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武:中國改革開放160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7:08 新浪財經
2008年1月12日,第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中國改革三十年:評價與展望”。新浪財經對此次盛會進行全程同步報道。以下是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陳志武的精彩演講。 陳志武:首先非常感謝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我想只有光華可以辦成這么好的論壇,不過正因為剛才錢穎一教授才講過,所以我想清華也可以辦這么好的一個論壇的。 首先這個題目為什么說是160年?我琢磨了半天怎么算那個年份,從《南京條約》算的話,差不多166年,如果是實際考慮到效果的話,大家都知道《南京條約》以后,差不多10年上海也好,還有其他的省,開放當時的通商口岸,基本上沒有真正的運作起來,這樣子嚴格說可能是155年,后來我想一想也不對,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南京條約》之后洋務運動主要是在上海還有廣州,但是中國人真正的開始做洋務運動的會更晚一些,這樣算一下也許至少要從太平天國以后開始算起,這樣的話就是140幾年,后來我想了一想還是湊一個整數,就是160年(笑)。剛才林毅夫教授也講到漸進式改革和休克療法,如果按照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我是覺得盡管當時的洋務運動和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和最近的改革開放,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但是本質上來說,不管是洋務運動還是成立中華民國,從最初的三權分立和最近的改革開放基本上就是兩個主題,也是改革也是開放,如果按照模式來看的話,我想粗略來講,洋務運動的時候應該是漸進式改革,1911年清政府垮臺,中華民國成立以后,首先也是從政治改革開始,或者更晚一些做經濟改革,所以也許民國時期做的一些改革開放的更多的是有一點像休克療法,最近的30年更多的是漸進式改革。所以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三個不同時期的改革開放這種說法不一樣,但是本質核心內容非常雷同。 剛才錢教授給大家看過這個圖,因為現在這個圖的數據在中國,在當初他可能沒想到,在中國現在被用得這么多,我是蠻喜歡這個數字,所以給大家再看一下這個圖,惟一的差別可能是,因為剛才錢教授給大家看的只是看到中國的情況,我這里把世界的平均人均GDP的數字,藍顏色的數字給大家看一下,如果把中國過去2000年人均GDP大致的變化情況放到全球的范圍之內來理解的話,這個圖它的感覺效果可能并沒有剛才錢教授看得那么強,當然我跟他說的意思實際上非常類似,我們一方面可能覺得中國什么都跟別人不一樣,其實仔細看的話,待會兒我會跟大家說明,其實并不是這么特殊。 因為前面的數字,對于不搞經濟的人來說,講到人均GDP1千、2千、3萬太抽象的概念了,過去兩年在《經濟觀察報》上面還有《證券市場周刊》上面我寫了一些文章,我就想怎么樣解釋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還有過去160幾年的自從鴉片戰爭以后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開放對于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怎么樣去跟大家講得更清楚一點兒,我想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理解。 財富創造能力變遷的能力 第一個從財富創造能力變遷的能力來理解,上午茅教授也講到,讓大家去更自由的交易,不管做什么樣的交換,最后是財富創造的最核心的一個制度安排。繼續他講的這個題目,如果我們去看一下那個財富創造能力的話,因為大家現在都對乾隆盛世當時的情況什么樣子,興趣非常大,我后來想了一下,因為我很喜歡無錫尚德創業的故事,非常的敬仰,他07年的收入一年是14億美元,我后來想一想,因為中國現在是非常的,我們非常高興,中國實際上有幾百個,至少幾千個像無錫尚德這樣規模的公司,我們哪怕不去看這個中石油,中石化這些超大國有企業的情況,就拿無錫尚德一個這樣的公司來看,我把它這個公司一年的收入跟乾隆盛世的時候朝廷所謂的國家財政收入做一個比較,到底誰多?