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巍林鐵鋼做客新浪聊2007年中國十大并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8:29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12月3日17點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王巍、《中國金融》雜志社社長林鐵鋼做客新浪聊天室,就2007年中國十大并購的一些熱門話題展開討論。 各位新浪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親愛的新浪網友大家好,歡迎您做客新浪網的直播聊天室。 2007年底,這個時候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每年的回顧和總結。2007年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并購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并購的總額可能會超過1500億美元,而國家也在今年通過了《反壟斷法》,對并購行為進行了規范,還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并購事件更是把這種并購的熱浪推向了頂峰。今天進行的聊天就跟并購有關,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做客新浪的兩位嘉賓。坐在我右手邊的第一位是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王巍會長。 《中國金融》雜志社社長林鐵鋼(左)與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王。ㄓ遥ㄐ吕素斀洈z) 王巍:大家好。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王。ㄐ吕素斀洈z) 主持人:王會長您好。坐在右手邊的第二位是《中國金融》雜志社社長林鐵鋼社長,林社長您好。 林鐵鋼:您好,各位網友好。 《中國金融》雜志社社長林鐵鋼(新浪財經攝) 主持人:我們知道從今年11月份開始正在進行2007年中國十大并購評選活動,這背后其實是這兩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持續火爆作為支撐的。如今并購也從少數專業人士的一個話題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很多普通老百姓討論的話題。并購其實是一個很專業的概念。王會長,您能不能先從宏觀的角度給大家介紹一下目前中國并購的格局是什么? 王巍:我很榮幸第三次來到新浪討論并購,這種網絡新形式,也使并購似乎是很高深的資本運作技術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讓千千萬萬大眾了解并購,這也是一個網絡的力量。 并購嚴格意義上說在中國已經很多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是在少數人的圈子里做。7、8年前主要是集中在政府這個圈子里,那個時候的并購更多是一種國有資產的重組,嚴格說過去叫關停并轉,這也是一種并購,更多是一種非市場化的行為。最近7、8年來,特別是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并購開始走向民間、走向企業界,這時候更多的企業行為會發生,人們根據自己的戰略,根據自己的技術、人才,又把自己做大,這樣一種強烈的沖動,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大家都采取了更多的金融手段,能夠融資、能夠去收購其它企業,把自己壯大起來。這就是今天之所以并購走向市場化最根本的一個基礎。 目前簡單說中國的并購格局是三大塊:一大塊是國有企業為主導的并購,這是目前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力量,特別是以國資委代表的一百多家大中型國家企業,還有各地的國有企業。它50年來為中國經濟做出重大的貢獻,沒有它們,中國經濟不可能走到今天,今天它也逐漸走向市場化,尋求用市場的方式重組自己,這是最主要的,60%的大頭都在這一塊。 再就是民營企業,最近30年來從無到有出來一大批中小企業,他們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不斷地用并購的方式來做大自己,在很多產業、很多區域通過聯合發展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企業集團,這是第二個板塊。這個板塊非;钴S,但是由于它們的規模和程度還不夠大不夠高,中國的金融政策對他們支持還不夠,它們現在還是第二梯隊,大約占到20%、30%的力量。 