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聯想Tinkpad中國思想力人物評選 > 正文
如果只能用一個形容詞來介紹楊東平,相信很多人會選擇“跨界”。他既是大學教授、著名的教育學家;又是資深的節目策劃人,《百家講壇》、《世紀大講壇》、《實話實說》這些觀眾耳熟能詳的節目背后,都有他睿智的思想在閃光;近些年,他又多了一個新的頭銜,隨著著名的環境NGO——“自然之友”越來越被大眾認可,人們又發現他竟是早期四位創始人之一,目前擔任副會長。
教育—傳媒—環保,這三個領域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對于楊東平來說,卻都是知識分子參與社會事務的舞臺。在他看來,目前知識分子參與社會事務的方式,與1980年代的重大區別就是,人們不再熱衷于向領導人進言、遞折子,而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面向公眾發言,為社會發展提供思路。楊東平之所以能在幾個跨界的領域穿梭自如,其實共同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民生情結。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家,楊東平目前可以說已經著作等身。在社會關于大學教育、教育市場化、教育公平等熱點話題的討論中,楊東平每一次都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例如,針對社會對大學教育的功利化需求,楊東平明確表示:大學的培養目標,還是應當超越單純的職業能力的養成,也就是說,它不僅在培養一個未來的工程師、醫生、律師,而首先是培養一個訓練有素的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這兩個目標是很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大學退化為單純的職業培訓所,那肯定意味著大學的退化和淪落。
楊東平一貫主張,要倡導“粗茶淡飯的教育”。學校要像學校,而不是像賓館;校長要像校長,而不是像老板。教育問題對于楊東平來說,從來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民生問題與國家戰略。他多次提醒,教育不公平將加速社會不平等。
楊東平目前在兩個NGO擔任職務,一個是“自然之友”,一個是“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談到NGO的作用,楊東平表示,沒有一個國家政府是全能的,是可以包攬所有社會事務的。中央已經確立建立一個有限的政府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因此,應該在社團管理和民間組織的管理中進一步解放思想,適應社會轉型和社會現代化的需要,允許更多的NGO合法出生。
作為一位跨界精英,可以說,楊東平每涉足一個領域,總會帶來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風。經楊東平之手策劃的幾檔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電視媒介的深度,并縮短了知識精英與普通觀眾的距離,催生了一批“學術紅人”。而楊東平涉足環保領域之后撰寫的多篇環保評論,也自成一體,吸引了很多民眾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
楊東平有一句名言:最精英的人做最大眾的事情,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或許,作為一名走出書齋的教授,奔走在一線的NGO負責人,這正是他人生的最精彩概括。
文/楊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