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發軔:航天天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13:42 新浪財經
1950年代的戚發軔沒有想到,他在50多年以后,會成為中國航天歷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那個只因覺得抗美援朝中,有飛機的美國人"太欺負人"而投身航空航天事業的東北青年,如今已經功成名就,白發蒼蒼。 從東方紅一號中最年輕的"總設計師",到中國載人航天的直接"實踐者",戚發軔用超過50年的時間,在"天路"上勤奮行走,而他個人的航天之路,盡管經歷坎坷,但卻恰是中國航天乃至中國那一代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在這其間,堅持無比重要與寶貴。 《中國經營報》:戚發軔這個名字為中國航天界熟知,實際是從70年代的衛星研制開始的,但那時,中國正處在最為困難得年代,同時還經歷著文革的動亂,為什么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您和航天事業卻取得了突破? 戚發軔:堅持是很寶貴的。在文革期間,雖然自己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還是死心塌地,中國知識分子太可貴了,中國技術人員都"物美價廉,經久耐用",一邊敲打還一邊工作。"臭老九"的時候也在這么干,"賣茶葉蛋好過搞導彈"的時候也在堅持,中國知識分子太可貴了。我們現在條件好了,有榮譽,待遇也不差,最困難時期過來了。 另外一點,不能否認,盡管文革期間局面一度很混亂,但中國航天事業的決策沒有受到影響,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70年代的時候,有很多的專家都說美國、蘇聯都搞載人航天,我們也該做,壓力很大,但周總理明確告訴我們,先把地球的事搞好,所以通訊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這些實際的項目都上馬了,現在看來,這些對日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中國經營報》:航天界一直都很清楚,70年代中國曾提出過載人航天計劃,但后來未能執行下去,按照上面的這個說法,我們的航天發展是不是遵循了一個"實惠"的原則? 戚發軔:不是沒有搞,而是沒有這么大的能力又搞衛星,又搞載人飛船,這就像你買車買房要搭配好,不能又買房又買車。等衛星有了,資金也充裕了,經驗也具備了,這時候搞載人航天就具備了很好的基礎,才能上馬,后來我們都看到,雖然我們上得晚,但發展得最快,所以循序漸進打基礎很重要,不能頭腦發熱,航天事業不是只靠情緒就能成功的。 《中國經營報》:即便我們衛星的基礎打得很牢靠,為日后的載人航天提供了技術積累,但第一次上馬載人航天項目,肯定壓力很大,當時面臨的最大的壓力是什么? 戚發軔:死人。搞載人航天(前)蘇聯死過人,美國到現在航天員犧牲了22個,是科學實驗就會有失敗。但是當時中央明確允許失敗,但不允許死人。這兩條要求對我們載人航天的人責任很大,所以我們的載人航天是人命勝天。 《中國經營報》:這樣的壓力應該一直延續到第一次載人飛行的"神舟"落地之后吧?其實發射成功之后,很多負責運載的工作人員就已經送了一口氣了。 戚發軔:神舟落地的時候,我有兩個感覺,第一是一塊石頭落地了,第二想睡覺。但我們的感受可能還有跟外面的同志不一樣的地方,從宏觀上說,領導說很圓滿,無可挑剔。但要打100分,作為我們搞技術的人,應該把我們從起飛到落回來,所有的參數,都要匯總、分析,因為不可能不存在問題,我們當時都要集中于這些工作,所以壓力也沒有一下子全部消失掉,做這個行業,壓力是個恒久的命題。 《中國經營報》:在航天界,總師是一個既有壓力又有榮譽的職位,也是很多從業人員的人生目標之一,但最終能成為總設計師的只有少數幾個人,您是其中之一,這之中,什么最重要? 戚發軔:仍然是堅持。在做載人航天的時候,當時條件也是很苦,很累,收入也不高,但堅持下來的人,都成為了技術骨干,甚至更高,比如神舟6號德總指揮,也在40歲左右,說起來很容易的事情,做到并不容易。你要耐的住寂寞,可能十年默默無聞,航天工作的周期比較長,波折比較大,也容易失敗。但關鍵是在最困難的時刻堅持。 文/李樂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