再有一塊我大體上判斷應該占10%的力量是外資企業,就是全球企業進入中國20年,除了早期投資之外現在更多轉向收購,不再重新建。當年什么都沒有,在中國只能重新建,F在在中國什么都有了,就是買。我個人判斷,差不多60%的量是國有企業,20%到30%是民營企業,10%是外資企業。是這么一個格局。 主持人:未來是一個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呢?各占什么比例? 王巍:這幾個板塊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出現的。未來幾年將不會再有這種形式分類,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是企業,不應該強調所有制的差別。應該是大型企業、超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這才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我這樣一種分類的方式,僅僅是因為大家接受這種語言、這種思維方式,我這樣說大家感覺比較清晰一些。但是我覺得未來很難這樣來分,我更希望國有、民營、外資能夠從整體上互相融合,共同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所有在中國注冊生長并壯大的企業都叫中國企業,不存在民族企業和外國企業,這才是未來應有的發展趨勢。 主持人:而且我想以后在一個企業當中就會有國有資產、民營資產跟外資,很多股份混合在一塊兒。 王巍:現在也有,只不過人們的思維當中,國有企業占大頭認為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占大頭認為是民營企業,實際上現在融合已經非常多了,這是一個現狀,但是未來可以明確一點,并購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人會關心并購。 主持人:這次中國十大并購的評選活動主辦方是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和中國金融雜志社,林社長,請問您《中國金融》作為一個非常主流的雜志,今年聯合主辦十大并購評選,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林鐵鋼:《中國金融》雜志是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一本雜志,在金融界里應該說無論是發行量還是影響力都是名列前茅的,這本雜志是1950年就開始辦,從中國人民銀行由石家莊進北京就開始辦。剛開始是屬于金融學會下面的一本雜志,后來是中國人民銀行主辦,現在是人民銀行主管,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辦。這本雜志幾十年以來一直是以研究金融政策和實際金融工作為主,不是純理論的雜志,也不是理財的雜志。在金融系統,它屬于政策宣傳和探討的主渠道。 王巍:是具有影響力的雜志。 林鐵鋼:《中國金融》現在月發行量20萬冊,在財經類雜志里發行量是名列前矛的。我們從去年開始關注并購問題,這主要是金融實踐中出現了并購問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時候,有很多爭論,國外已經開始通過并購的手段進入我國金融系統,特別是國有銀行。今年國有銀行比如工行、國家開發銀行,包括股份制銀行如民生銀又發生了對外并購的行為。所以,并購融資對社會來講,對金融部門來講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方式和渠道。 工商聯并購公會進行了幾年并購評選活動,我們覺得非常有意義,特別是今年評選里提出的30個并購事件,30個并購人物,很多事件都和金融有關,很多人物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金融人物。所以,《中國金融》要關注并購,因為它成為我國融資新的方式,也是金融融資新的方式。通過并購這種方式達到金融邁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是一種新的理念、新的政策,其中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所以,作為金融行業的一本政治性政策性刊物,應該關注這個問題。今年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邀請我們一塊兒搞這個活動,我們感覺非常榮幸。 王巍:謝謝。 主持人:王會長,跟您開一個玩笑,林社長說他是從去年開始關注并購問題,再往上推五年,可能未必關注并購事件。 王巍:是。 主持人:我們知道其實中國十大并購評選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七年了,其實在以前資本市場漫漫熊市,不是特別火的時候,關注并購是不是比較寂寞? 王巍:當然。 主持人:為什么會連續做七年? 王巍: 這也是一種信念。中國企業最重要的是走向市場化、走向全球化。我們今天發生的東西,可能在西方很多國家已經發生了幾十年了。