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8長江年度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08年1月13日,2008長江商學院年度論壇在美麗的海濱城市三亞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經濟展望與東亞共同發展。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的盛況。以下為主題對話B:第二代企業家如何面對全球化挑戰實錄。
牛文文:剛才說是討論長江三字經的“事”,那我們這一場要討論的是“道”或者是“術”我們這一場要完成的是另外一個使命,就是中國企業家的分代,給我們的命題是第二代企業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到底我們是不是第二代,我們這代企業家的使命是什么,是不是應對全球化的挑戰,甚至我們是不是第二代,我們希望我們這一場可以調整到十一點,能夠提供一些更實在的建議。我們看我們長江商學院旁邊寫的是新一代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算第幾代?第三代是吧。
我們先介紹一下第三代企業家的理論,我們昨天晚上喝酒的時候說什么是第二代,我是第幾代。我還是做一下普及,按照項院長的理論,中國的企業家基本上可以分為三代,84年以前創業的主要是制造也的企業,像海爾等算作第一代;92年以后創業的,主要是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利用了全球資本市場,很多人也是海歸;第三代是誰還看不出來。
接下來我們就兩個問題來做一下討論。首先介紹一下四位嘉賓。
非常奇怪,都不是制造業,坐在我旁邊的是搜狐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先生,他是海歸,96年創業,是一個互聯網供應商,最重要的是好久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了。中間是吳鷹先生,他也是海歸,他是UT斯達康的創始人,那是91年,現在他投身投資行業。譚智先生,大家知道他也是海歸,他在中國的全球公司當中轉戰多個企業,最后落到了分眾,也算是新經濟。旁邊這位大家都熟悉了,他是臺灣《商業周刊》的創始人,金惟純先生,他也是我們華人商業媒體的領導人之一,今天他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臺灣的經驗。
下面我們展開討論。到底什么是第二代企業家。
張朝陽:其實我覺得“代”是有連續性的,當然這種連續性有時候會產生突變,回答你的問題,可能我確實算第二代企業家,因為有一些特殊的事件,比如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帶來的中國經濟新一輪的高速成長,比如說作為海歸來,八十年代初我們這些人在美國呆了夠年頭了,來自國內的新的改革浪潮傳到了大洋彼岸,我們可能在眾多的留學生里面有一些異想天開的人,放棄美國的機會回國,我應該算是這樣一個狀態,在92年想回國的事情,在95年就終于做決定回國,而且看到了互聯網的機會,成為早期幾個回國來做互聯網的人。
吳鷹:昨天晚上我問了一下我算第幾代,有人說你當然是第一代,沒有想到隔了一個晚上就變成第二代了。按照項院長的劃分,創業的時間來說,嚴格來說UT斯達康是91年創業的,那是不是嚴格來說是1.8、1.9代。我是85年出國,那時候基本是基于中國市場來做的創業,基本上沒有資本市場的推動,也沒有互聯網。一個是時間上的概念,一個是市場技術方面的劃分,這個劃分不劃分還不是太重要,最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家在目前全球化的趨勢下,現在全球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中國。美國是幾十億美金、上百億美金的身價的都在關注中國,我們是先把中國的市場做好,還是放在全球的格局需要考慮。
