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南方周末社會責任大講堂 > 正文
郭沛源
從西方到東方
在西方,企業社會責任可以追溯到宗教倫理。很早的時候,有的西方教派就對教徒的經商行為做出嚴格的規定。比如,有的教會要求教徒做生意不能影響鄰人的生活,有的教會要求教徒不能染指軍火、色情、賭博、酒精、煙草等行業。這些都是西方企業社會責任中最原始、最樸素的思想。
到了近現代,在女權主義運動、反種族歧視運動、勞工權益運動、環境保護運動逐漸興起之后,企業社會責任增加了勞工、環境等新內容,且日漸升溫,F代公司治理制度的不斷發展,也使得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逐步完善。
此時,經濟全球化為發達國家打造了跨國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隨之跨越了疆界,歐美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一舉一動,都被各類利益相關群體密切關注。
企業社會責任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進入中國。它的緣起是西方的反血汗工廠運動。當時歐美的人權、勞工和環保團體批評品牌采購商的中國供應商生產條件惡劣、污染環境,并呼吁消費者抵制此類產品。迫于壓力,品牌采購商設立工廠審驗制度,在下訂單之前先對供應商勞工、環保水平進行檢查。中國供應商只好就范,接受名目繁多的驗廠標準。
驗廠最早發生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一開始并沒有受到工廠之外的廣泛關注,直到有一天,有媒體拋出一個驚悚命題:“美欲向我掄SA8000大棒,珠三角恐成重災區”,企業社會責任才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之后兩三年,企業社會責任引發了激辯。政府、企業乃至學者對兩個關鍵問題存在重重疑慮。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強烈反對血汗工廠,因此對雇傭童工、超時勞動、污染環境等行為是零容忍的。以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密集為優勢的中國制造是否會被社會責任所扼殺?企業社會責任是不是如某些媒體所言是西方資本主義編織的陰謀?第二個問題是計劃與市場的問題。中國經濟從計劃逐步轉向市場,政府倡導企業按照市場規則自由競爭,許多國企更是剛剛甩下包袱,準備輕裝上陣。企業社會責任卻要改善工人條件、關懷社區人群,這不是要把企業拽回計劃時代嗎?
這場爭論直到商務部指出“企業加強社會責任,這不僅是應對貿易摩擦,保證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出口穩定型增長的需要,更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之后,才漸漸消減。
此后,企業社會責任開始被主流社會逐步接納,其內容也不斷豐富,很快超越了“驗廠”的范疇。中國企業開始了社會責任的探索之旅。
探索中前行
探索之路并不平坦,中國企業仍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
首先是觀念上的障礙。從理論上說,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的根基是“三重底線”,即企業經營要同時顧及經濟、社會和環境底線,這三條底線猶如一個板凳的三條腿,缺一不可。因此,企業社會責任首先應該是一個戰略層面的問題,涉及企業方方面面的內容,包括人力資源政策、環境政策、技術研發、產品營銷等。然而,剛剛接觸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中國企業,很容易犯“盲人摸象”和“本本主義”的錯誤,將其局限在某個具體問題上。譬如,有企業認為,社會責任就是驗廠,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要搞個第三方認證;也有企業認為,社會責任就是慈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無非就是捐錢。這些看法不僅以偏概全,而且貽害甚多,因為按照這樣的想法,企業社會責任只是賠錢賺吆喝,無關企業競爭力。事實則相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