轉型。我國內需與外需、消費和投資之間存在嚴重的失衡。2008年出口依存度為32.5%,外貿依存度接近60%。研究表明,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改革開放以來至本世紀初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7%-20%,傳統的高能耗、高物耗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很大。我國經濟發展“大而不強、快而不優”,企業核心技術受控于人、全球價值鏈受制于人,利潤微薄。例如,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為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40%,而高技術產品出口中有90%是“三資”企業實現的。同時,我國集成電路制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裝備的80%,數控機床的70%,醫療裝備的95%依賴進口。此外,很多產業出現“空芯心化”,例如計算機售價的30%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平均利潤率只有5%,如果芯片和操作系統自己能夠開發,利潤率將達到40%。由于自主開發能力弱,生產的每部手機售價的20%,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每生產一臺DVD需要交納外國專利費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只能賺到1美元的利潤。我國每年出口大約1500億美元的加工貿易產品,被外商貼牌銷售后,其銷售額估計至少3萬億美元。當前“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高速增長要向“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轉變,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和低效率”的發展模式,要向“資源利用高效、創新能力強盛、生態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可靠、勞動關系融洽和回報社會熱心”的發展模式轉變,關鍵要靠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的升級。
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五次長波周期,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周期與經濟繁榮周期呈正相關。第一次長波是紡織和蒸汽機時代,第二次長波是蒸汽機和鋼鐵時代,第三次長波是電力化學和重化工業時代,第四次長波是汽車和電子計算機,第五次是美國人發動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時代,而次貸危機宣告了第五次經濟長波周期進入了衰退。所以,短期救經濟要靠宏觀調控,實現經濟復蘇甚至繁榮則要期待技術創新。歷史上,發達國家往往利用技術創新實現經濟復蘇。1992年美國經濟見底以后,克林頓政府為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于1993年提出“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使軍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了民用化和產業化,從而產生了第五次長波。美國即將走完的第五次技術革命以次貸危機和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宣告終結。1929年大危機后,美國經濟倒退了近30年,但是后來通過技術創新,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就基本實現恢復。所以創新是使經濟擺脫危機最重要的舉措。
從政策經驗來看,發達國家往往高度重視技術創新,通過加強創新的戰略地位來應對危機。例如,美國在大蕭條以后,于40年代制定“曼哈頓計劃”,70年代在石油危機后提出“星球大戰計劃”,90年代經濟危機后制定“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在石油危機后,制定了“尤里卡計劃”。日本在石油危機后確立“技術立國”,九十年代經濟危機后又提出“科學技術立國”和“知識產權立國”。韓國更是在90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將“出口立國”戰略轉變為“科技立國”戰略。
回顧歷史,危機倒逼企業創新進而擺脫危機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杜邦公司,在上世紀經濟危機中,通過創新占據全球化學工業的領軍地位。三星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痛定思痛,將10個非核心事業全部出售,全力研發自主數字技術產品,并在2003年一舉超過索尼,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信息公司。日本在石油危機以后,大力開發具有節油功能的新型汽車,結果成功占領全球市場,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危機是機遇,其所形成的倒逼機制,不僅會推動企業通過創新擺脫危機,而且也會推動國家通過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在美國當前經濟刺激方案當中,奧巴馬為應對危機,將1200億美元投向科技領域,美國GDP的3%投資于科學研究和企業創新,成倍增加科研機構經費,并鼓勵民間參與科技計劃,鼓勵企業加大科研強度和力度,試圖推動一場以新能源為主導的跨產業技術革命,培育領導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以繼續保持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地位。新能源能不能引導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學界有很多的討論。