譚智:我想一下自己怎么定位的。我算是第二代企業家創辦企業里的一個經理人,從我自己來講,是用資本的手段或者是方法進入到企業,而不是單純的創業去做這個企業,所以從時間來講,我從93年回國之后,從想在中國做點事情,可是當時沒有那個渠道去犯原罪,所以無法直接進入,做得更好做得更大一些,很多做事,當時開一些企業,生產制造業也好什么也好,都是依賴于國家的政策,比如說進口、原材料、批文等等,當時我認為自己做不了這個,所以我就參與一些企業的運作。吳總在UT的時候是我的老板。我也參與了很多的大企業,參與了企業所以我只能在這個角度把自己定位為經理人。
牛文文:同樣另外一個場合,柳傳志、牛根生也在討論企業家的分代,討論得很激烈,最后吵起來了,為什么你就是第一代我就是第二代,中間有一個人不服氣,三十年大家都在一個層面上做了一件事,很難分清楚自己是哪一代,尤其跟日本企業相比,三百年四百年算哪一代。我們請金先生講一下臺灣的情況。
金惟純:老實說,上面說建議的一個簡單分類方法是84年包括以前的是第一代,92年左右是第二代,99年到第三代,我算了一下第一代到第二代有八年,第二代到第三代是七年,這樣算一代,把企業家分代是一個蠻奇怪的概念,項兵教授是一個奇怪的人。因為每一個企業家都是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利用他所有的資源和條件去創造一些價值才能稱為企業家,但是每個企業家所處的條件、環境不一樣,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什么背景,誰是海歸,誰是草根沒有意義。我最近看了一個數字,富豪榜上第一名的,小學畢業,很多前十名的很多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大學畢業以上的就是我們所謂的企業家第二代,從創業到現在五六十年了,他們的背景是草根性的人物,但是到目前為止他們是完全個性化的,可以收購全球的一些大企業,他的企業已經完全國際化了,在過程中不斷的演化。所以我基本上不覺得要把企業家的時代背景、包括環境、產業、個人的不同條件、背景來分代。
我講一下我對內地的企業家分代我不清楚,在臺灣,我們凡是創業人是第一代,所有權傳承到第二代的時候叫第二代,再傳下去是第三代,一般來講一個企業至少經過三代的傳承才叫穩定了。所有權不是管理權,經過三代的考驗,這個企業仍舊茁壯成長,或者仍舊可以經營,具有一定的規模,可以接受時代考驗,有長久的競爭力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好象一般人來講,大陸的第一代創業家很多人有一些負面的評價,認為有些人不正規,出身不好之類的,我個人不這樣看,我個人認為在當時那樣的條件中間,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出頭,他們都是十足的企業家,就算最后因為時代的變遷時代了,但是我認為在那個條件中間還是有風險的,不愧是企業家。
五年前項院長到臺灣做長江商學院的說明會,我說我可不可以來讀書,他說你太老了不行。所以我今天要拍一下他的馬屁,項院長有一句名言,“愛到靈魂出竅”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好,完全可以變成一個觀點學上的新概念。我從這里看大陸的第一代,文革的十年讓整個中國十億人靈魂出竅,從上到下,靈魂出竅標準要很高,這種情況下要放空你自己,根據時代面對現實處理問題,這就是企業家的精神。
牛文文:最后這個問題讓項院長來回答,什么叫第二代,是海歸?還是年紀呢?還是做制造呢?還是自己的企業是一個全球資本的公司呢?到底什么是第二代分代最重要的標志,這個可能需要項院長什么時候給我們專門講一下。
我自己體會長江商學院從CEO班到EMBA班,都是第二代的,我理解的第二代是沒有制度困惑的,需要帶領中國企業走下一個時代的人,不是一個“代”的概念。也許不是很準確,我們暫且存疑。
我們第一個問題暫且討論到這里,因為中國走到現在,我們壓縮了很多的代際,長江商學院才這么點時間已經是第三代了。
我們開始討論下一個問題,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我和尊重的一個人,寫過一篇文章,叫《我們這一代人的愛和怕》,那個人叫劉小芬,假使我們是第二代的話,第一代可能是最怕政府和環境吧,股權問題是他們永遠的痛,我估計我們在座的大家可能都沒有這個問題,我們的使命和挑戰、痛苦是什么?今年中國企業面臨很大的壓力,形象、品牌、貿易、還有勞動合同法、環保、經濟周期、和諧社會等等這樣的東西,我要請教幾位到底你們感覺,現在感受到你們的使命和痛苦是什么?你們的愛和怕是什么?
