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茅于軾:能源供應安全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 16:14 新浪財經

  北京交通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產業安全論壇于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以“關注金融產業安全 共促經濟和諧發展”作為本屆論壇主題。以下為天則經濟研究所茅于軾做“能源供應安全之道”演講全文。

  我國石油進口數量越來越大,國家經濟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高.現在已經有超過總消費量40%的石油從進口得到.萬一石油進口中斷,對國民經濟的打擊后果不堪設想.舉國上下都對石油進口的安全性非常憂慮.怎樣能夠保證石油進口的安全,成為當前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石油的出口國會不會拿石油作武器,對我國要挾?美國,日本等石油進口國都需要石油,在資源日益短缺,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會不會發生爭奪石油的戰爭?這些生死存亡的大事是當代政治家,學者不得不關心的事情.

  自古以來爭奪資源往往是爆發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漢朝匈奴經常在糧食收獲的季節入侵中原.為的就是搶糧食,搶牲口.爭奪土地(也是一種資源)更是導致戰爭的原因.把人看做資源,則有奴隸戰爭.這種戰爭一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還很普遍.日本是一個資源窮國,它的發展迫切需要各種資源,煤,鐵,糧食等.這些資源它都很缺,因此發動了侵占東三省的戰爭,占領了東三省,那兒煤,鐵,糧食都非常豐富.但是這一情況在第二次

世界大戰以后慢慢地起了變化,這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源在全世界的市場上分配.需要資源的國家和企業可以到世界市場上購買,不需要打仗死人.日本依然是資源窮國,但是又是經濟強國它所要用的各種資源都可以在世界市場上買到.我們在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同樣需要大量資源,也是通過市場上的購買得到.有了全球性的市場,沒有誰會花戰爭的代價去獲取資源.由于經濟一體化,爭奪資源的戰爭一去不復返了.一切石油進口國,包括中國,都在市場上憑價格競爭得到資源.市場經濟的原則就是通過價格競爭分配資源.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最主要的好處正是避免了爭奪資源的戰爭,其次才是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避免了浪費.

  有人不同意我的這點看法.認為當今資源越來越缺,爭奪資源的矛盾最后會發展成為戰爭,并舉美國占領伊拉克為例.美國占領伊拉克是想把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據為己有,把伊拉克出口石油的收入變成美國財政部的國家收入.這種看法完全脫離實際.美伊之戰完全是意識形態之爭,美國討厭薩達姆這個獨裁者.布什總統曾經說過,要消滅世界上一切暴政.這才是美國和許多國家有潛在戰爭危險的真正原因.意識形態的戰爭已經完全取代了爭奪資源的戰爭.現在世界上正在進行的戰爭和可能發生的戰爭都屬于意識形態之戰,不是資源問題.

  的確,在資源的擁有上是有矛盾的.但是這種矛盾基本上可以通過市場規則解決.美國和日本,德國,一切石油進口國(也包括中國)都在爭奪石油資源的使用.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竟然會有戰爭的危險.誰出的價錢高就賣給誰.有了規則就不會有戰爭.有些資源還沒有進入市場,會不會因爭奪所有權而爆發戰爭.比如中國和日本爭奪東海油氣資源的沖突.我認為也不會.要說戰爭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它的背后是別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領土,主權,國家尊嚴等因素.如果說純粹為了資源,可以把問題交給雙方企業家去談判,必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道理很簡單.資源開發是有利可圖的事,凈利潤在雙方分配,是一個雙贏的事情.談不成雙方都受損,打仗就更是得不償失.企業家都很講實際,決不會把本來是雙贏的事搞成雙輸的結局.雙方讓點步,事情總能夠搞定.而領土,主權,國家尊嚴是無法讓步的.政治家吃的就是這口飯.老百姓也未見得會答應.這就是政治談判和商業談判的本質區別.許多事情本來并不涉及主權,尊嚴,但是政治家一進來,問題就復雜化,就可能談不成.比如海峽兩岸直飛問題,就是這樣.雙方的政治家都力申自己在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但是兩岸百姓最盼望的直飛就是談不攏.兩岸的政治家和老百姓做了一件全世界最愚蠢的事,直線不走走三角,而且如此二十多年糾正不過來.如果交給企業家去談,把”你代表誰,飛機外面涂什么標志”等問題放在一邊,恐怕早就談成了.

