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湖北研討會 > 正文
主持人:下面,我們請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研究所所長蔡昉發言。蔡昉作了認真準備。大家歡迎!
蔡昉:謝謝,今天會議的主題,非常吻合我自己最近的研究,今天我主要想從金融危機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以及給予中西部地區新的機遇的角度來談。在這個地方,現在用上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好的時光,也是最壞的時光,就是通常我們大家所說的,危機危機,有危,也有機,如果理解這個,已故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對周期的一些認識,可能對我們很有啟發。也就是說,由于他把經濟危機看作是一種創造性毀滅的過程,那么,這樣的話,實際上他告訴我們,危機有機遇,而且甚至可以說,更主要的本質上是新的機會,也就是說,在危機的過程中,他講創造性毀滅,其實我們理解成是在毀滅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東西。那么,不管這個危機是怎么形成的,不管它怎么形成,因為有特殊的原因觸發,但是歸根結蒂,你遭遇危機,你在危機中陷入困難,就說明你有自身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持續地經濟增長發展方式,恰好在危機中充分暴露出來。暴露出來以后,當然在毀滅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有很多的機遇,我們也看到生產要素恰恰是重組的過程,這個時候你要清理、整理,重新組合生產要素,是最好的機會。也就是說,看你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這是基本的想法。我們從經濟發展方式的角度來看,中央提出來,我們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從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驅動的經濟發展,到一個主要依賴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高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那么,這可能在三個轉變中是處于核心地位的。那么,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有一些具體的表現形式。那么也就是說,這個形式是產業的升級,比如說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承接,這是形式,也就是說,如果你體現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那么你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你僅僅是復制了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即使承接了產業轉移,我們說是完成了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沒有可持續性。因此,我們講產業升級,講產業轉移,實際上我們背后講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們也知道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光是中國提出這個現象,在早期發達的經濟中,歷史上也經歷過多次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最初強調資本積累。對于我們來說,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轉變,也不是沒有產業升級,而是我們走了一條比較特殊的道路,本來一條平滑的,全國經濟可以逐漸轉變的過程,我們變成了蛙跳式的間斷性的轉變。我們最早是大量承接亞洲四小龍等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比如像服裝、鞋、玩具,這是主要落腳在珠三角地區。接下來,由于一系列原因,使得升級比較慢,也不是沒有,相對來講比較慢,因此這種模式就固定化,固定化以后,全國作為產業升級的過程,因為生產過程的稟賦是在變化的,因此有一些新的產業,就形成在其他地區,比如說在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更多的是在信息技術等方面。隨后,可能還有其他地方,比如像隨著東北的振興,裝備制造業又形成了第三級地區,并不一定是真升級了,或者在整個升級過程中體現了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的要義,但是的確我們的產業升級是蛙跳,按照地區跳躍發展的。這具有特殊性,也啟發了我們,一個國家內部是可以形成產業轉移了,并不一定說產業轉移是在國際上,國家之間的。我們舊的發展方式不能夠得到及時、平穩的調整,我想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很多學者,包括很多國外學者都說改革后的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而且創造了奇跡,但是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政府介入其中。地方政府在競爭中發展,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人家說我們叫促發展的政府。同時,也衍生出來了一些弊端,包括政府干預,對生產要素的扭曲,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補貼壟斷,使得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得以延續,它能夠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自然也沒有動力,沒有動機轉變發展方式。同時,也有一些原因,當然最重要的一個,是中國長期以來都處在勞動力無限供給,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的情況,自然就使得很多低端產業得以維持。除此之外,我們也知道,中國的制造業之所以有競爭力,是因為我們以地區為集群,發展特定的產業群,有極強的配套能力,那么這種配套能力產生的集聚效應規模經濟,也使得我們很難打破原來的既有格局。在不能打破的情況下,地區也妨礙了產業結構升級,妨礙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雖然我們不希望,由于經濟危機逼得你必須升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危機也有積極的意義。