我先說明一點,因為我大概去年年初寫了這個文章以后,我看有的朋友就說,現在經濟學家怎么會這樣子?把民營企業家跟朝廷來比較,是不是說現在民營企業家的權利還超過原來皇帝的權利,那可不是我的意思,我更感興趣的就是財富創造能力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按照銀子的價格來算的話,因為乾隆中期1766年的時候,朝廷一年的稅率是4937萬兩銀子,這是根據經濟史學家做出的估算,按照今天銀子的價格,相當于11.4億美元,這樣一來的話,我們看到當時乾隆皇帝一年可開發的錢實際上還沒有施正榮可以控制的那么大,如果把無錫尚德的收入跟道光年間的情況做一個比較的話,那施正榮就更偉大了。1900年的時候,就像現在的政府一樣的,19世紀后半期,朝廷加大了稅收,增加很多的稅,當時也是因為甲午戰爭以后賠款的數字很大,所以朝廷被迫要增加稅收,到這個時候朝廷的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9千萬兩銀子,相當于今天的21億美元,我說的這個意思就是想跟大家講,盡管今天一個施正榮又不是當官的,他的家庭背景也是跟我一樣非常普通,但他比我更成功了,這個是我跟他的差距。但是即使這么一個普通的企業家,他所能夠控制的資源,財富和能夠享受到的生活的方式和選擇空間,從相當的程度上來說,比道光皇帝和乾隆皇帝都要超出很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確確實實,不管我們喜歡鴉片戰爭的一系列的改革開放也好,不喜歡也好,有一個實際的效果,至少是在財富創造能力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剛才我講到的,我們可能會說施正榮億萬富翁,我們又不是,我們怎么可以拿他的情況來看今天跟過去的清朝不同的時期的情況得出一些結論呢? 我們下面拿一個更具體更普通的人做比較,我這里用到的數據是倫敦經濟學院的馬德賓教授跟他好幾位學者搜集的數據,實際上搞經濟史的大家可能都知道,清政府是在1769年在全國范圍之內,對于物料、價值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統計,另外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今天商學院都教市場營銷,實際上當時18世紀的東印度公司他們的市場營銷做得很好,他們當時的廣東、北京等等這些不同地方,每一個人每年的收入是多少,每一個家庭多少錢是用來買豬肉和白酒,多少錢用來買布,買米等等,非常詳細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來看,我們可以算一下,1769年一個普通的北京工人,沒有特別的技能,大概是每天可以賺77個銅錢,根據當時的米價來算的話,在1769年的普通的北京工人,大概工作一天可以賺5斤米,我大概算了一下到1973年,也就是文革高潮時期,一個普通的北京工人一天可能是一塊錢的工資收入,按照當時的米價估算就相當于一天可以賺3斤到4斤左右的大米,按照今天的比較,我知道最近又漲了不少,但是如果按照工作一天可以拿50塊錢,這是非常普通的人的收入了,按照現在的米價,50塊錢一天,差不多是相當于32斤的大米,所以按照每天可以賺多少斤米做一個計算的話,今天是32斤米一天,當時乾隆中期的時候是5斤米一天,所以翻了差不多6倍,如果是根據肉價來算增長率沒那么高,1769年一天差不多可以賺三斤肉,現在是差不多9斤到10斤肉一天,當然我原來寫的一些文章里面用雞蛋來算的,1769年工作一天可以賺8只雞蛋,現在差不多可以賺大概100只雞蛋左右,這個增長了相當12倍,這個里面可以跟大家講很多其他的數字,但是這是很實在的一個,不考慮銀價也不用貨幣的價格來計算勞動生產力增長的情況。 現在我想回到剛才我講的這個問題,不管是用貨幣收入,銀錢收入還是實物收入來計算的話,過去160幾年,確確實實是給中國社會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當然我們更感興趣的可能就像剛才錢教授和林教授和周教授還有上午的三位前輩我們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過去30年的經歷是這樣子,特別是如果我們認為,可以接受我的說法,那就是中國在近代史上已經有三次改革開放的話,那么為什么這一次非常成功?