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李浩:中國在發生靜悄悄的消費革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14:16 新浪財經
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07(第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于2007年12月8—9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主題:繁榮時期的領導力。新浪財經獨家網絡支持。以下為專訪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董事經理李浩。 主持人:在場您有沒有比較感覺觸動的事情? 李浩:我感覺有點跑題,我覺得談本土消費要談我們現在做的東西,然后談未來5-10年做什么東西,我覺得這是應該比較關注的題目,而現在我覺得太注重PK的效應了,一開始跑題跑成了中國品牌和外國品牌的對決。 我贊成馬云的看法,其實我們應該撇開民族企業的情緒,不管你是怎樣的企業,你的基本功都需要做,要了解消費者有什么需求。而你的競爭者有可能是國內企業也可能是國外企業,先行一步就可能取得優勢,我覺得這個道理是相通的。 當然我后來也講到,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我能夠理解中外對比,今天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消費者的崇洋媚外,但我們不這樣看,我覺得中國的消費者非常聰明、非常理性,畢竟有5000年的歷史,我覺得不能低估消費者的智慧。 今天我在會上也講過,其實我們內部也做過一個調查,這個調查主要是回答跨國公司更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和我今天聽到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的出發點一樣,中、外只是應對的兩個角度看,外國看國內企業不成功是因為有民族企業的情緒,但我覺得把這歸于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是一樣的。 主持人:本土新消費時代的這個關鍵詞,就是說資本看好這些消費公司的崛起,像很多做消費品的上市以后引起了很大的浪潮,您怎么看待這個? 李浩:您的意思是現在的資本的熱潮? 主持人:對,熱的背后是什么? 李浩:資本能夠進來本身是一個客觀證明。大家的看法很重要,我不否認資本有炒作、泡沫在內,今天很遺憾的是,大家在本土消費市場的了解方面不多,而這方面我非常愿意跟關心的人交流一下。從我們的角度覺得有幾個趨勢不可忽視。 第一,大家都講中國的發展,好像有種說法,這種發展可能更加偏重投資拉動,只長骨頭不長肉,但經過我們深入的洞察,其實中國已經正在靜悄悄發生著消費的革命,這個革命有幾個角度。 一個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在日益壯大,比如說看2015年,大概是7、8年以后,你會發現中國的所謂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像啞鈴一樣的形狀,這就意味著有中產階級在崛起。印度是金字塔,而俄羅斯是倒三角。這個事情就引發了現在的中產階級有強烈的消費欲望,這預示著下一階段的消費肯定會往上升,這個比例是比較驚人的,我們做了一個調查,中國消費層次的比例,我們不去看北京、上海咱們看得到的地方,而是去濟南、郴州這些地方,你會發現當地的消費者都有強烈的消費升級欲望,而這種升級欲望是幾乎對每一種品類都有強烈的欲望,跟美國、歐洲相比非常明顯。 這意味著怎樣抓住這個消費升級的波浪,能夠通過品牌介紹提升我們的產品,也是我們過去一味說中國常犯的錯誤,“哦,中國的消費者就是看價格”,但是現在我們要告訴你們“你們錯了,我們不僅看價格”。這對消費品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就是說應該開始建立品牌,不能一味的強調自己的價格低或者打價格戰,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第二,我們也看到新媒體,或者說新數字時代其實已經來臨,我用的是“已經”,不是“將要”。我們越看這件事情我們越有信心,說中國的數字時代已經來臨,我可以舉幾個數字。基本上在三類以上的城市,一類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廣州,二類就是沿海的省會城市,還有一批三類企業,有40%的人認同因特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北京也找到一個河南的大學生,我們在濟南拜訪當地的中學老師,我們發現他們確實離不開因特網,而且我們觀察了他們一天,因為他說他離不開因特網,那我們要了解他們怎么去用因特網。我們了解到這些人很少看電視或者報紙,但對消費來說,他決定買什么品牌,他對這個品牌的印象完全來自于網上,像QQ或者百度這些網上的信息,這是最最決定他消費行為的東西。另外你會發現他獲取這些資源的網都是中國本土的網,這些本土的網都是各司其職,比如QQ有QQ的功用、百度有百度的功用,形成了一個數字化的系統,但這些年輕的消費者是很少接觸Google或者雅虎的。 對這些人來說,我是否了解這幫人的行為,他們非常數字化、網絡化的行為對我傳統營銷和銷售渠道的方式到底有多大影響?我傳統的方式是不是對有效的把我的品牌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樹立起來了?我們大答案是,至少有這個趨勢。 主持人:有一個詞叫“中國式尋寶”,在這樣一個新的消費時代,跟前面的時代都不太一樣,在中國,比如價格,或者其它方面上很難克服的問題是什么? 李浩:應該講讓中國企業深入了解消費者的話,應該講比外國企業更容易、更貼近,因為我也跟中國的一些消費品企業接觸過,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就是說很多中國企業比較忽視深入、系統的傾聽消費者的聲音,我們管它叫消費者洞察。 舉幾個例子,最重要的應該是市場研究,但是你去看市場研究占到這個公司收入的比例,你去看保潔、聯合利華,然后再比較中國的企業,你會發現差距很大很大。大概保潔公司每年有10-12%的資金都投入到了市場研究到這里,但很多中國的企業能到3%就不錯了。 主持人:中國企業在傳統指標上可能不如這些國外大企業,但是中國企業有自己獨特的打法,您認為在將來會不會被認可? 李浩:當然中國企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對這個市場消費者的了解有先天的優勢,另外因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是逐步建設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確實培養出了一批敢說、敢干、能夠吃苦耐勞創業型而且具有個人魅力的領袖,現在中國企業的成功其實說白了最大的資源就是這個老板或者說這個創業者,但是我們看到了太多的企業一旦明星的光彩因為什么失去了,這個企業就迅速的掉下去了,如果看中國過去10年、20年的發展,這個發展速度太快了,我不會真的認為任何一種完美的企業制度能夠比中國過去所應用的方式做的更好。如果意識到這種成功,企業家要走向成功的方向、波浪可能已經改變了。 我認為中國企業最大的優勢一個是對文化、市場天然的親切感;第二個就是創業者精神,非常的明顯,具有敢打硬仗、敢吃苦這樣的一批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