中國企業在不可避免走向市場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很多其它國家所經歷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比較早的看到這個市場之后,發現大部分人,由于忙于一些迫切的現實需求,可能還不一定有精力關注未來。當時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評選十大并購人物和十大并購事件的方式,引起社會的關注。所以,我們在7年前開始第一次評選。當時大家都覺得這是一種別出心裁或者是標新立異,不認為是社會主流,當時圈子也很小,而且我們前兩屆評出的人物,這些人也不當回事,并不是很關注。但在評選的第三年、第四年就完全不一樣了。到現在,整個社會已經意識到這些并購人物和并購事件在標志著中國發展的一個歷程,已經成為一個里程碑了。事實上每年到這個時期,很多企業和人物都主動希望把他們自己的并購業績展現給我們,獲得我們的關注。而且很多中國重要的企業界領袖是通過獲選“并購人物”而被介紹到社會上,被社會所認可的,每年都會有幾個這樣的人物產生。 當然,并購在整體經濟活動中還是一個小圈子,但是中國的經濟崛起就是由幾十個像并購這樣的小圈子共同建立的一個大平臺。我們希望通過十大人物和十大事件的評選,把這種中國經濟變化最重要的一個側面——并購,展現給中國的業界,同時展現給全球,這也是我們一個長期的經驗。每個行業都有很困難的時候,現在,依靠大家對整個并購環境改善所做的不斷地努力,特別是包括林社長,以及像新浪網一樣的其它廣大媒體的支持,使得小圈子的活動變成了社會的公共事件,這也是我們感到很欣慰的事。 主持人:其實還是經濟的發展暗合了當時的遠見。 王巍:對。 林鐵鋼:原來并購實際上是解決困難,但是現在的并購已經和國際融資的新潮流、新的概念聯系在一起,是整合資源,實現各個企業不同的戰略規劃的一個很有效的手段。 王巍:關停并轉過去是壞事情,現在是好事情了。 林鐵鋼:并購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實我們50年代也在搞這些東西,那時搞公私合營也是一種并購。 王巍:還有條條轉塊塊,塊塊轉條條。 林鐵鋼:并購其實與資本聯系比較緊密。原來我們對資本認識不夠,現在大家認識越來越強。你通過資本的運作來發展你自己的事業,從金融融資的概念來講,比原來簡單的銀行融資有了很大的擴展,銀行融資更多是關心流動性資產,還包括中長期投資的固定資產,但對資本的融資關注非常少,通過并購,中國的企業界對資本的認識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是實際操作起來了,非常有意義。 主持人:兩位討論得很火熱,這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網友問題。 網友(上海):你們講的挺熱鬧,但是并購跟我們老百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 王巍: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并購,體驗是一樣的。我經常談并購跟談戀愛、結婚一樣,兩個不同人的生活最后組合在一塊兒變成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生活很可能比兩個人單獨生活更好,當然也可能更差。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結合和分離的經驗。企業界也是一樣,很多企業發展的時候一定要靠著不同的企業,各有長處合到一塊兒才能形成更強的結合體,這就是企業并購。所以,當你談到企業并購的時候,看著很難,其實和日常生活是一樣的。 對于一個人來說,大概除了生老病死,感情最激烈就是結婚和離婚,這也是人生的一個亮點、精彩點。對于企業除了生和死之外,企業的兼并、收購、分拆也是它的亮點。在整個經濟活動當中,只有生死而沒有任何分拆并購的時候,就是缺乏激情的一個狀態。所以,資本市場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崛起到今天,中國經濟的激情開始迸發了。一大批好戲就開始上演,充滿著戲劇性,而且要調動金融圈里或者是企業圈里各種各樣的人才,展現他的個人魅力,展現他的風格。通過“十大并購評選”,我們為大家提供了這方面很好的素材。 林鐵鋼:現在來說并購確實與老百姓直接聯系還是有點遠。但實際上融資結構會發生變化,以美國為例,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儲蓄率很低,美國人到銀行存款的很少,但美國人的錢都到哪兒去了呢?實際上美國存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基金,有公募的,有私募的,老百姓的錢大部分都在基金里,私人的錢集中在基金手里,基金搞各種投資,其中就包括并購。