我首先要給大家看的一個東西就是,盡管我們覺得今天說到中國的時候,都強調有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中國的人口很多,第二個勞動力很便宜,中國人同時又非常的勤勞,非常的聰明,實際上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的話,不管回過頭多少年,特別是到了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的話,中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比今天要高多了,當時大概介于1/3到1/4的人口之間,而今天的中國人口才占世界1/5左右,20%,所以從某一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今天我們因為中國人勤勞而且中國的人口非常大,所以可以讓中國在過去30年增長得這么快,出現了世界奇跡,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講到這些因素,在一百年前,兩百年前,這些因素同樣在中國肯定更強,當時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比較優勢,比今天同樣的比較優勢還要高出很多。我這里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差別,我給大家看這一段話,我知道這個是英文,是一本書里面來的,我先不給你講這個書是哪一年出版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一個英國人寫的,他說對于西方人來說,今天最大的擔憂或者最大的潛在的威脅,不是在槍后面的中國人,而是制造槍的和很多其他的物品的中國人。他說最近來看的話,西方的報紙不管是專欄作家還是記者,只要他們在談到中國的發展的時候,都會說中國對西方最大的威脅,從根本上來說在于中國的工業化的發展,同時很多的人評論說,中國有巨大的廉價勞動力,而且模仿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強,這兩方面中國的優勢跟西方很昂貴的勞動力和西方的很昂貴的運輸的成本比較,使得中國最終肯定要把西方國家給打敗,在這個競爭中間。 我給大家講這一段話的時候,你要稍微不注意,以為我只是昨天,把昨天的《紐約時報》或者把《華爾街日報》哪一段話抄下來給大家看一看,大家猜一猜這一段話是什么時候寫的?是1913年的一本書,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如果說今天的中國的崛起讓西方,特別是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通過這種方式崛起以后,讓西方人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感覺到的威脅,跟100年以前,跟西方的這些學者、評論家和政府決策人感覺到的威脅完全是一樣的,我之所以講到這個,第一就是說,當然30年這個時間很短,第一,為什么當時大家擔憂的這些威脅論并沒有最后成為現實,為什么這一次真正的成為現實,我不是說威脅本身成為現實,而是這個發展本身成為現實,為了解釋這一點,我不妨再回到前面的一張圖,因為剛才錢教授講的很多東西實際上跟我不謀而合,我這邊從某一種意義上來說,對他剛才講到的內容的一種補充,如果大家看這個圖,把世界的平均人均GDP從1950年也就是二戰以后那個時候世界人均GDP差不多2千美元,按照90年的實際購買力的美元的話,到最近,上升到差不多6千美元,翻了兩倍,如果我們把73年,78年的時候人均GDP相當于1千美元的中國的水平,以那個來作為基數的話,到今天是3100美元左右,也就是說從78年到最近,中國的人均GDP也是翻了差不多兩倍,稍微多一點,這個時期,30年的發展跟全世界的20世紀的后半期,50年的發展,總的增量,增長比率是非常類似。 