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四屆中博會國際金融論壇 > 正文
2009年4月26日,第四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國際金融論壇在安徽合肥天鵝湖大酒店召開。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此次論壇。圖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演講。
吳曉求:各位來賓下午好,合肥我是經常來的,非常熟悉,這座城市的變化非常快。剛才項兵主要是從企業的角度做了很重要的演講,他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贊同。中國現在處在一個崛起的階段,中國經濟的崛起,我想需要中部的崛起,沒有中部的崛起,中國全面的現代化難以為繼,難以完成,所以中國的發展,中部的崛起,在中國崛起中起著一個承先啟后的作用,應該說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一個金融的崛起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援,而這種崛起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要現代化,在中國經濟崛起和中國中部崛起中,我們剛好碰到了金融危機,這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是來的恰恰好,如果說這場金融危機晚十年、十五年,那對中國的影響將會非常大。我們面對這場金融危機,要從中總結經驗,它哪一些是需要學習的,哪一些是需要回避的,哪一些可以供我們國家構建未來金融體系提供借鑒,我主要是講這個問題。
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后,有很多理論問題需要深入的思考,其中我概括了一下,有十大問題是需要思考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正在對世界經濟和全球的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這場起始與美國次貸、發端于華爾街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世界各國政府也在試圖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減緩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破壞作用。
中國金融改革雖然進行了20多年,但中國金融體系的全面開放剛剛起步,市場化、國際化無疑是中國金融改革未來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在中國,金融業正在試圖不斷開放的時候,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既給了我們深刻的警示,更給我們巨大的機遇。從目前情況看,雖然我們還難以對這場金融危機的未來結果和實體經濟的最終影響作出準確的判斷,我認為有十大問題要考慮。
一、全球金融危機是必然,還是偶然?學者們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比較多見的解釋是“制度說”、“政策說”和“市場說”。“制度說”認為,高度自由、過度競爭的經濟制度和金融體系是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制度原因。“政策說”則認為,長期的低利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機形成的政策基礎。我想最重要的,這次金融危機產生于經濟周期,這次金融危機實際上是越來越失衡的實體經濟的一種總爆發,一種必然的反應。也就是說在上世紀30年大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金融結構大調整,在金融體系上的一種必然的反映。是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在不同經濟體之間嚴重的結構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調整,通過這個調整來實現資本市場、金融資產在規模和結構上與其賴以存在的實體經濟相匹配。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說它是實體經濟的遲緩,我認為這跟兩個原因有關系:
第一個就是長期實行的以美元為核心的單級國際貨幣體系,我始終認為這是導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最重要的制度原因,我們要分析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它的目的一定是要找到改革的方向,找到未來防范金融危機的突破口,它不是個單純的學術問題,要系統思考它的原因在哪,源頭在哪。我想一個非常重要的源頭,是思路約束的單級體系,它帶來經濟長期遲緩,而且越來越遲緩。
如果有一個流暢的貿易和投資制度,我想還可以克服這種遲緩,后來隨著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又阻礙了全球資本的流動,從而更加加重了這次金融危機的來襲;第二個是日益嚴重的貿易和投資保護制度,一個是必然性,一個是它的基礎條件,一個是它的外溢,這兩個合在一起,這次金融危機一定會發生。
本來我們國家并不需要這么多的外匯儲備,我們也并不需要這么多的貿易順差,我總在想,我們這么巨大的貿易順差,這么巨大的外匯儲備,完全是,第一是單級國際貨幣的必然結果,第二是國際貿易投資保護的必然結果,我想買你的東西,你不賣給我。本來國際分工理論都有各自的優勢,我們國家有我們的優勢,我們希望買你的高科技產品你不賣,本來這就是你的優勢,所以顯而易見,這個貿易順差就會出現,巨大的貿易逆差也會出現。如果投資是順差的話,也可以克服這場金融危機,問題是投資市場越來越保護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貨幣體系和一個投資貿易保護制度,從而導致了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如果說對這兩個事情不改革,未來將會爆發更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就是說我們要思考這個原因它的目的所在。
第二個是我們要認真思考一下實體經濟和現代金融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現在金融危機來了之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金融市場存在過度的擴張,從而把金融危機簡單理解成是一個金融市場泡沫化的過程,是理解金融市場擴張過程,是因為金融市場擴張帶來的。顯而易見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在這里面我只是想強調這一點,在金融結構和金融功能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我們既不能陷入實體經濟決定一起的境地,尤其否認現代金融對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也不能得出現代金融的市場可以天馬行空、無所約束,從而忽視實體經濟的最終制約因素,我們要找到一個平衡,對中國來說,大力發展現代金融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金融還非常的原始,非常落后,其中發展現代金融體系最核心的,那就是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