中國今后也會這樣,老百姓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基金,以后中國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基金,非常成熟壯大的基金,可以把老百姓的錢集中起來進行投資,改變我們現在的融資模式,老百姓的錢存銀行,由銀行去貸款。網友問并購和老百姓有什么關系,現在看稍微遠一點,但我們國家的發展變化非?,估計5年、10年以后可能就會形成一個很強大的基金市場,并購就與老百姓直接聯系在一起了。 王巍:按照林社長的思路,中國幾千萬股民,其實每個股票都是投資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業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并購。你投資上市公司,作為股民,這個上市公司每天干什么,靠什么發展?你要關心這些信息,實際上這些并購都和老百姓相關,只是沒有意識到。 主持人:現在老百姓非常關心,從哪兒聽到一個小道消息,哪個上市公司注資、重組,其實都是和他們息息相關的。 林社長,我們往前推兩年,兩年前有多少老百姓知道基金是什么東西?我們再往后看兩年,現在大家投資的是證券類的基金,以后會有讓老百姓投資股權的基金出現。 林鐵鋼:證券基金大家已經熟悉了,但是證券市場是虛擬的,股票價格一下子上去,一下子下去,但是真正搞并購還是實業投資的可能性大,而且是資本投資,國外做得比較好的是實業基金,比如國外投資者對我國國有銀行股權投資的例子,投資我們建行、工行、交通銀行,有很好的回報,而且是長期的,回報率非常高。 網友:我是一個小型企業的業主,我聽朋友告訴我一句話,辛辛苦苦30年,一旦公司做大了之后可能就會面臨著被并購或者是被外資買掉的情況。當前小企業是不是面臨著一個資本并購的危機呢? 王巍: 這是需要多種角度來看,你做企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做企業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價值、創造財富,那么在發展的過程中你需要很多外力來幫助你走得更快、走得更遠。這個時候并購就起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作用,跟你強強聯合,或者是跟業界的領袖聯合,使你發展非?。這時也許你失去了對企業自己的控制地位,但是你獲得的股權價值遠遠超過你自己孤立地慢慢自力更生發展的價值,這時這個并購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并購,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感覺失去控制權,會是一種失落。因為我們做企業的目的不是長期去開一個香火店,幾百年傳下去,重要的是給社會創造財富,給你創造價值,只要創造財富、價值,就應該允許企業在參與過程中并購。同時通過并購你發展壯大,也不一定你被別人并購,你辛辛苦苦做幾十年,可以收購別的企業,有很多別的企業同樣處于你的狀態,他不知道怎么做,你會做,就可以跟它一起發展。 主持人:我想跟你討論一個有趣的現象,企業家的心態分三種,一種是把公司當商品。一種是把公司當老婆,一種是把公司當兒子。當兒子那種可能是死都不能賣,當老婆那種可能條件如果再好就動心了,說不定也可以賣。當商品那種,很多人創業,做一個公司就賣掉,心態是不一樣的。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這種企業家的心態同并購之間的關系? 王巍: 市場發展到今天,社會進步到今天,社會上有多種企業,有多元化的企業。每個企業家的心態可以有多種選擇,不僅是3種,8種都沒有問題。因為每做一個決定,對他自己是利益最大化,別人是無法做這個決定的。因此,企業家有多種心態對企業是一件好事情。否則大家永遠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永遠不會有新人、新產品出來。 我個人感覺,這在投資銀行圈里是一個好現象,大家都有不同的選擇,我們尊重企業家的選擇。 主持人:林社長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林鐵鋼:每個行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種新興行業起來的時候,必然有很多新的公司,一旦行業走向成熟,必然要發生合并和兼并的問題,不可能你也能做大,我也能做大,畢竟這個市場是有限的。這個時候企業家要自己判斷在這個行業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如果自己覺得你的能力可以控制得好,你可以發展,可以并購別人。如果你自己在這個行業已經比較吃力了,可以把股權賣給別人,正如王會長也講的,你還有股權,你的事業還在發展,這個行業還在發展,并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控制就是發展,不是這個問題,如果是這樣就不是企業家。你如果真正轉讓股權,還可以干其它的。每個行業都有發展規律,剛開始新起有500個企業,這500個企業家都往上發展是不可能的。大家看我國的行業發展情況,包括彩電行業、家電行業發展,都是很清楚的。