那么,也就是說,創造性毀滅的過程,強制的把一些已經落后了的,過時了的生產方式和產業,在特定地區毀滅了,這時候,能不能恰如其分選擇新的產業,轉變到新的發展方式上,甚至進行一定的產業轉移,就取決于自己利用經濟危機的能力。同時,這也是很好的機會,就是說所有的生產要素的價格都下降了,那么資本形成的門檻也大幅度降低了,那么,這時候應該說是很好的一個機遇。那么,中西部的發展機遇,我想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因為這次我們遭遇危機以后,我們在各種調研中發現,不同的產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地區,在面對同樣的經濟危機中,受的影響是不完全一樣的。比如說,像我們到長三角地區看,他們概括內資企業比外資企業好,內需企業比外需企業好,高科技企業比一般性的制造型企業好一些,而且即使在10月份以后,全國經濟大幅度下滑后,中西部地區的表現仍然是較好的。這也說明,在那些我們率先發展的地區,傳統的過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也率先走到了盡頭,遭遇了經濟危機,很自然地被作為毀滅的對象,這樣,對中西部地區和后繼地區來說,也是有機會趕超的。
應對沖擊,當然我們有很多具體的辦法,我們也注意到,真正危機來了之后,真正經濟理論上的爭論都歸于統一,想當年尼克松說的,我們都是凱恩斯主義了,我們現在除了要應對解決短期的問題,更重要的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長期的生產要素的重組,實現經濟發展增長方式的轉變,包括人力資源的重組和儲備,包括技術創新, 過去有一些研究,說2/3的技術創新,都發生在經濟低潮時候,包括土地的準備,在區域間,上午介紹的報告里也講到了,最早的是日本經濟學家赤松介紹日本的情況,如何從進口到進口替代再到出口,這說明了一個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過程。以往的確人們沒有看到一個國家內部是可以形成驗證模式的,但是給定中國的龐大規模,低于上面巨大的差異性,應該說這個理論對于我們來說,還是有一些借鑒價值的。
從中國的區域情況看,我們的制造業,其實我做了一張地圖,大家可以看到,是有梯度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把它分成四塊,制造業的出口規模,我們可以看到,從沿海最外圈,逐漸向內地減弱的趨勢。但是,這個趨勢。假如說我們把原來的強度看作是推進的方向,其實在這次的危機中已經表現出來了,因為在以往的經驗中,我們看到出口的波動,東、中、西地區是同步的,以往都是同步的,但是從去年開始這一輪,當東部掉下來的時候,中西部是在往上走的,也就意味著說,我們已經開始體現出地區的差異性,產業的結構也已經開始發生了重組的過程。我們說中國的制造業是不是走到盡頭了,必須把中西部考慮進來,如果僅僅講沿海地區,那么也許會得到什么結論。除此之外,很多人認為說,勞動力的價格是唯一的標準,勞動力價格漲了,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人均收入水平上漲了,必然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就沒有比較優勢,沒有國際競爭力了。其實,這個觀點還忽略了一點,很多同志也談到了,有各種政策因素。其實還忽略了一個要素,是勞動生產率。具體一個指標,就是說工資水平去除以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競爭優勢是和工資水平成反比,和勞動生產率成正比,我們算出一個指標來,就可以看到,我們仍然還有更強的競爭力。但是從04年開始,我們出現了民工荒的那一年,沿海地區的指標就平緩了,就意味著說,這個指標不下降,在勞動力上的競爭優勢是在穩定。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還在繼續下降,繼續下降的含義,這個指標在繼續下降,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在提高。到目前看,我們綜合了勞動力成本的因素,綜合了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我們看到,中西部地區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優勢,相對于沿海地區來說,也就是說,中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并不一定要轉向孟加拉國、轉向印度,我們中國實際上有很大的投資場所,進行產業的承接。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產業轉變的過程,但是,產業轉移、產業升級,并不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吳敬璉老師實際上反復講,這次我們遇到的困難,不能僅僅看作是外部沖擊的東西,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的問題,我想,同樣的言論,也可以應用到我們承接產業轉移,或者對沿海地區來說,產業升級的過程是同樣重要的。并不是說,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或者說過去是沒有工業的地區,現在承接了有一些工業的投資,形成了一批工業企業,有了更高的工業產值,就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比較擔心的是,現在中央投多少錢,地方配套了多少錢,這些都加起來,沒有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的含義,我們就是在復制原來在危機中毀滅掉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即使今天刺激起來了,我們可能想到,可能09年的GDP增長率中,可能絕大部分來自于投資,但是是可以保持今年的經濟增長的。但是,這種經濟增長發展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經濟危機中遭遇的東西,損失掉的東西,這個學費也等于是白費了。因此,我們雖然目前有了很大的機遇,比如說目前的中央政府發出的投資總規模中,現在的分配已經和以前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去年的比較接近常規的分布,是中部和西部在總投資中占59%,那么,這一輪新投資,可以導致中部和西部高達70%,這是很好的機遇,那么這個機遇,就像湯敏教授講到的,這也是一筆錢,但是這筆錢,更重要的是說這是引導性的東西,那么這種引導性的東西,能不能帶動民間投資,朝著更加符合比較優勢,更加符合新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結構的形成。我想,這是至關重要。也就是說,我除了想論證產業轉移是一個機遇,是可行的,它也恰恰是經濟危機應對的思路,也是經濟危機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也千萬不要忘了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是說,危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佳的時機,千萬不要復制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也不要復制傳統的經濟結構,而是要真正地利用這個機會,轉變到中央要求的三個具體的指標所體現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上。謝謝。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