第三個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就是國際貨幣的改革究竟怎么改,是恪守單一,還是走向多元。改革現有的單級國際貨幣體系是現在人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人類社會的每一次災難都將帶來每一次進步,我想這次金融危機一定會帶來新的金融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變化,實際上單級的國際貨幣是沒有制衡力的,這種缺乏制衡力的是風險內生因素。所以以美國為核心的單級貨幣體系和嚴重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是全球經濟結構,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也是深層原因。在重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過程中,中國應發揮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作用。
未來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呢?我的理解可能是三元結構:美元、人民幣、歐元三足鼎立的體系,也可能是四邊結構:美國、人民幣、歐元、日元所形成的四邊貨幣體系。這其中有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民幣作為未來重要的國家貨幣,它和美元的關系。在我們國家有一種貨幣戰爭的思維,以為人民幣成為貨幣體系中重要的一元,就一定要是對抗美元,一定要把美元打下去,這是戰爭的思維,是有問題的。人民幣作為國家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元,一定是和美元共生存,和諧共生,和諧發展,維護全球貨幣的穩定,這是人民幣、美元的共同責任,不是取代美元,這個思維一定要改變過來,我想和諧的思想特別重要,可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人民幣作為全球重要的國際貨幣,我想它一定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一定要成為全球、貿易可以接觸的貨幣,我們正在采取有效的步驟,包括鼓勵上海、深圳的五個城市雙邊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也包括允許雙邊貿易人民幣結算,也包括和多國央行的貨幣互換等等,我想這個都是在區域內來實現人民幣的貿易結算,沒有人民幣的馬上結算,就很難有人民幣儲備性存在,所以我們所走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路徑是合適的。
未來人民幣它不可能僅僅是一個貿易結算貨幣,它一定是個國際性的儲備貨幣之一。從不完全兌換到完全可兌換,是一國匯率機制改革所能實現的,而從可兌換貨幣到國際儲蓄性貨幣,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對貨幣發行過的宏觀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會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貨幣發行國的資本流動和貿易結構會有明顯的變化,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要有足夠大的規模,而且結構必須均衡,沒有這些條件,說人民幣要作為儲備性貨幣也是不可能的,人們可能把它作為貿易結算,只有等到你的金融市場非常大了,他才會拿你的貨幣作為儲備資產,是因為它有投資趨向,為什么中國愿意有這么多的美元儲備呢?因為它流動性非常大。
第四個就是我們要重新思考,國際金融秩序如何重建?當然構建多元的國際貨幣體系,是重建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除了這以后,它還有三個問題,我們也要重新思考。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就是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甚至是一個強國,我們應該告別在所有領域,特別是在金融領域準則的接受國地位,以前我們基本上是準則的接受國,很難成為準則的制定,要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與者,我們要為重建國際金融秩序做貢獻,其中核心的內容是中國作為國際金融新秩序建設的參與者。在這個前提下,要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合作,改革和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的行為準則,覆蓋全國市場的財富監管標準,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是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不接受全球的監管。
第二個是要對現行國際金融組織進行改革,要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的發言權,現在我們正在加大對IMF的注資,適度擴大它的功能以及提升它的地位,特別是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金融市場監管和貨幣政策監管,我對此還是表示懷疑,他有沒有這個能力,這是個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要促進國際金融市場體系的變革和格局調整。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這次危機之后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各司其則,各盡其能,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成為新世紀國際金融中心所有的條件,而且恰恰在今年的4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通過了把上海建成新世紀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心。