在行業發展的時候,起步階段是一個情況,成熟階段又是一個情況,到最后可能會形成少數的壟斷企業,在行業里面你又大又強才能存在。 王巍:我補充一點,大家長期對中國計劃經濟的管理形成一種思維習慣,覺得并購是一種負面的力量,雖然表面上看并購會發展成長,但是內心會排斥,因為并購會改變大家習慣的現實。 林鐵鋼:原來我做主,現在你做主了(笑)。 王巍: 這時大家往往把并購妖魔化,特別是有些中國人就感覺做企業有使命感,希望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這個問題就出來了,把每一個企業都做成百年老店,你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做企業的目的是給社會提高價值,給人民增加福利,而不是讓企業生存一百年、一千年。我們注意到很多企業,早已經過了它最旺盛的生長期了,這個時候繼續生長下去就變成一種負擔了,而且不斷吞食著社會寶貴的資源:金融資源、政策資源,甚至有些企業完全靠著壟斷特權來生存,根本不產生利潤了。但是我們這個國家目前還不能讓它死掉。這些企業永遠不出局,新的企業上不上來。作為并購來說,特別希望創造一個良好的并購環境,企業應當以價值,以對社會提供福利為核心的生存價值,而不是百年老店、千年老店。 主持人:思路要轉變。 王巍:像當年毛澤東說的,叫做“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應該一批企業光榮地死下去,你光榮地死了以后,讓別的企業能夠有新的生存機會,否則大家永遠都不死,都要做百年老店,那中國還有發展嗎?不是說企業被并購了就是失敗者,它無非是轉移了一種價值存在方式而已。 主持人:您剛剛說的不要妖魔化并購。 王巍:對。 主持人:其實在2005年上榜中國十大并購事件的比如凱雷收購徐工的事情,當時在社會上出現了沸沸揚揚經濟討論的大潮,把凱雷被稱為門口野蠻人的私募基金,不把它妖魔化的看法是什么?比如國外的并購力量進來以后,對國內的產業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王巍: 這個問題特別大,因為談到一個企業在并購中到底有哪些商業價值的變換,對這個行業有什么改變,更多是由業界來討論。比如凱雷收購徐工,應該是小圈子討論的。但是為什么被妖魔化呢?就是認為這是民族的企業。其實凱雷收購徐工不是很大的事情,比它大、比它更復雜的多的是。我們當年也是拿這個事談國家經濟安全,這是一個方面,在操作中產生一些問題導致變成大事件了。第二方面,也確實由于我們剛剛接觸全球資本,對它不了解。 主持人:有種恐懼。 王巍:有恐懼、不安,但同樣全球資本到中國來,也不了解中國的規則,以為用錢可以買一切,雙方都有自己的問題。當時我們對這個事情進行報道,讓大家投票,就像一個醫生做手術,說這個刀該不該下,全國投票,完全驢唇不對馬嘴,但是引起了全國人民對這件事情的關注,這是好事情。如果沒有對凱雷收購,第一不知道什么叫國家經濟安全。第二不知道外資對中國企業收購還有這么多風險,外資也不知道在中國收購企業會遇到這么多情緒。而這些通過這幾年的工作以后,政府也出臺了很多監管條例,也使得市場更加規范化了。這個事件是非常好的,但是它本身并不是并購事件,變成社會公共事件了。 主持人:看待這一類事件不應該是帶情緒,應該理性看待。 王巍: 當然,所有人都希望不帶情緒,每個人帶情緒時都說我是理性的。這是很難避免的。什么叫理性?不是政府規定叫理性,也不是某某專家叫理性。所謂存在的理性是幾十種、上百種觀點都能合理表達出來,然后形成博弈,最后形成一個妥協的結果,那叫理性。凱雷、徐工,包括去年娃哈哈、達能這些事件出現以后,都是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這是好事。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每個方面的當事人表達的情緒也都正常,因為是利益所在。但是我注意到很多傳媒,更愿意火上澆油,把這個事情弄得非常細化,很好玩,我們也感到很愉快,但是最終結果不要用這些輿論來主導事件本身的正常進行,中國已經是一個法律社會,已經是法制國家,中國有很多規則,商務部、證監會規則都出來了。雖然這個規則可能不夠完善,但是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完善規則,需要政府和民間一起來通過一個一個事件逐漸摸索出一個所謂的理性渠道,這是需要時間的。 主持人:林社長,剛才王會長也說了其實中國的傳媒界某些時候是喜歡做一些火上澆油的事情。《中國金融》作為一個嚴肅的主流雜志,你們在報道這個并購事件的時候是采取一種什么樣的立場? 林鐵鋼:現在對并購問題,輿論已經比較正常了,不像前幾年凱雷投資徐工的時候,現在不光是決策者、參與者,或者是新聞媒體都比較理性化了。目前輿論氛圍是比較正常的。 主持人:其實不管凱雷、徐工也好,娃哈哈、達能也好,其實這些事情都有一個共同正面的作用,就是推動了中國在這方面法制的完善。 王巍:對。 主持人:我們知道2007年8月30號,我國通過了《反壟斷法》,也被稱為經濟領域的“憲法”,王會長怎么看待《反壟斷法》的出臺? 王巍: 反壟斷法》的出臺在中國已經醞釀十幾年了,嚴格說我自己也參加了很多稿的討論。這個法律本身確實在業界看來有很多很多缺陷,不健全,沒有法律是健全的,包括美國所謂的成熟法律也不斷在修改。