張朝陽:借這么重要的機會,我還是想談一下做新經濟的一些感受。我有兩個可能跟主流的一些觀點稍微不太一樣的。
第一,新經濟在中國發展得非常的迅速,而特征就是跨國公司的巨頭到中國來都是慘敗。為什么本土企業能夠有這么大的競爭力,是因為市場充分競爭的原因,是因為互聯網創業的門檻比較低,成千上萬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這種激烈的競爭等于把一大幫的人到水里去游泳,最后能浮上來的企業一定是最優秀的企業,或者說創業團隊有各種最優秀的原因。這種創業團隊通過自然選擇選拔出來的最優秀的團隊就比跨國公司到中國來任命一些,根據學理歷、經驗、包括在美國歷來商學院對于優秀管理企業判斷的參數都大相徑庭,很多傳統的企業很多年產生了很多理論,但是對于中國的創業型企業都不適用。一個企業為什么成功,跟這個團隊的學歷、經驗沒有關系,因為是一個太復雜的過程,跟這個團隊的性格,零歲到三歲干嗎、三歲五歲干嗎,這些都不重要。當跨國公司任命了一些團隊,有一些結構性的缺陷,跟本土企業競爭的時候就會慘敗。在其他行業,比如說通訊、飲料、日用品等其他行業,面對國有企業的時候,跨國公司享受了很長的一段成功期。
所以我認為新經濟中國的本土企業為什么成功是一個物競選擇的結果,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牛文文:我聽說中國唯一一個行業能夠打敗所有跨國公司的是互聯網行業,對于搜狐來說,你感覺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或者說你還想把它帶到哪里去。
張朝陽:我想講第二個觀點是新經濟企業競爭力在什么地方,剛才我講人才選拔標準失靈,新經濟面對的是互聯網平臺,房地產業競爭是地域性競爭,但是互聯網,北京和廣州都是可以競爭,這樣就有N的階層,對于互聯網競爭,是一個天然的指數性平臺,這樣的情況下,到底對于你的營銷、決策、技術、產品創新,在你投入的比例方面應該投在什么地方,你這個企業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文化,可能在傳統企業,按照傳統的商業理論應該這樣安排,但是在互聯網企業,哪怕你的營銷是為零,哪怕你的管理是這幫人沒有任何管理經驗,大家如果你在創新、技術上創造了一個特別突破性的,導致你這個企業會發展非常快。
牛文文:你的意思是別人困惑的你沒有。
張朝陽:我意識到互聯網競爭的這樣一個特點,所以整個搜狐就開始轉型,從品牌營銷型企業轉向一個技術創新的企業,從早期的美國在線,做了那么多年的網絡,被雅虎等一些企業徹底的顛覆,雅虎年首了很多年美好日子又被Google徹底的顛覆,包括微軟,現在一個古老的公司,依然具有面對消費者的創新的能力,使得蘋果公司重新開始從移動裝置方面,終端消費者創新方面開始威脅到微軟的地盤。大家認為Google很偉大,但是一些新的東西可能又來顛覆它的存在。所以我認為創新是一個關鍵,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現在不怎么參加會議,我都在想怎么造成一個好的產品。
牛文文:長江商學院應該有一個課題研究一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成功是中國公司的成功還是全球化的成功,是本土消費者更深的了解、傳統服務的成功,還是美國資本市場、國際化人才的成功。我們把問題交給吳鷹先生。
吳鷹:我想分兩個方面來回答。一個是關于文化上的,就是中國的企業在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新興企業家應該更關注哪些方面。
互聯網企業跨國公司都不是很成功,他對中國的不了解,和對文化的不了解,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現在國際上的人士中國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現在不光是學中文,我有一個朋友是軟銀美國公司的老總,五年前我跟孫正義一起坐他的私人飛機,這位老兄講他為了讓他的孩子學中文,他自己要更了解中國一定要搬到上海去住,后來就真去了。這個是一個小事情,但是就說明國外的人在不斷的學。對中國的文化有很多的沖擊。