  市場有其天然的合理性。買賣雙方都對對方有需要,誰也離不開誰。這種關系是很牢固的。拿石油這種商品來說,石油進口國嗜油如命,一旦停止供應,過不了多久經濟馬上陷入混亂。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石油出口國,他們同樣離不開石油的出口。石油出口給他們的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美元,靠這美元來買糧食,買醫療設備,汽車和配件,甚至于給政府官員發工資。石油幾乎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倒不是他們想這么干,而是經濟規律使然。因為石油的錢太好賺,別的錢相對太難賺,大家都奔向石油行業。于是百業潦倒,獨興石油。如果石油出口中斷,馬上經濟癱瘓。我曾經問過沙特法赫德大學的一位教財政的教授,如果石油貿易中斷,用沙特的外匯儲備維持進口,這種情況能夠維持多久.他回答說頂多三個月.他們害怕石油出不了口甚于我們害怕石油進不了口。這種兩相情愿的買賣,沒有外界的強烈干預是不可能出問題的。不存在石油出口國拿石油作武器,要挾石油進口國的可能性.石油供應是安全的。

  這一分析也為過去的事實所證明。世界政治風云動蕩不安,敵我對持分分合合,但無論冷戰也罷,合作也罷,能源市場從來沒有中斷過。1989年以前蘇聯輸出天然氣給歐洲,蘇聯垮臺以后,俄國繼續給歐洲供氣.俄國的政權變了,領導人換了好幾茬,但是有利于雙方的商業合同從來沒有發生過問題。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石油供應安全的問題呢?可以拿最近俄羅斯企圖停止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來分析。首先,原蘇聯以低價給烏克蘭供氣,并不是一種商業交換,而是一種政治交易。2005年俄羅斯向烏克蘭供氣的價格是每千立方米50美元,而同時向西歐供氣的價格是每千立方米240美元(約合每立方米2元人民幣),二者相差近5倍。烏克蘭是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當時蘇聯還是計劃經濟,價格不起作用,只是會計符號。每千立方米50美元的價格完全脫離市場價格。直到現在俄羅斯對原加盟共和國供應天然氣的價格還是區別對待的。原則上,政治上靠近俄羅斯的氣價就低;政治上靠近美國的氣價就高,F在烏克蘭獨立的傾向十分明顯,俄羅斯決定給他一點警告。白俄羅斯因為他的剛愎不馴,兩年前供氣就被切斷了。波蘭這個右傾的政府,正在打算修一條溝通挪威的氣管,以擺脫對俄羅斯的倚賴。這一切糾紛的根源,就是政治進入了市場。就俄羅斯和西歐的天然氣合同來講,這更接近純粹的商業合同,各方對對方都有強烈的需要,誰也離不開誰,沒有政治的介入,合約就比較穩固。

  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上,對不同的買主或賣主,價格會趨于一致.檢查一個商品是否有競爭形成的價格,只要看是不是有統一的價格.像外匯,黃金,石油,糧食等每天都有國際市場形成的價格.賣者想賣一個高點的價格,或者買者想得到一個低一點的價格基本都是不可能的.同時,價格的一致又是資源最優配置的必要條件.拿這一點來看,現在各國的油氣價格差別就很大.俄國出口油氣的價格對不同的國家就相差四倍.更不用說俄國國內的油價就更低了.這部分交換肯定不是市場競爭的產物,因此這種買賣也是很不牢靠的.一般而言,石油出口國的國內油價都大大偏低.這種現象大大地損害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當今石油稀缺嚴重的時候,存在這種巨大的浪費,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拿中國的石油市場看,過去石油出口的時代,國內油價大大低于國際,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是完全分割的.改革以后原油的市場慢慢地合并,但是

成品油的市場還是分割的.盡管成品油也在進口,但是國內成品油的價格跟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不同.最近石油漲價,但是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低價.所以國內的煉油廠紛紛虧損.并且造成成品油走私出口,和內地市場上供不應求.這種價格政策顯然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浪費.

  中國為了能源供應的安全,正在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許多國家出產石油的國家修好,同時展開與日本,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國的競爭。比如從俄羅斯修輸油管道到大慶一事,就摻雜了許多非經濟的活動,因為跟日本有著競爭.中國為了得到非洲的石油供應,常常附帶著經濟援助的背景.國家領導人多次出訪非洲,部分的目的也是跟石油有關.以我之見,用政治力量爭奪石油的供應是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因為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常常反手為云復手為雨,用政治聯盟來求石油的可靠供應是非常不明智的。反之,保持政治中立,通過商業談判,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才是可靠的。全球的石油供應安全同樣應該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而不是政治結盟。

  美國人批評俄羅斯利用石油資源做政治工具,是有道理的.因為俄羅斯出售石油的價格偏離市場很大.這就是拿石油做政治斗爭的證明.反過來看OPEC國家,絕大部分的石油都按照國際市場價格交易.OPEC的主席最近訪問中國,明確宣稱,OPEC是一個經濟組織其目標就是利潤極大化.著是十分明智的政策,也是十分明智的宣稱.

