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輔靖:中國內地是否有真正的QDII需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20:48 新浪財經
葉輔靖(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內地是否有真正的境外投資證券的需求,需要從幾個角度來看。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政府要考慮的不應該是有沒有需求的問題,而是可以給國家整體、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什么好處?抑或會帶來什么風險?也就是應不應該開這個通道的問題。至于是否有真正投資需求,這應該是市場,特別是那些商業性金融機構來考慮的問題。 當然,從研究者角度來看,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應該是有需求。但是,需求的大小可能會波動、有差異、有變化。因為投資的多元化包括了對內、對外不同金融資產的持有;而且從實際因素上來看,只要國家之間、不同市場之間的發展有差異,就會有不同的投資需求。所以從實證角度看,確實存在“股票投資本國傾向”的問題,但是這并不排除本國投資者對外部金融資產的需求。 還有一個非理性的盲從問題。任何投資可能都有理性的,也都有非理性的。也許有時從宏觀角度上看,這部分人是非理性的、盲從的,但是從個體來看,實際上是理性的。為什么要隨大流呢?經濟學有搭便車的問題,因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搭便車對個人可能是最合理的。 我認為,對境外投資應該開始支持和鼓勵。雖然境外證券投資短期內對宏觀經濟可能有一些促進作用,但是目前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在渠道上,都還處于初期階段,對解決當前的宏觀經濟問題特別是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不會有特別大的作用。它的重大意義主要在于長期作用,而不在于短期,不在于現在。 這一突破,雖然還有很多限定條件,但是很合適的起點。海外目標投資市場目前僅限于香港市場,但是既然香港開了,以后紐約、倫敦或者是其他的新興市場也有可能開,這是一個重要的方向性突破。此外,之前提到的QDII產品,都是針對機構而言的,現在由機構到個人,對外證券投資的主體更加多元化了。再從試點方案看,雖然只將試點放在了天津濱海新區,但凡是中國公民都有資格開戶投資,而且其他地區也可辦理見證開戶。 相比起QDII來說,這次并未對個人投資規模以及相關的購匯、結匯定出上限,如沒有像對個人購匯那樣規定5萬美元的限額。因此,居民境外證券投資的自由度超過了QDII或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的對外投資。當然,具體細則還不太清楚,但決策層開放的信心、決心和政策方向是明確的。 居民境外證券投資從長期影響來看,主要將在3方面給中國金融領域帶來新的深層次變化: 第一,它是一個使中國外匯供求關系發生實質性變化的辦法,是一個可根據投資需要自主購匯、結匯且真正鼓勵藏匯于民的辦法,也是從外匯管制邁向市場決定外匯供求的重要一步。 第二,對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進程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除了增加匯率彈性外,外匯供求的市場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形成真正的外匯市場有重要意義。匯率由市場決定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外匯供求要由市場來決定。只有隨著資本賬戶里的各類對內、對外投資項目的不斷放開,外匯供求的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由市場決定匯率的機制。因此,開放個人對外證券投資,對推動人民幣匯率的自由化有重要意義。 第三,對推動資本的自由流動也有重要作用。居民境外證券投資,這本身就是資本賬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所謂的資本賬戶,無非就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每一種類型的投資分很多小類,每類無非都有兩個面,一個是從外面流進來的自由化,一個是居民對外投資的自由化。長期以來,居民對外投資特別是對外證券投資的自由化相對滯后,目前開了這個口子,當然對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對資本流動的自由化有新的貢獻。 因此我覺得,中國政府包括監管部門,對這個舉措應該是持既審慎又鼓勵的態度,總的取向應該是鼓勵。 對于內地居民對境外證券投資所帶來的中短期影響或效應,還要具體分析,特別要考慮到種種制約因素。實際上,管司長和趙老師剛才都提到了主要的兩點。第一個是人民幣升值的因素,第二個是大家對國際市場并不熟悉,對國際市場、對香港市場的風險不熟悉。 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為止,人民幣大概累計升值了10%。如果再加上境外投資的某些費用要高于內地,以及國內一年期存款利率百分之三點多,那么投資香港股市的回報率應該是達到10%以上才行。至于國際市場,國內投資者畢竟非常陌生,而且國際市場的波動也比較大。雖然國內市場現在的波動也很大,但是國際市場上跌宕起伏實在非常大,這也是個制約因素。 如果考慮到以上這些制約因素以后,再來權衡這個事情對宏觀經濟或者是對內地經濟影響時,可能并不似想象的那么大。 將來的方向,可以是先放寬內地開戶行。比如,除了中國銀行外,工行或者其他行也可以參與。然后放寬海外代理行的限制,或者把封閉運行變成半開放、半封閉,或者最后到完全開放,可以竄來竄去,最后逐步允許融資融券。現在還不能做融資融券,今后需要逐步放開。 當初在香港調研的時候,聯交所也擔心過類似問題。比如當要處罰內地在香港上市的某公司時,卻因為受到內地保護而沒法真正實施處罰。這樣久而久之,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引申到個人投資者的話,如果是一個有特殊背景的個人投資者,可能也會遇上能否真正按照法規來處理當事人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會很大。 我同意黃金老的觀點,即最大的風險在于資本流動方向突然發生改變。但有關這類問題,恐怕不是監管部門本身能解決的。 第一,這可能和整個國家的基本面聯系在一起。如果基本面比較好,金融體系比較健全,就不容易發生資本流動方向的突然改變。 第二,國際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有比較成熟的方法,其中市場的方法、半行政的方法、資本管制的方法,都可以運用。我特別要補充的是,資本賬戶開放并非不可逆的,在必要的情況下,有些項目還是可以關掉的。特殊情況要有特殊辦法。如何在更加自由化的情況下進行監管,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第三,像美國這樣的國家,資本流動方面的開放度非常高,但是他們對資本流動的管理與我們不同。他們的管理是有針對性的管理,如針對特定對象、特定品種、特定機構、特定國家來進行管理。這是我們應該加以學習的地方,即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面鋪得太開的話,實際上是管不住的。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