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 > 正文
2007年12月27日14:00—16:00,第五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邀請到日本大學商學院李克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隆國強副部長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教授,一起就“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戰略”的話題進行一場精彩的對話。新浪財經進行現場圖文直播,以下為盧鋒精彩發言:
主持人(余淼杰):非常感謝李教授!剛才也提到了國家非常重視企業實施走出去的策略,同時跟走出去策略相關的有一個名詞,就是中國制造。我們知道在討論中國制造過程當中,我們國家的企業面臨著很多的競爭,這種競爭主要是來自于印度。
我們知道印度的制造業和IT行業的發展都非常快,印度的要素稟賦都跟中國非常的相似,都是屬于勞力密集型國家。那么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和印度在國際貿易方面,競爭和合作的情況到底是怎么樣子的?請盧教授講講您的看法。
盧鋒:中國跟印度的比較,自從2003年以后就成為了一個很熱點的問題。其實中國的研究人員也從不同的角度關注、比較印度的情況。那么我想講幾點觀察:第一個中國和印度都是大國,都曾經經歷過一個計劃經濟的時期,盡管它政治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它信奉、民族體制都不一樣,我們過去是信奉馬克思主義,但是對經濟控制問題層面上,或者是進口替代戰略層面上,我們跟印度二戰以后的二三十年,都曾經經歷過高度管制的情況。
那么后來他新的企業都經歷過類似的,但是表現形式不一樣的改革開放的形式。印度在上世紀80年代想從開放的角度、自由化的角度尋求一種新的體制的一種選擇,特別是到上世紀90年代,我個人的觀察是跟在軟件、服務外包方面找到了自信,可能有一個顯著的關系,那么推動了印度體制轉型的一個快速的變化。
而這個變化另外一個因素,我覺得跟中國多少也有關系,因為印度作為一個大國,跟中國一直是互相在那里較著勁,開始中國改革,他不看好中國改革,但是慢慢他看到中國改革的成績,所以也是他內部戰略選擇的問題。
所以多種原因,使得印度通過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改革開放的道路,造就了現在印度相當不錯的局面,比如說經濟達到7%,甚至達到9%這樣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每年的3%。
但是印度跟中國來看,有明顯性的特征性的差異,我們講的比較多的,就是中國似乎在制造業方面率先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剛才講世界工廠的概念,那么這個是一個大概念,那么要看貿易結構什么的,這個是不斷的變化的。但是由于我們發展的路徑,有可能由于我們周邊環境的影響,由于我們承接了東亞工業制造鏈的轉移,所以我們在工業化方面有一些上乘的表現。那么印度在軟件外包,然后到BPO這樣的行業有了快速的發展,這個對印度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它類似的意義,就像我們經濟開發區對中國改革進程開放一樣,為什么?
這里有一個心態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說用相對封閉的環境發展?是因為我們自己能不能在開放的環境下,能不能往下走、能不能跟發達國家競爭,這個信心不足。
這個信心不足在二戰以前都是有道理,我們就認為工業部門,你要發展就要工業化,但是工業搞不過發達國家,首先得要把門關起來,做大以后,你才可以跟它競爭。但是沒有想到門關起來以后,你老出不去,這個后來是逼出來的,實際上就是文化大革命,人民是進口替代戰略的失敗,使得我們不得不改變策略。
為什么亞洲四小變化的比較快呢?是因為它比較小,太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限制,就是進口替代一眼看到頭,這個是走不通的。新加坡要發展民族航空業,那就別搞,飛機上到天,還沒飛一圈就要下來了。那么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找到了一個思路,就是建造開發區。印度通過服務外包找到了一條捷徑,他也找到了發展的機會,這個跟我們加工貿易的原理是一樣的,就是我先做最低端的,然后我進去以后再慢慢的往上走。所以你看印度在服務外包方面、在服務業方面有了一個方面。
但是相對的來講,在制造業、基礎設施方面非常的薄弱,所以結構的變化跟中國正好形成一個對比,所以相對而言,我們制造業發展比較好,現在有共識的看法,我們服務業盡管成就很大,但是相對的滯后。我之前去過印度,給他20美元,出租車可以跟你一天,非常的便宜,他的基礎設施、制造業,絕對不可以說他可以搞服務業,不搞制造業,我們也不能說我們搞制造業、不搞服務業。其實對于印度來說,是各個部門都要發展的,這個對他就是極大的挑戰,印度有他很好的優勢,但是也有重要的局限。