剛才錢教授也講到,如果把中國過去30年跟50年以后的日本還有58年以后的臺灣,還有60年代初以后的韓國做一個比較的話,這些增長的經歷非常類似,也就是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78年以后改革開放實現的成果從相當的程度上,只不過就是晚了一步,但是基本上是重復了東亞國家甚至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因為從50年到98年左右的全球的人均GDP也是翻了差不多兩倍,那么講到這個時候,我們明顯的看到,中國的勞動力,巨大的便宜的勞動力,使得中國成為制造基地,世界主要的制造基地,這方面由此產生的經濟增長的奇跡,與其說是因為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東西,當然這個東西我強調一點,絕對不是要貶低或者要削弱中國人自己本身的一個貢獻,但是背后的話之所以中國有這樣的經歷,東亞國家早就有過這樣的經歷,世界平均水平從50年開始也有過同樣的經歷,那就說明中國過去30年的增長,是某一種更大的一個趨勢,我們只不過就是趕上了,也是搭上了這個便車,從某種意義商來說,就像大家要去天安門放風箏,就好象天安門上層有一股很大的風,最后大家是不是把風箏放得很好,很快,就看你是不是可以把你的風箏能夠加入這個潮流,中國加入這個潮流的時間比較晚一些,但是最后也加入了那個潮流,當然我就是說,為什么中國只花了30年,而日本可能花了50年,整個全球可能平均來說也是花了50年,這一點,不管是美國的經濟史還是其他國家的經濟史,你就會發現,比如說昨天我在耶魯的一些學生去上海參觀UPS,做物流的公司,快件,他們去年的收入差不多是500億美元,這個公司是1907年成立的,我之所以講這個,你如果仔細看看那么多的物流公司,甚至于交通運輸技術本身的變遷,你就可以發現,甚至于股市,主要是20世紀,在美國的話當然是19世紀后半期才開始,但是真正的股市在全球或者在西歐大規模的發展,在經濟中唱主角的主要還是20世紀,主要還是二戰以后的事情,后來我就想,UPS這個公司它的收入這些年增長了這么多,從100塊錢,1909年的時候在西雅圖的一個人,100美元開始到現在年收入460億美元,美國的快遞服務公司不只是這一家了,還有DHL等等很多,他們收入增長都非常多,后來我就想沒有物流公司的全球化,那是很難進行的,但是反過來說,也正因為有這個全球化,才使得這些物流公司的收入帶來了那么大的增長的機會,剛才周教授也講到,具體去看,中國在1978年甚至于更早的時候,要選擇對外開放,要選擇改革,跟華盛頓共識沒任何關系,因為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什么叫做華盛頓共識?甚至在美國,在78年的時候也沒有一個華盛頓共識這樣的一個說法,但這本身不是很重要,因為要我看的話,既然在中國沒有人知道華盛頓共識,在70年代的時候,甚至沒有幾個人知道西方經濟學是怎么一回事,當然那時候是厲以寧教授來寫這些書,我之所以說這一點不是很重要,就是因為中國最后選擇改革開放確確實實是在文革給大家表現的危機的前提之下,讓大家都看到必須要做這一點,同時我們也會,如果仔細看一下的話,1982年的時候在美國里根做總統的時候,那個時候英國正好是撒切爾夫人做英國的首相!不約而同地80年代初開始,在英國、美國都是大規模的私有化,更不用說后來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左右,東歐、西歐拉美國家全部都是大規模做市場化,改革開放的改革。后來我就想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這些不約而同地改革開放,全球范圍之內改革開放背后,讓大家幾乎同時都在采取這樣的行為,其實后來再仔細的去查的話,其實我們中國以前不是太開放,但是很多事情在中國過去200年左右發生的這些事,跟世界的同期那么多的國家發生幾乎是一樣的,比如說工業化革命,當時晚清的時候,曾國藩、李鴻章他們做的洋務運動,我們可能都罵這些人,但是你如果去看看其他國家的歷史的話,19世紀后半期在德國甚至于在瑞士,更不用說在拉美國家還有甚至于俄羅斯,就以股票交易所的成立的時間來說,那么多的國家,因為中國的股票交易差不多是1872年輪船招商局才開始,幾乎中國進入股票交易的時間,跟那么多的其他的國家幾乎都是同時的,后來我一想,國有經濟國有化,這個國有化跟19世紀后半期德國為了加快速度發展也是通過國有,我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仔細去查一下的話,就會發現,中國在過去150年、200年做的很多的事跟其他的國家幾乎是同時同步在做的。這就是為什么,我覺得最后要做改革開放,與其說是華盛頓共識還是任何共識,這些不是很重要,更追求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我們希望過的更幸福,最后發現,就是激勵機制的這個問題,這個是人的非常共同的地方。 