我在美國回國之前在威爾實驗室做事,今天早上項院長提出要關注印度,我在這個實驗室中國人很多是做工程師的,但是主管是印度人,我發現一個問題,印度的國際化,因為印度國際化調整是非常快的。我們中國人搞技術,我不是攻擊印度人,他可能只有兩分的能力,會吹成八分,但是中國人比較謙虛,八分謙虛成兩分。這方面項院長做得很好。我是一期的,跟二期混了半天,沒有一個人跟我說項院長這個人不錯,很謙虛,跟謙虛沒有什么關系。可以狂一點,項院長很能干,很能侃,中國人的“侃”不是“吹”,他會侃很重要,可以侃出很多新的觀念出來。中國的企業要出去,或者中國的企業要國際化的時候,傳統的認為是美德的東西要適當做一些調整,我個人還是比較接受謙虛這個觀念,但是過分謙虛會讓呢的真實水平發揮不出來。零絕對不能說成一,但是五可以說成六、七。
中國人一說你很漂亮,女孩子說哪里哪里。美國人說你很漂亮,她會說“我知道”。我覺得還是要強調一個獨特性和創新性,非常不一樣。衛書記做企業,講的很多觀點不一樣,海南要有很多海南的特色,海南不可能做成一個工業省市,要以旅游為主業發展一些高科技都行,辦一些有污染的東西就不行了。我覺得我們企業要做要強調一些獨特性。你想想國外那么多錢,那么多的技術資本積累,還有企業管理的經驗,我覺得創新很重要,幫人省錢的東西,幫人省時間的東西,幫人省力氣的東西,如果能夠給人提供一些新的別人沒想到的你能夠做的就是創新,就會有很多的機會。
牛文文:好象中國的企業家做企業多少年以后都做投資去了,你也在做投資,柳傳志也在做投資,為什么那么多人要做投資?
吳鷹:謝謝文文給我一個做廣告的機會。我想了一下,我這個人是吳鷹,過去十幾年只做了一件事,把UT斯達康做到三百多億,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是做企業不得不做的自然的積累的一些經驗,比如和資本市場打交道,企業內部管理、人才的培養,企業化、制度化等等一些東西,同時也受到有些部門的誤解,在這個過程中也建了一些政府關系,這也是資源,包括和很多CEO班同學之間,最好能運用的就是把我原來的一些經驗,我在做企業當中一些不成功的模式,如果把這些資源整合在一起,我覺得是最好的。
牛文文:吳鷹先生從企業做到投資家,譚智先生是更多的一些人的代表,從跨國公司的經理人,轉到中國的民營公司來做,而且迎來了民營公司的大發展,推動了民營公司的全球化,給我們談一下。
譚智:我是沒有辦法。我也想做第一代企業家,在90年的時候,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很多人說你早做五年就好了,早做五年倒騰PC就可以賺錢了。我當時是找一個朋友申請了一個一百臺的傳真機,倒騰了一下賺了十萬美元,增值100%。我想繼續做下去,但是朋友說批文再大就拿不了了。現在很多人會說,早知道去年春天把所有的錢投到股市上,早知道我也做一個網游公司,早知道我就在搜狐股票幾毛錢的時候買,“早知道”這種話可以說幾百遍,很多時候、很多機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從這些海量的信息里面挑一點點我們能用的。不用很多,就一點點信息。我在追隨人家做這個做那個,最后領悟到單純的追隨著是不幸的,非得是顛覆式的思維才行。我兩年前三年前才介入這個,回想起小時候我喜歡看書,當時我記得看《史記》,里面講到呂不韋,跟他父親賺錢,他父親當初說“務農十分利,經商百分利,樹一天子其利無窮。”所以呂不韋后來就樹一個天子。過去的階段一直在復制別人,生產業、服務業在復制別人的成功經驗,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復制的最好的情況就是跟人家一樣。我們當今的企業家,就像在長江商學院學的“取勢、明道、優術”,最難的是優術,怎么把自己做好,最難的事情是怎么在現在生存的環境下去創新,創新不一定是創造一個新的模式,可能是一個方法,可能是一個管理結構,可能是一個服務的意識。只有創新才能把自己的企業做得更好。我舉一個例子,分眾傳媒比去年多了一些,但是相比國內很多中型的企業還是很小,可以忽略。但是一想,中國的廣告整個才160個億,所以需要往下怎么走,怎么去做,必須有一些創新的想法,而且這個創新的過程不是你出現危機的時候再去創新,而是超前,在鼎盛時期,甚至還沒有達到鼎盛的時期去想這個事情,才能解決你未來三年之后發展的問題,五年之后問題。我自己感覺,我們自己最大的挑戰就是想辦法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擴充自己的思路,不斷的顛覆式思維。
牛文文:感謝譚總。
他們都很謙虛,我發現三位企業家講得都非常謙虛,沒有什么怕,也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就是“創新”,“不要太謙虛”。金先生,有人說臺灣的企業家是蒼狼文化,臺灣企業面臨全球化的競爭他們有一些什么樣的突圍的想法?