其實印度開放的比較晚,但是他在制高點的行業,他放開管制的力度我認為比中國還要大。比如說在銀行業、比如說航空業、移動通訊業,他競爭的程度、他對民營企業開放的程度比中國要強的多。我要印度去非常驚訝,他有好幾個民營航空公司,而且比我們東航的服務還要好。他手機移動通訊有好幾家民營企業。還有印度在計劃經濟時期,跟中國不一樣。他對資本家沒有斬盡殺絕,好歹保留了一部分少量的企業家,這個也非常的重要。比如說踏踏,我做服務外包專門訪問過踏踏,曾經一個企業占到印度GDP的5%,但是在尼赫魯階段,她專門欽定踏踏給他做這個服務。所以踏踏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般認為,像這樣的企業過了很多年以后就死掉了,但是踏踏是一個反例,到他們那里的時候,他不要問他經營什么,你要問他不經營什么。他有鋼鐵、手機通訊等等什么的他都在做。所以盡管他們開放時間比較短,但是他出現了一批國際上具有相當競爭力的民營企業。所以這個都是值得中國去借鑒的,但是我相信中印合作的機會都是相當重要的。
中國的制造業快速的增長,不斷的更新,但是總有一段時候以后,慢慢的過剩的產能,需要向國外擴展,我覺得如果印度正常發展的話,一定會跟中國在制造業的發展上有很多的機會,就像現在印度有一些很好的服務業,已經到中國來拓展,跟中國的服務業合作。所以未來在政府的合作、企業的合作、個人的合作,我覺得都是很有意思的,值得持續觀察的問題。
我四五年前去智利,然后我們去商場買運動鞋,一看也是中國產的。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找不到可口可樂的地方,但是你可以找到中國制造的地方。這個是好事情,回顧過去30年,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不滿足與此,我們有非常大的挑戰,就是說我們在全球的分工格局里面,我們處在低端,我們大量的出口,我們從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我們想讓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我們的目標是變成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怎么辦?我們需要提升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在全球的價值鏈上我們需要去做高端的東西,但是中國這么大的國家,東亞四個經濟體,他做加工貿易,勞動力非常少。可是中國13億人口,我們強調出口產品升級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我們還需要解決如此多人的就業,到今天中國幼一個估計,大概在涉外經濟部門工作的是1.3億人,也就是說我們總人口的1/10,是在直接的享受參與國際分工帶來的就業機會。
那我們的開放里面,我們不能夠忽視基本的國情,因為中國就是勞動力非常豐富,但是其他的資源都短缺的國家。水資源不到世界的40%,石油資源是世界的1/15,那么這樣的國度要想實現現代化,靠什么?靠的就是把我們最豐富的勞動力賣出去,換回我們短缺的資源,這就是中國堅定不移的實現對外開放的一個基本邏輯所在。但是我們怎么能夠做的更好,這確實是我們現在面臨未來,在這個歷史新的起點上去考慮,那么在全球中的地位,一方面繼續把我們的勞動賣出去,我們還可能會有相當多的年份里面,我們還要繼續搞加工貿易,我們未來還會搞服務的外包,我們要把我們的勞動賣出去,但是我們還希望在全球價值鏈中分享創新的超額利潤,我們希望有中國的品牌帶來相對壟斷的超額利潤,我們還想做金融、證券、高端的專業服務,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恰恰價廉物美反映的是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們也希望中國以后一方面繼續價廉物美。還有一部分產品是中國價高物美,賣的很貴,但是你必須要買它的。就像我們今天買摩根士丹利的投資銀行服務,它確實很貴,貴的離譜,但是你必須要買,所以我們也希望在高端價值領域里面有中國企業的影子,所以這個要在開放領域里面做巨大的調整。
那么在質量問題方面,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說他沒有質量問題。確實我們跟發達國家是有差距的,但是我們在現有的水平下,我們也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間,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應該繼續努力的方向,可是要看到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西方媒體爆炒的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這些東西這個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說中國的產品質量,比如說玩具的問題,以前就沒有問題嗎?有問題。食品安全以前也有問題,西方國家照樣也有問題,但是為什么恰恰在這個點上,所有的媒體都開始不斷的報中國的負面新聞,這個有一個基本的背景,剛才已經討論過了,就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經貿領域的磨擦、矛盾越來越多。西方國家迫使中國開放越來越多的領域,那么他們沒有達到目的,所以他們通過這種手段進一步施加壓力。比如說某一個國家或者是中國的產品因為質量問題,在歐洲市場、美國市場被曝光的時候,大家也可以看到,西方國家對華出口的產品照樣也存在著大量的問題,這個問題以前沒有嗎?也有。只不過媒體沒有報,所以我們不能夠說,看到媒體炒的東西,好像說今天我們的質量問題突然變得嚴峻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是我們的質量不斷的改善,而且是在快速的改善。但是我想是說,既然是有問題,只要有問題,不管是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就要盡200%的力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