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琳 文
打開《學海扁舟——張培剛學術生涯及其經濟思想》一書,竟然發現了一連串的驚奇:在國內的經濟學大家吳敬璉、厲以寧、董輔礽等都紛紛寫下文章,表達了對張培剛的尊敬和對他學問的敬仰。
張培剛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憑借在哈佛讀書時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了世界發展經濟學奠基人的尊稱。而作為中
國人,在世界經濟學領域能夠自成體系的可謂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個人。
1929年,張培剛考入武漢大學文預科,在武漢大學的歷史上是著名的“四個一”學生:畢業時成績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試全國第一;第一個拿到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博士;第一個中國人獲得哈佛大學最高獎——威爾士論文獎。他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個獲此獎項的東方人。那年張培剛32歲,當年與他同獲該獎的是另外一個重磅級人物薩繆爾森。
1941年8月,張培剛進入哈佛大學。他選擇了《農業與工業化》為博士論文題目。張培剛在哈佛的圖書館里申請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間,閱讀了德文、法文、英文參考書200多本,涉及到的經濟學家180余人以及當時經濟學的主要論著。張培剛用了9個月的時間完成論文。答辯時,張培剛只用了一個小時。
1946年,張培剛從哈佛大學畢業時,張伯倫曾邀請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論付諸實踐的張培剛還是決定回國,應武漢大學邀請擔任武大經濟系主任。在“文革”中,張培剛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長年與專業無緣。“文革”結束后,張培剛才在華中這所工科院校里開設了經濟學專業。
張培剛是最早把西方經濟學(即市場經濟學)介紹到中國的人。經濟學家胡鞍鋼評價說,張培剛的理論為中國改革開放做出了鋪墊。1990年,清華大學的梁小民教授把當年劉易斯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增長理論》翻譯成中文,相比之下,劉易斯主張通過工業化來實現經濟發展,那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發展工業的。但是,張培剛的書是把農業作為產業的一個部分,他所要求的不是犧牲農業發展工業,而是把農業和工業作為整體來發展。后來劉易斯也作了反思,劉易斯說,“過去我太重視工業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看來這是錯誤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