在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成功案例也是俯拾即是,為應對當前危機提供了寶貴經驗,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比如說,哈電集團對三峽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經驗被譽為“三峽模式”。三峽水電站建設初期,所有設備都依靠進口,但同時合同也附加了三個條件,即外國投標者必須同中國企業聯合設計、合作制造;必須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人員;14臺機組中的最后2臺必須中國制造。哈電集團便充分抓住這次機會,從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到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再到企業自主創新,最終實現從分包商向承包商轉變,從幕后走向前臺的身份轉變,也完全實現了我國大型發電機組國產化的夢想。“三峽模式”是引進消化再創新最經典的模式。另外,海爾集團通過集成創新模式,先后推出市場有影響力的設計是兩百余項,累積實現專利八千多項,還有19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參與,在網絡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等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再如,太愛肽集團是典型的原始創新模式。原始創新是“高風險,高難度,高成本”。成本比較低比較快的是消化吸收再創新,建三峽的時候如果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進行國產化是不可以想像,可能今天都建不了三峽。TOP100中的研祥是深圳的企業,今年累積增長達到150%以上,科研人員占員工總數的30%,科研投入占營業額的12%,也有170多項專利。浙江民營企業有一個“四千精神”,過去是靠勤勞打拼,“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嘗遍千辛萬苦”,從而創造了浙商歷史上的輝煌。今天,他們在應對危機過程當中,“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千方百計保持市場,千方百計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改善管理”,提出了“以科技保生存,以創新促發展”的自救良策。
關于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盡管整個國家的創新建設還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是一些局部地區還是有非常典型的案例,比如說深圳,高技術產業產值已經占到工業產值的50%,半壁河山,排在全國第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占全市高技術產值的57%,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是3.67%,超過了發達國家。深圳自主創新的經驗是:市場主導自主創新的方向,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高技術產業成為自主創新的載體,政府當好自主創新的場地維護員,移民文化催生自主創新的氛圍,良好的體制成為自主創新活力之源。硅谷之所以成為創新的經典模式,關鍵在于不同移民文化的相互交融,深圳同樣如此。區別于其他地區科技資源與企業相隔離的現象,深圳自主創新在體制上是非常好的,四個90%:90%以上的研發機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研發來自企業,90%專利由企業申請。
不同類型的企業存在不同的創新瓶頸。具體來講,國企存在的問題是動力不足,技術創新體制不健全,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強;而民企存在的問題是資源不夠、員工素質不高、融資渠道狹窄、自身研發力量弱,主要以機會和低廉勞動力成本為發展戰略。從總體上講,整個創新體系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企業本應是創新的主體,但現實中存在乏力的現象;政府本應是自主創新的主導,但現實中存在缺位的現象;大學和科研院所本應是自主創新的源頭,但是現實中存在錯位的現象,社會中介組織本應是自主創新的橋梁,但現實中存在斷層的局面。所以,在推進創新戰略過程當中,要切實防止幾種誤區:創新不是完全排斥引進,不是一切從頭再來,也不是全靠自己自力更生,更不是一概反對模仿。
在企業創新問題方面,我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有四種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動力不足,不想創新;二是風險太大,不敢創新;三是能力有限,不會創新;四是融資太難,不能創新。要解決這四個問題,我認為國家應該采取六項對策:一是建立利益補償機制,使企業愿意創新。二是完善風險分擔機制,讓企業敢于創新。三是健全創新合作機制,讓企業善于創新。四是重構金融服務體制,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五是實施國家區域創新戰略,優化企業創新環境。六是堅持“分類指導”和“分步實施”的方針,將自主創新的“國家意志”變為“企業行為”。美國硅谷的成功離不開納斯達克創業板的貢獻,當前我們有大量儲蓄存款和兩萬億的外匯儲備,要把大量的儲蓄轉化為投資,我們現在也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發展創業板和風險投資,特別是天使投資。通過創新機制、搭建平臺讓有“閑錢”的富人參與高科技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因為這種閑錢抗風險的能力是最強的,可以適應高技術產業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征。離開金融體制的創新,我們企業創新是很難的。現在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我們的“國家意志”,而“國家意志”怎么變成“企業行為”,需求我們在以上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最后我對今天的演講做一個小結并談一點自己的思考。一是經濟繁榮周期與技術創新的周期呈正相關,實現經濟繁榮要期待技術創新。舉國上下都在思考怎么樣應對危機,而應對危機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是有效積極推進技術創新。二是誰把握科技發展方向,誰就能引領下一輪經濟增長。新能源能否引領下一輪經濟增長,這是值得理論界關注的課題。三是經濟危機會倒逼企業通過創新走出危機。危機能夠形成一種倒逼機制,進而迫使企業創新,很多國際上的例子說明這一點。四是政府要營造環境,使企業想創新、會創新、敢創新,而其中最重要的環境是融資環境。要重視鼓勵人民創業。創業和創新往往是一對孿生兄弟,例如硅谷人員為實現自己的致富夢想而創業,創業過程中為提高產品競爭力而努力創新。為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政府需要在金融方面給創業和創新以大力的支持。五是創新是一種習慣,比如航天集團因為無法引進只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主研發,從而形成了今天航天集團自主創新的優良習慣。相反,當引進成為一種習慣后,自主創新就很難。最后我們在技術上能否擺脫高度依賴引進的狀況,也需要一種文化,創新需要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