對于法律在去年出臺是值得高度評價的,畢竟我們有了一個參照系,我們有一個框架,大家可以不是靠政府的某些官員拍板定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是靠一個法律框架。可能這個法律框架看起來不鞏固、不完美,那所有的業界人士、政府一起來學習,一起使法律變得完美。所以,我高度評價中國出臺的《反壟斷法》。同時我們承認有些毛病,但是這些毛病我們一點點地完善它。有了這部法律,就像全世界一樣,反壟斷法是一個全世界最重要的企業憲法,會推動中國的企業界、經濟界和整個資本市場按照一個非常透明的、有程序的一個方式推進,而不是靠政策變化來影響,意義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們剛才討論了很多國外的基金進入中國并購的影響,其實在中國的本土,比如說上個月《財經雜志》有一篇文章叫:中國PE又一波。介紹了中國本土PE力量的崛起,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王巍:我先說一點,PE在中國一般翻譯的方法很多,經常造成誤解,什么私募股權、私人股權,其實它就是股權投資基金。所以,我們一般不用“私募”,就是叫股權投資基金。就像林社長剛才談到的,股權投資基金比二級市場的投資更為直接,更能把握,實際上更為投資者所接受,也是世界比較主流的力量。這支力量,過去在中國沒有進來,也像林社長說的,包括《中國金融》干了50年,前40年或者是48年都是銀行的媒體,因為銀行占整個渠道的80%以上,這兩年由于全流通之后,出現了資本市場,專業詞匯叫托媒現象。媒體本來是銀行,是資本投資的渠道,原來的銀行,現在脫離主渠道跑到資本市場了,所以這個雜志越來越多往資本上做,并購是主要內容。 中國現在股權投資基金正在興起,過去有很多產業基金,但是這些產業基金更多是從政府角度居高臨下自上而下定下來了,效果是非常成功的,沒有這么多投資基金,中國重大產業形成也是非常困難的,F在是市場經濟,下而上的基金正在形成,現在剛剛開始。我沒有看到報道,但是我相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3個月前在天津,中國注冊了一個新的協會,是所謂的投資股權基金協會,在天津成立,30多個中國的PE基金都在天津設立,還在擴大。我們相信這樣一種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主持人:林社長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林鐵鋼:我剛才已經談過這個觀點了,(PE)股權投資基金今后和老百姓、企業的關系都是非常密切的一個新的融資方式,管理部門也好,傳媒界也好,對放松管制要有新的理解。過去對非法集資很敏感,實際上融資活動是比較復雜。國外對PE沒有什么主管的問題,投資者風險自擔,你委托基金幫你股權投資,你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中國現在就要培養有承擔風險能力的人來進入這個行業。你的盈利高,賺的錢那是你自己的;虧了,也自認。不要動不動就和非法集資聯系在一起,社會輿論和監管部門都應開明一些,看看有沒有風險承擔能力,愿不愿意承擔風險,很多投資都是個人行為、企業行為,不要什么事都和社會穩定弄在一塊兒。現在有的人在資本市場上賺了錢很高興,一虧了就說政府部門不對,管理部門不對,網上罵得很難聽。其實這種情況是不對的,你要有健康的心態,不能賺錢的時候不要政府管,虧本的時候要政府管,應該說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保持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經濟總量大了以后,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要改變方式,政府要干政府的事,法制、公平、公開,老百姓也要有良好的投資心態、投資理念,傳媒也要正當地對待這個問題。 上次5.30大跌,稅務總局調整印花稅就有那么大的作用?不是那個問題,不能把它歸結為調整印花稅上。短期有影響,長期不是那個問題。老百姓要正確看待目前我們的市場經濟,不是原來計劃經濟。不是什么人說個什么話就能把經濟的走勢改變了,短期可能有一點影響,但長期不是那么樣。 主持人:其實就是說政府把規則制定好,當好裁判。 林鐵鋼:應該是這樣,投資應該自己承擔風險,誰投資,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十幾年前人民銀行就這么講。當然原來可能行政干預多一些,現在市場經濟發展了,政府調控應該有新的思路,投資者也應有新的思路。現在整個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主持人:剛才討論并購,先從外資走進來的角度討論了,F在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目前更多是在銀行業,請林社長回答這個問題。