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朗:文化產業與中國文化走出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11:59 新浪財經
2008年1月6日,中國文化產業新年國際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此次大會。以下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的精彩發言。 葉朗:尊敬的羅主席,尊敬的高部長、劉部長,我就文化產業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關問題做一個發言,一共講兩點。 一,文化產業的再認識,從總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為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更大的發展,我們對于文化產業性質和特點還需要有進一步的認識,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它有四個最本質的特點。 第一,它是適應千百萬群眾在物質生活逐步富裕的情況下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精神消費的需求而產生的,是所謂體驗經濟時代的產物。 第二,它強調創意,強調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和推動,所以又叫創意產業、頭腦產業、藝術產業、版權產業等等。 第三,它與高新技術有緊密的聯系。 第四,它面向世界市場。一方面,創造數以百億計的利潤,另一個,在國際事務中起重大作用。要想真正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把握這四個本質的特點。 我在這里特別講一下其中兩點。一,是大審美經濟,所謂大審美經濟就是超越以產品的使用功能和一般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現在人們花錢已不只是購買物質生活必須品,而是越來越多的購買文化藝術,購買精神享受,審美體驗,甚至花錢購買一種氣氛,購買一句話,一個符號。例如很多年輕人,白領為什么不在辦公室喝咖啡,要到星巴克喝咖啡?就是為了追求一種氣氛,追求一種體驗。在商店買咖啡每鎊一美元,而星巴克的咖啡一杯就要幾美元,可星巴克卻越來越火。又譬如《哈利波特》第七部于去年在全球上市銷售,成千上萬的讀者守在書店門口搶購,美國在24小時內就售出了830萬冊,平均每分鐘售出五千多冊,很多人買回來就整夜不睡覺一口氣讀完,為什么這么急?就是因為如果他們自己沒有讀完,第二天上班或者上學的時候就會有同學或者同事告訴他們書的內容和故事的結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快樂和激動的體驗就喪失了。 這些例子都說明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追求一種精神享受,追求一種快樂和幸福的體驗,追求一種審美的氣氛。據估計《哈利波特》帶動的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這就是體驗經濟,又稱大審美經濟。 美國格林斯頓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力曼區分兩種效用,一種是主流經濟學定義的效用,另一種是反映快樂和幸福的效用,他把后一種效用稱為體驗效用,并把它稱為新經濟學的價值基礎,最美好的生活應該是使人產生完整的愉快體驗的生活,這是經濟學二百多年來最大的一次價值轉向。很明顯這樣一個體驗經濟的時代,這樣一個大審美經濟的時代必須要求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這樣來認識文化產業才能把握它的時代特點,從而具有一種理論的高度。 二是軟實力,胡錦濤同志在17大報告中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思想。軟實力是哈佛大學一位教授創造的一個詞匯,軟實力是國際事務中的一種戰略資源。根據國外一些學者的研究,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文化產業,因為軟實力是文化層面的認同問題,認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建構性,而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就是一種建構性的認同事件,也就是說文化產業可以使國際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對你這個國家有一種精神上的認同。美國人十分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美國政府和美國企業下大功夫,向全世界傳播他們的電影、流行音樂、電視、快餐、時裝和主題公園。 舉一個例子,1944年6月可口可樂公司把一大批可口可樂運到了英國,隨著登陸部隊通過英吉利海峽在羅曼蒂登陸,于是美國的形象就和羅曼蒂登陸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聯在一起。這就使別的國家的群眾對他這個國家有一種精神上的認同。這是第一,文化產業的再認識。 第二,如何對待文化差異的障礙。大家都談到中華文化走出去面臨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所謂文化差異既有中外的差異,又有傳統與現代的差異。有人認為這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最大障礙,解決這個文化差異的問題需要我們從多方面做工作。我想其中一個可供考慮的思路,就是我們要更多的介紹和傳播中華文化中體現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 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全世界都普遍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國際上出現了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西方傳統觀念,樹立生態整體主義的新的觀念。生態整體主義主張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和人類一樣都擁有生存、繁榮的平等的權利,這種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已經成為當今全人類帶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念。我們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一種強烈的生態意識,這種生態意識和當今世界的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觀念是相通的。中國傳統哲學是生的哲學,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造生命,因此生就是人,生就是善,因為人與天地萬物一起都屬于大生命世界,孟子說親親而人民,人民而愛物,就是說世界上的民眾都是我的親兄弟,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我的同伴。這些話都是說人與萬物是同伴,是平等的,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 清代大畫家說他最反對籠中養鳥,合情合理?他說真正愛鳥就要多種樹,使成為鳥國,鳥家,早上起來一片鳥叫聲,鳥很快樂,人也很快樂。這樣作為和萬物同類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得到最大的美感。中國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之一,中國畫家從來不畫死魚死鳥,中國畫家畫的花鳥蟲魚都是生意盎然的,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態意識,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如此,在《聊齋志異》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變成恩了美麗的少女,并與人產生感情,蒲松齡創造的這些意向世界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表明人與萬物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表明人與萬物一起生死與共,休戚相關,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生態美。所謂生態美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內容體現了當今全人類的普遍價值觀念,極富現代的意韻,我們把這些內容用國際社會容易理解的形式對外傳播,比較容易得到認同,從而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親和力,提升我們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軟實力,同時這也有助于在全世界塑造我們國家的文明、友好、開放、包容的形象。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 (鼓掌)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