財富增長模式的變遷 我下面就花5分鐘講第二個觀察,財富增長模式的變遷。我是想從三個不同的緯度來理解,除了整個世界潮流工業技術的越來越成熟,還有就是世界秩序,剛才我應該總結一個意思,就是從19世紀后半期以后,在全球范圍有兩個大的趨勢,給中國過去30年來帶來的這么大的一次機會,第一個就是工業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商品化,誰都可以做,如果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你去追查一下紡織業,世界的機械化以后的紡織業的中心,最初應該在英國,后來到北美,后來到日本,然后后來又到東南亞,最后到中國,最終這個紡織業在世界大范圍轉移,就可以看出來,整個的工業化技術越來越成熟。另外就是世界秩序的演變。我以前喜歡說,當年的英國跨國公司,每一個英國跨國公司差不多都要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海軍和陸軍,當年的東印度公司海軍和陸軍加在一起比英國皇家海軍和政府的陸軍還要更多更大,因為以前的世界秩序是以武力炮艦來維系的,而今天美國和中國的跨國公司不要自己的軍隊,但是都要有自己的律師,這就是為什么在今天以規則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之下,在78年的時候,鄧小平一旦決定了,要開放,要改革馬上就有這么多外資,同時中國的企業可以把這么多的商品運出去,但是如果是在18世紀,19世紀,特別是19世紀后半期,晚清搞改革開放的時候,沒有這么幸運,因為那個時候晚清要是真的想要做開放,做外貿,讓中國大量便宜的勞動力,讓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話,首先有一個前提,清政府必須要建立非常大的海軍,這樣的話才可以保護中國在海外的貿易利益和投資利益,但是今天的中國不需要付出這些成本,所以當時的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 這一個圖上面講的意思是說,我們以前講生產力唯一核心的推動因素是科技進步,但是實際上現在回過頭來看,至少有兩個其他的緯度,其他兩個主要的因素,我們以前不太有很多的認識,一個是我說的廣度,市場的廣度的概念,這一點我看到姚明一年的收入1千萬美元,按照我們原來的教科書上學到的東西,怎么也沒辦法理解,姚明也好,麥克也好,打一個小時的球可能要得到十幾二十萬或者更多美元,很多人就會說,為什么他一個小時能夠創造這么多的價值?因為姚明打一個小時的球,如果200年以前也有中國人打籃球打得很好的話,200年以前假如說一個叫張三的人打一個小時的球所需要付出的工可能沒什么本質的差距,但是今天姚明一個小時一年賺的錢遠遠比200年以前,可能打球比他打得更好的人要賺很多,并不是因為姚明自己做了什么,更多的是因為通過這個市場化的交易,市場化的發展,使得現在看NBA球賽的人不只是在美國,也不只是在中國,而是在全球可能會有10億的人,如果是10個億的人都在看姚明打球的話,只有50個人在場地的周圍坐在那兒看姚明打球,所能夠給他這一個小時的勞動,所能夠創造的價格,或者說這一個小時所帶來的價值,差別是非常大的,當然這個里面我可以講很多的故事。 金融技術對生產力根本的作用 第三個是金融技術,對于生產力根本的作用,以前我們不太強調,現在我們看看中國的首富榜,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他們的股票價值在市場上漲了那么多,不管有沒有泡沫,我要強調的是什么?正因為有了股票交易,有了其他的各種各樣的證券品種,使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蓋茨也好誰也好,像百度的市盈率280倍,要是原來沒有股票市場的時候,為了賺夠280倍的市盈率,可能李家一代一代下去可能要等280年,才把這么多年潛在的預期收益慢慢慢慢實現出來,而今天有了股票交易,按我說的有了這種加速了的,加快了的財富,實現財富的機器了以后,你就不需要等280幾年,今天通過把未來幾百年幾千年的收入流,根據今天的線值制賣出去的話,我們發現讓大家創造財富的能力和創造財富的速度就有了一個根本性的提升。謝謝大家。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