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復旦大學主辦的“上海論壇2009”隆重召開。圖為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教授馬濤。
馬濤:
請允許我用中文發表我的演講,我這個題目是討論關于經濟增長和文化傳統之間的一個關系。第一,有一點可以看到,20世紀中后期,東亞這一塊發展非常快,比如說有一個數字,比如以日本為例,49年的時候,日本人均GDP不到100,但是我們發現到50年到70年,平均每年增長速度是15.2,到了79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88年的時候人均國民收入基本上有一度和美國持平。這是日本的情況。
還有我們大家知道,韓國、臺灣、新加坡這一塊,在這個時期他們自然條件都不是很好,但是發展得也都非常的快。我這里有一個數字,65年到80年(需確認),他們的增長率,新加坡是10.1,臺灣9.8,韓國9.5,香港8.6,我們知道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增長速度平均也在10%左右。這些國家他們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處于東亞地理環境,東亞模式增長最早提出和文化的關系,有一位日本學者山島通夫(音)寫一個書“日本為什么會成功”,它提出一個經濟增長模式背后會有一個文化傳統的問題。我也注意到美國很多學家,卡恩,也是最早提出東亞奇跡的學者,也提到增長模式的背后有一個文化傳統的約束。另外我覺得很多學者,也有人提出市場經濟增長模式可以有一種西方型的、企業家型,也有一種叫東亞型,有人叫做儒家型的,有這樣的提法。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我覺得東亞這一塊,我做過一些思考,我發現這一塊經濟增長確實和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從宏觀方面來發現,從文化傳統這一塊,大家都知道都屬于儒家文化圈,我發現一個,宏觀方面,東亞模式有一個特點就是國家導向色彩比較濃厚。就是在美國一般企業家不喜歡政府的干預,我發現在東亞,包括日本、中國、臺灣、新加坡,大家知道這個地區國家導向色彩非常明顯,這里面有一個文化問題。
企業,像在美國,政府的干預,可能會拒絕。但是東亞這些國家,大家是接受的,接受這種調控,接受這種導向。這樣就為一個地區的高增長,我的看法,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保證,因為政府支持它。這和儒家文化的這個,國家作用的強調,和這個體制、文化觀念是有關系的。另外我發現東亞增長還有一個特點,儲蓄率非常高,因為儲蓄率非常高,所以它的投資就可以做得非常好。國民儲蓄率很高,國家導向,形成經濟發展。中國發展也走了這樣一個路,這個和儒家文化價值觀有一種非常密切的聯系。
從微觀層面來分析,我也覺得非常明顯,大家覺得東亞這一塊,比如日本很多企業,松下、索尼、豐田,包括韓國的現代,甚至包括臺灣的臺塑(音),甚至包括香港的李嘉誠,包括大陸一些成功企業,我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第一就是管理理念上面,儒家理念非常強調價值觀的觀念,四書五經,那個開篇說的就是那個,最好的管理就是價值觀的管理,這個管理是最高明的。我發現東亞這些,正是因為突出了文化的觀念,我發現企業的成本可以控制得非常的低。
第二個比如說我一直研究臺塑王永慶先生,他成功秘訣在哪里?他自己說他的觀念受中國儒學影響非常深。因為孔子有一個觀念叫立人者人恒立之(音),你首先讓別人賺錢,別人才能讓你賺錢。王永慶經營就是這樣的文化理念,我通過節儉,成本可以控制得比競爭對手、同行低20%。然后它的這個20%成本控制下來以后,他可以降價10%讓利給下游企業。這樣他的意思是說我把利潤擠出來,我讓利給下游企業,下游企業跟我合作,賺錢以后,他們收入更多,需要我更多的產品,我就可以做得更大。
一個經濟的增長能否保持成功和可持續性,健康與否,關鍵在于企業,企業是不是有更好的競爭力?我覺得文化的管理、成本的控制和東方文化的這種立人者(音)雙贏的局面,實際上為東亞企業家提供非常好的競爭活力。
最后我總結一下,我覺得現在大家對東亞模式有很多批評,因為出口導向大家認為很難維持,還有政府對企業介入也比較多。我再講一點,比如說美國企業,我發現非常看中股票價格,不可能做出太長遠的規劃。日本模式,那個形成長期合作關系,這樣企業就可以看中長遠,而不在當前,以長期為導向。這也一個很重要方面。
我的結論,我今天演講結論,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只要文化背景不發生改變的話,那么東亞模式恐怕還會存在下去,因為一個經濟增長模式和它的文化是分不開的,我覺得今后經增長模式也會是,文化是多元的,那么增長模式恐怕也會是多元的,我非常希望在座各位對我的看法提出批評。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