現在中國的很多銀行都在走出去,但是就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其實在二戰以后的日本,那個時候日本的經濟曾經一度發展的非?,那個時候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銀行里,有很多家都是日本的,日本的銀行也大量走出去。但是后來日本滑入了一個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期。目前中國的企業、銀行業怎么借鑒日本的教訓?怎么把走出去這一步走得更好? 林鐵鋼:走出去是咱們制定的國策。從現實看,走出去整體上還比較弱,剛在探索。不光金融系統,聯想、海爾的對外投資當時,輿論比較多。今年工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民生銀行、國家開行剛開始試驗,應該說是一種新的方式。這個趨勢是很好的一種試驗,因為原來中國走出去就是一條思路,比如我們在美國設分行,美國長期不批,今年批了招行。原來是一個思路,就要自己干,F在思路變了,買美國的銀行公司,就可以實現,現在工商銀行成了南非標準銀行的第一大股東,不用費那么大勁,這是資本運作。當然,出去以后還要對當地情況的了解、文化的融合,還要看投資成功不成功,并購行不行,F在看到國外在中國投資成功,我們成不成功還得看。而且現在很小,剛開始,談不到什么大的趨勢,要摸索這種新的方式,特別是還要在成熟的市場去摸索,不光是新興市場,不光是非洲這些地方。 日本在日元升值以后,日本比較有錢,到美國買實業,到國外買房地產,也買金融資產。但投資應該是量力而行的,對企業規模也要客觀地分析,也不是越大越好,實際上我們也應該分析,也不光是日本的經驗,包括其它國家的經驗,像美國經驗、歐洲的經驗,都應該分析。你在世界上并購是要干什么,搞清楚目的,你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獲得什么樣的發展,今后有什么樣的困難得想清楚。所以,總結各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我們是非常有好處的。 王巍: 我同意林社長說的。我們中國對外的并購目前剛剛開始,嚴格來說還是嘗試性行為。我們更希望大家關注本土的并購,因為全球資本都在中國進行并購,不單單是他們之間跟中國企業競爭,主要是全球資本互相競爭,誰不能在中國立足,它在全球就是失敗的。因此,中國這個市場才是全球并購市場的主戰場。別我們整天心思都關注在外邊,最后自己后院都著火還不知道。我們要有危機感,應該更多關注本土并購,只有中國的事情做好了,全球就有我們的利潤,這是我的觀點。 主持人:目前國內最大的危機在哪里? 王巍:我們永遠有危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談危機。從并購的角度講,希望中國并購的規則和并購市場更加透明,更加讓企業家可預測。這樣大家才能做長期的安排。比如我們很多時候說中國企業家是急功近利,為什么企業家急功近利呢?因為它對政府的變化無法適應,為了保護自己生存,只能做短線安排,隨時出問題可以解套。這是一個政府跟企業家互相信任的問題。我相信中國并購市場如果發展得好,政府的責任就是建立一個規范、規則,增加透明度,這樣中國企業家一定會相應調整自己的戰略,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符合現在和諧社會的要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當然也可能是危機。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請問王會長,剛才我們討論這么多,我們再往后看,您如何預測中國未來并購領域的發展遠景、發展狀況? 王巍: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算命球。但是我想中國市場一定是全球的重要市場,因為中國已經成為這么大的國家,發展到今天。我們和全球一定會走到一起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順勢著昌,逆勢者亡。我們如何在加入全球化的過程中擁抱全球化,而不是阻礙全球化,不是通過建一些土圍子跟全球對抗,而是了解、觀察、學習規則,讓這些規則為我們所用,我們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就像30年前,誰也想不到中國的家電能夠變成全球主流。再給我們幾十年時間,中國人以謙虛的態度、積極學習的態度、進取的精神向前發展,中國企業是能夠發展起來的。有了中國的全球化,全球才會精彩。 主持人:謝謝王會長。各位網友,時間過得非?,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這場聊天就先進行到這兒了,我們再一次感謝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的王會長,還有《中國金融》雜志社社長林社長。謝謝兩位,再見。 王巍:也謝謝你。 林鐵鋼:謝謝。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