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四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 > 正文
回首30年中國傳媒改革的風雨路,留在我們記憶里的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數字,或是莊嚴肅穆的大事記,更應該是一個個充滿夢想與希望的身影,一段段鐫刻著時代印記的故事。本期傳媒人物——遼寧日報傳媒集團社長姜鳳羽,就是其中之一。
姜鳳羽:“遼報”三十年是生命中的完美經歷
文/本刊記者 周志懿 徐頡 冉然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在神州大地吹響之時,姜鳳羽進入《遼寧日報》,開始傳媒生涯;2008年,全國隆重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姜鳳羽已成為中國報業領軍人物之一。投身報業30年,姜鳳羽的故事本身就是報業改革發展的樣本和見證。
2008年10月1日,記者赴遼寧日報傳媒集團專訪姜鳳羽。初見姜鳳羽,高大、聲如洪鐘……北方人的豪氣與熱情在這位報業領軍人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與姜鳳羽的交談過程中,他總是以“我們家”來稱呼遼報傳媒集團,也許這是北方人的習慣用語,但在記者看來,這種習慣是他對置身其中30年的遼報集團飽含深情的忘我與融合,更體現了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范敬宜對我影響至深
1978年,姜鳳羽成為《遼寧日報》農村部的一名記者,也從這里開始了他的30年報業生涯。1978年到1992的14年間,黨報一統天下,《遼寧日報》的發行量達到40多萬份,那時報道的主旋律是宣傳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而遼報人對于辦報有著更高的追求,不僅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實效性,在版面、標題、內容等各方面也力求體現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姜鳳羽在工作期間,認識了許多良師益友,包括對他影響至深的業界泰斗范敬宜先生。
姜鳳羽剛進入《遼寧日報》工作時,是負責農村報道的記者,范進宜時任《遼寧日報》農村部主任。30年后的今天,談起那段與范敬宜相處的往事,姜鳳羽肅然起敬。
那時,年輕的姜鳳羽把范敬宜比作教科書,把他的好文章制成簡報,時時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農村是改革的主題之一,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沒有被基層干群立即接受和貫徹,圍繞著“大包干”爭論不斷。此時,以新聞報道形式將中央精神及時有效地傳達、引導和解釋既能推進改革進度,又能提高人民群眾的理解水平。范進宜長期深入農村,對“大包干”后產生的積極效果感同身受,采寫了《莫把開頭當過頭》等一批優秀的新聞并得到了《人民日報》的轉載。
姜鳳羽說:“范進宜先生的《莫把開頭當過頭》一文在《遼寧日報》刊發后,我們在撫順農村采訪,從收音機里得知《人民日報》轉載了此文,并配發編者按號召新聞工作者要像范進宜同志一樣深入農村實際,采寫符合三中全會精神的好報道。范敬宜先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領悟以及對表達方式的運用,讓我受益匪淺。”
姜鳳羽認為,像范進宜等一批傳媒人,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刻領悟和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并以精彩的新聞消息和深刻的短評促進改革開放的進行,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國家繁榮富強堅守了輿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