  石油供應的商業基礎首先要石油資源的非國有化。即石油資源可以在市場上買賣。中國為了尋求石油的可靠供應,到世界各地購買石油資源?墒桥龅絿谢氖唾Y源,不論你出多高的價格,買賣也做不成。如果資源可以買賣,按照市場規則轉變所有權,資源就可以轉手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資源的私有化也避免了政治家拿石油資源作政治斗爭的工具,導致石油供應的不確定。私人企業也會碰上各種各樣的風險,會面臨倒閉。但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一般都是通過資源的重組,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來尋求出路。其結果是改善了資源配置,使資源的利用更為合理,這有利于增加資源的供應。國有化的石油資源往往管理不善,效率低下,而且非常難以糾正.所以資源私有化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不過百姓由于受了幾百年的國家至上的教育,很難馬上轉過彎來.連美國本來資源就是私人所有的國家,碰到國際之間的資源性企業的并構時,也表現出猶疑.一國政府之所以要資源的國有化,表面上的理由是國家安全.人民的利益.好像資源掌握在私人手里就不安全,利益就被私人占有.但是要知道,資源的唯一用途就是經濟利用.而市場恰恰是能夠最佳利用一切資源的方式.政治力量反而會扭曲資源的配置.至于私人利用資源得到暴利,完全可以通過稅收來糾正.政府想占有資源往往跟政治家的私利有關,或者為了滿足他們的權力欲望.

  那么政治家在保證能源供應安全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呢?有一份極其重要的事,那就是保衛市場,保衛全球經濟一體化,保護WTO自由貿易規則的無例外的實施,讓一切交易遵循市場交換的原則進行。保衛市場,不像保衛一個城市,并不是堅守某一個看得見的地盤,而是保衛一系列的市場規則.這些規則簡單地講:供不應求時漲價,供過于求時落價;買者尋求索價最低的賣方;賣者尋求出價最高的買方。不可以因為看你不順眼就不賣(或不買)。這時候因為價格調整了供需,市場總是均衡的.不可能買不到石油,只怕你出價不夠高;也不怕你賣不出去石油,只怕你索價不夠低。這時候,中國和日本不必爭奪俄羅斯的天然氣。從安全的角度看,誰買都一樣。如果日本買了,他就不再到別的地方去買,空出來的市場可以提供給中國;同樣地,如果中國買了也不會對日本構成威脅。商品供應的市場化能夠保證供應的安全,但不會保證價格的穩定。價格隨供需形勢而變,這是極其需要的。如果價格不變,資源的稀缺性不能夠在價格上得到反映,世界將陷入巨大的混亂。懂經濟學的人都明白這一最基本的經濟學道理。

  前面說過,由于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爭奪資源的戰爭不會再有了.但是確實有極其個別的例外.這種例外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面對一個弱小的資源所有者,有可能不惜發動戰爭來奪取資源,即使沒有任何其他諸如領土,霸權等政治方面的想法,單純從成本收益出發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的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發動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石油,戰爭的成本很低,因為科威特不堪一擊.如果這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人加以制止,這將是一個全球性的災難,因為市場被破壞,以后靠戰爭能夠獲得資源,資源配置的規則就完全改變了.薩達姆明目張膽的侵略行為被聯合國制止,由美國出兵把伊拉克的軍隊趕回了伊拉克.薩達姆的這次錯誤,從此使伊拉克人民和薩達姆自己陷入災難,至今還沒有走出困境.但是市場規則進一步得到維護,今后類似的事件不大可能再次發生.

  過去中國是一個經濟上弱小的國家,參與世界市場的份額很小。我們更多地像一個旁觀者,F在有些不同了。我們在世界市場中占的份額越來越大。2004年世界原油交易總量為18.5億噸,中國占了1.2億噸,合6.5%;美國占了27%,日本占了11.2%。像鐵礦石,木材等產品我們占的份額更大。我們正在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真正的參與者。這種變化自然而然地賦予我們在保護世界市場中更多的權利和責任,這種權利和責任過去都是由市場份額最大的幾個國家,特別是美國所承擔。這一變化不知不覺地進行著,我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過去我們常常挑戰世界市場秩序,現在我們要轉換立場,變為保護世界市場。

  世界的石油市場非常需要保護.特別是中東盛產石油的地方,問題很多.現在美國用了幾條

航空母艦保護石油的運輸通道,日本,臺灣地區,新西蘭,中國印度都靠這條通道,都借了光.但是中東地區的最大問題是各國國內的政治不穩定.沙特,阿聯酋,伊朗,更不用說伊拉克國內都有復雜的斗爭.幫助穩定這些國家的經濟,改善百姓的生活,這方面中國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尤其是伊拉克,美國在那兒已經搞得焦頭爛額.如果中國以合作的態度幫助建設電場,公路,港口,輸油管,不但中國的商人能夠賺錢,而且能夠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有利于社會安定,并且增加石油的生產和出口.美國人也不會反對,恐怕會感謝.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其他如伊朗,國內問題一樣很多.中國比較能夠被當地政權接受.中國可以利用這個條件在經濟上幫助他們.這些都是和石油安全間接有關的大事,中國完全可以進入參與其事.

  應該說全球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就是保護世界市場。如果一旦這個市場被破壞。全球資源的配置除了靠打仗,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