如果說中國沒有新世紀的金融中心,中國的金融崛起還是難以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是難以完成,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也是非常緩慢的。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我們僅僅應該說是個經濟大國,沒有問題,無論從哪些情況看,很多都是在前三位,所以說中國是個經濟大國,但要說中國是個經濟強國,那還不是,所以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金融崛起必不可少,最關鍵的步驟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就是從可交易的貨幣到國際儲蓄性貨幣,現在可交易的貨幣還沒有完成,實際上要加大這個步伐,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太多,所以它的步驟是國際化和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建設,這就是中國金融崛起最重要的標志,這就是為什么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對中國機遇要大于風險。
現在金融危機之后各國政府都在救市,以至于認為市場已經完全不起作用了,以至于認為政府可以代替市場上,這種認識是危險的,我們要注意到,我們的救市也好,救經濟也好,是臨時的,它的目的是在于要恢復信心,堅定預期。如同在有一段時間,我們把市場吹成萬能的一樣。市場和政府都不是萬能的,兩個要各司其則。
第六個是金融創新與市場監管如何匹配,有人把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簡單地歸結于金融創新或者說金融創新過度。這種認識過于膚淺,過于武斷。創新,是金融生命力的體現。金融的發展過程本質上也就是金融創新的過程。金融發展的原動力來自于科學的技術,經濟發展加速度的動力源則來自于不斷創新、具有杠桿功能的現代金融。
就趨勢而言,金融創新給經濟活動帶來的效率要大大超過其所給經濟體系帶來的風險。否則的話,我們就只能回到物物交換的時代。金融創新的基本驅動力來自于實體經濟需求和金融體系自身的風險管理,而絕不能來自于踐踏道德底線的私欲和自利的惡性膨脹。
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不斷完善并實施改進風險管理是個永恒的話題,就如同金融創新是個不可停息的過程一樣,脫離監管的金融創新就如同沒有法制和社會,它是惡性橫流,是非顛倒。所以,金融創新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前提是,與創新同步的風險監管。
第七個是投資銀行的未來在哪里。曾經歌頌過資本市場,我今天仍然歌頌,但是投資銀行它的路在哪里,美國四大國行紛紛破產、倒閉、轉行或者被收購。本來說商業銀行像恐龍一樣慢慢銷售,實際上現在發現投資銀行反而成為這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投資銀行功能在不斷延伸,經過多年發展,它內部結構沒調整,外部結構和內部功能漸行漸遠,任何東西的設計必須考慮功能和結構的匹配,必須考慮激勵和約束的均衡,要找到兩者之間一個動態平衡。
第八個,金融高杠桿何去何從。金融高杠桿,現在是美國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它為了抵御金融危機,為了提高風險防范的能力,正在去杠桿化,它給美元帶來了升值,現在雖然每年投入大量的美元,你會發現美元沒貶值,有人說你投這么多美元,一定存在貶值的可能性。但事實上,它沒有貶值。我們說金融危機有兩大重要的標志,是以實體經濟出現嚴重的問題,另一個是本國的貨幣出現大部分的貶值,在美國只出現了一樣,另外一樣沒出現,這對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的是去杠桿化,去杠桿化帶來了美元關系的重大調整,我說這話的意思是說,等到未來如果金融的杠桿再恢復的話,美元的貶值是在必然。
第九個是資產證券化是制造危機還是分散風險。沒有資產證券化就沒有金融體系的現代化,所以它是分散風險,所以對中國來說,還要大踏步的推進資產證券化。
最后一個,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貨幣政策目標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轉型。貨幣政策目標究竟是單一目標還是均衡目標,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美聯儲前主席是現代貨幣政策的倡導者和最重要的實踐者。他率先將貨幣政策關注的目標從CPI的變化轉向資產價格的變化,并以此來調節經濟增長。這種轉向符合美國經濟金融結構的變化,反映了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在美國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在分析這次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時,有人認為格林斯潘政策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出現的重要原因,因為這種關注資產價格貨幣政策,從實際結果看,導致了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金融資產特別是證券化金融資產的快速擴張,金融體系泡沫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嚴重。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貨幣政策大大提高了美國經濟的金融程度,極大地增強了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對經濟的影響。
格林斯潘也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他天真地認為,貪婪無度的華爾街在法律的威懾和道德的感召下,會變成遵紀守法、內心自律的模范,因而放松了外部的嚴格監管。看來,內心自律的防線在巨大的利益沖突下終究會崩潰,這也是是他帶給我們的教訓。
對中國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推動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轉型。中國貨幣政策十分關心實體經濟某些信號的變化如CPI的變化,這本身并無不當,但這種關注到達了置其他而不顧的極端狀態時,就可能走向目標的反面。要知道,經濟的金融化和金融市場化仍是一種基本趨勢,基于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不但發展的金融,的確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貨幣政策既不能模式這種變化,更不能成為這種變革的阻礙力量,也就說不能成為金融結構變革的阻礙力量。
中國經濟的崛起需要一種具有變革精神,并能夠順應現代金融發展趨勢的強國金融戰略。沒有推動金融結構變革的貨幣政策,就不可能形成強國的金融戰略。所以,在今天,中國的貨幣政策,既要關注CPI的變化,還要關注金融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和資本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只有這樣,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才會具有更堅實的基礎,中國的貨幣政策才會越來越科學,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