金惟純:我想臺灣跟大陸的比較,是有一點危險性的。發展階段有點不一樣。有些事情是一樣的,以我個人對臺灣企業界的一個觀察,觀察這么久以后,得到一個結論,如果你觀察時間很短的時候,你有時候不知道哪一個標準或者哪一個價值是高的,當你觀察時間長的時候,全部都回歸到基本面。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我都想說怎么會有這樣的做法會成功呢,怎么會有這樣的人會成功呢?當我這樣想,就看到他成功了,過了三年還成功,過了五年還成功,我都有點想是不是我錯了。結果十年以后,我發現我完全是對的。我認為不對的,全垮了,靠關系做生意的人全垮了,倒來賣去的人全垮了,吹牛不務實的人全跨了,我最后得到一個結論,如果用十年做架構,我覺得一切回歸基本面,基本面才是絕對的。經營企業的基本面是什么東西?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愛你的客戶,第二件事愛你的員工,第三件事愛你的股東。發自內心的愛你的客戶容不容易?很難。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是做媒體的,我們整個媒體從轉虧為盈的過程中,我只做了一件事,我就叫公司里面每一個人從早到晚去想讀者需要什么,這件事不容易。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記者,出題目的時候,我要寫什么,不寫什么,是想讀者的需求,還是想我多拿一點稿費,去采訪的時候是想讀者還是想被采訪的對象。我發現大多數的工作,他工作的過程中間,很少想到客戶,大部分在想別的事,想在組織里面的競爭者,想主管,沒有想客戶。如果愛你的客戶愛到靈魂出竅就會完全知道他在想什么。如果你不愛他,他在你面前晃來晃去你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所以一個企業的文化,一個組織,從最深的一個地方能夠做到真正去愛他的客戶,作為企業經營者真正愛他的員工,我們講創新這件事,如果你非常愛你的員工,你知道你的員工的需求,你知道他想要發揮,你給他空間,他就會去創新,你給他鼓勵,給他空間,給他包容,他就會創新,創新是一種文化,不是你坐在那邊想點子,而是講一個組織的創新,不是講一個個人,一個組織的創新是一種文化。你創新的動力在哪里?要去愛你的股東。不斷讓他知道成長在哪里。最后回到事情的本質處就是這么簡單。
我總結一句話,面臨全球化也好,第二代、第三代也好,整個中國企業界面臨的問題主要能夠分成“道”、“術”這兩件事的話,我覺得問題在“道”,在學技術這方面,中國人的能力非常快,但是“道”來講,企業文化、公司里治理這個東西要形成,我們未來來檢驗企業的成功,在“道”,公司的治理,現在下工夫扎根的人是未來的贏家。謝謝!
牛文文:我們有點超時了,所以不提問了。
最后要簡單的小結一下。我感覺我們這個單元有問題,不是我有問題,是應該更多一點人上來討論,我感覺假使第二代面臨全球化挑戰的話,經典的場景影響是百麗的老鄧,或者是美克美家的楊總,或者是我們一個經典的長江商學院的學員,代表中國制造的下一個時代,他們來討論。我們吳鷹可以幫他做世界級的融資,我們張總能夠給他提供最大最大的品牌支撐和品牌宣傳,我們金先生能夠提供臺灣的經驗。所以經典的場景應該是長江商學院的學員都是第二代的企業家,這些人的成功才是中國企業界的成功。
感謝大家,我們這個單元的討論到現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