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儀三:守護民族的記憶與情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13:50 新浪財經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某種層度上,改革三十年就是城市化的三十年。 “破舊立新”主導的城市化思路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發展,也引發古老建筑的生存危機。有人直言現代化對文化遺產的破壞甚至比戰爭更厲害,然而,在高速城市化與保護古建筑之間,阮儀三橫亙其中,以他的大智大勇撫平斷裂,守望中國的古老城鎮,守望知識分子的公共良知,守望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 1934年,阮儀三生于蘇州,是清代揚州開創“訓詁學”的學人阮元的后人。阮儀三于1951年至1956年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因為1956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師從董鑒泓教授,亦深受陳同周等建筑大家影響,故阮儀三畢業后一直留在同濟,現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中國的城市化運動在建國之后即風生水起,“建設新中國”的口號鼓舞了一代人,對于古老建筑的拆遷也從此開始,梁思成力保北京舊城墻而不得。與此同時,董鑒泓教授開始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有國外到同濟講學學者以歐洲50年代后期古城復興運動的經驗提出城市發展未必要遵循拆掉舊城建新城的模式,阮儀三對于傳統建筑的“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思想亦從此萌生。阮儀三開始著手計劃調查到中國著名的歷史城市,也開始走訪各地古城。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此時各地大興土木,城市建設往往成為地區發展的標志,不少老建筑、老城鎮被夷為平地。盡管保護古城鎮面臨更多工業化的挑戰,阮儀三仍舊沒有停止他的行動呼喊,平遙周莊等地就是這樣被發現而保護下來,早在2003年,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其中五個鎮的保護規劃出自阮儀三之手。 阮儀三為人謙和,但骨子卻有著江南人特有的固執,他可以以死來保護一座古鎮,自掏腰包保護古城,但是多年經驗也他富于斗爭的智慧,他總想辦法把狀告到各地一把手那邊,也努力更新培養官員的意識,從1985年起,阮儀三面向全國城建規劃部門的負責人辦培訓班,如今已有1200多名主管各地的規劃城建的干部受惠于此。 幾十年的奔波,阮儀三保護了不少遺跡,但他仍有遺憾,保存下來的文化遺跡遠遠比不上破壞的數量,五十個江南古鎮如今僅存六個,而提起福州的三坊七巷、山西的太谷祁縣等失敗案例,阮儀三至今還為這些舊城鎮的消逝唏噓不已。比起過去,如今保護古城鎮更多面臨商業化洪流的侵蝕,這是與人性貪婪的較量。也許,比起抱憾余生的梁思成,今天的阮儀三是幸運的,他至少部分實踐了自己的期望,更幸運的是,阮儀三的抗爭不再是一個人的戰爭,他身后有著很多有心人的支撐,能否喚醒更多公眾的意識參與其中成為這場戰爭的決定因素。 城市的靈魂在于建筑,唐朝的樹、宋代的橋、明清的街均是活生生的歷史,遠甚千言萬語,阮儀三堅信歷史建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具體、最能詮釋歷史文化的載體。”建筑作為一種物化的感情,實際上不僅僅記錄過去的痕跡,更在于讓我們能夠找到今天的自我與生活。在傳統斷裂、文化失落的今天,阮儀三不僅僅是在守護古城和古建筑,更是守護我們民族的記憶與情感。 文/徐瑾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