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歐美同學2007北京論壇 > 正文
2007年10月28日,歐美同學2007北京論壇暨第四屆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與交流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新浪財經作為主辦媒體全程直播了本次論壇的盛況。以下為“圓桌議題五: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實錄。
【朱云來】尊敬的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光臨歐美同學會2007圓桌論壇會議,本期的論壇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我們知道現在pe投資的非常熱,但是pe如果把握不好的話也是不行的。國際化在大家生活、工作當中也經常接觸到,但是什么是國際化,中國企業如何走才能達到真正的國際化,這都是我們大家所關心的議題。今天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業界知名專家、學者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個人也有一個簡單的理解,就是說國際化事實上還是說我們要學習,我覺得在中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國人非常善于學習,中國人能夠改變自己。中國人更愿意學習、愿意改變。但是我們的學習不能單單的照搬,還是要包含自己的特點。我相信中國過去30年的進步也體現了這一點。
【朱云來】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臺上的這幾位嘉賓。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宏江先生,張宏江先生負責微軟亞洲工程院管理事務,現在他們工程院已經達到了400多個研發人員,一流的技術研發機構。張先生同時也兼任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首席執行官,他已集團的主席與微軟共同研發微軟中國的發展戰略。第二位是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宏先生,漢能投資集團一直致力于中國境內與跨過銀行的投資業務。2005年漢能集團有20個投資銀行的專職人員,營業額達到了1億美元,成為中國科技媒體領域最大的從事金融行業的公司。第三位是《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編牛文文先生,1999年任《中國企業家》副主編,2000年任《中國企業家》主編,中央電視臺年度十大經濟人物評委,并著有《領袖的資格》、《商業的倫理》等書。第四位是北大國際MBA美方院長,英國FORDHAM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楊壯先生,作為北大國際MBa的美方院長,楊壯博士目前主要的教學及研究領域是涉及領導力、管理技術學、企業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等。并致力于將項目發展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MBA。楊壯博士在國內外主要的雜志經常發表論文,并且在國內主要的雜志開創了領導力專欄。下面我們請各位演講嘉賓有一個機會來逐一陳述他們的想法和觀點。首先我們請張宏江先生。
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
張宏江
【張宏江】各位來賓下午好,我非常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作為微軟中國做研發的負責人,希望通過微軟過去在中國10年走過的路,我們從一家跨國企業非常艱難的在中國走過了10年,取得了成功了。我想任何一個企業想要成功的話,應該都離不開中國的一句古話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微軟從我們10年非常努力的進入中國市場,但是當時中國的發展無法支持我們的進入。微軟并沒有因此放棄中國蓬勃的發展,從一開始我們的技術研究進入中國,到幾年前我們整個產品的核心技術開發進入中國,到前天我們宣布的微軟整個IT工藝開發部門進入中國。在這個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對中國的市場是有長期、持續重視的。我們在中國是需要長期資源的研發投入,也正是因為這種投入奠定了我們在中國的基礎。
【張宏江】隨著中國把自主創新作為中國的國策,使中國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國在過去5年在專利申請上發展是最快的,中國在去年成為第三大專利申請國,我們的國策就是致力于創新上、知識產權的保護上,這樣的話我們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很好的。
【張宏江】我們中國國內的企業要想走向世界的話,也要在這三方面進行考慮,我們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國際化是為了給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占領更大的市場。在這里面我們看一下現在的東南亞地區,他的市場是國際化的、企業是國際化的,他的技術還有他的人才是更加國際化的。做的比較成功是日本和韓國的企業,這些企業從日本開始的豐田汽車進入美國,基本上豐田都是小車,人們對它的印象是便宜比較實用,到今天它超過了任何一家美國本土的汽車制造公司,成為美國的最大汽車制造商。同樣他克服了美國本地經常遇到的一些法律的障礙,真正成為了本地的制造商,我想這是國內企業值得借鑒的。另外一個國內的企業走出國門也是我們國家的國策。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國家很強調投資,把一些還沒有成長的比較完善企業推向了國外,從而使大量的企業虧損,使得97年之后韓國的企業受到很大的打擊。其實真正能夠走出去的是一些長期積累實力的企業。謝謝!
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陳宏
【陳宏】我們現在非常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基于中國,但是可以走向世界的投資銀行或者是私募基金,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現在看到的趨勢,基本上是國外大金融機構看到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中國,微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著我們中國經濟發展和股市的發展,過去在老百姓眼睛之中是增加了好幾倍,中國企業的信心也在不斷的增強。我們看到四類中國的公司有很大的成長。第一類是國家關心和支持的資源型的大型國企。第二個是中國企業想在國外經營市場,像中國移動、聯想。汽油一個公司我們看到的需求是想到課外買客戶到中國來制造,特別是很多的外包企業上市起來以后就是做這樣的事情。還有一個是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不是以來技術支持的。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非常迅速的時候,同行業光拼價錢已經不行了,還是要靠技術。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尤其明顯,在過去的幾年中大家看到了,像百度這樣的公司起來了,新浪這樣的公司起來了,這些就是從傳統的企業外部的模式到中國自己創新的模式。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的問題,如果中國從市盈率方面來講是遠遠超過國外公司的。我們中國公司到了國外還可不可以盈利?如果我們是資源的公司基本上表現是非常好的,但是資源類是不再生產的。但是如果我們是跟人有關的公司,這就是國際化生產的東西。這也是為什么歐美同學會我們聚在這個地方,就是這些人才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時候,它所起的作用是遠遠超過我們想象的。所以我們歐美同學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牛文文】我非常同意剛才兩位陳述的觀點。實際上中國企業國際化已經進入到非常人性化的地步了。我們創刊22年了,幾乎報道了所有企業走出去或者是國際化的案例。但是昨天、前天我看見劉總的時候就說,實際上現在更多是總結教訓,談不上推廣經驗。很多是以失敗和挫折來寫滿我們走出去的歷史。所以這個時候到底怎么來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到底我們的國際化趨勢是什么?麥肯錫有一個報告,像中國這樣有30年成功的本土發展史,這樣的國家他們的企業要走出去要國際化,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說你的貿易、你的產品賣出去,也不是你的資本國際化你在海外上市,也不僅僅是你在海外業務,也不僅僅是你的分支機構擴展到全球,更多的是你在本土市場建立的優勢能不能拓展到全球的市場。更深一點說,中國企業30年來在本土取得的成功經驗,能不能與全世界攜手。如果不能攜手我們是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國際上的商界要不認為我們是資源掠奪者,要不就是技術剽竊者,總之是看到中國的企業就不痛快,我們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我們的企業走出去非常的困難。
《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編
牛文文
【牛文文】前兩天楊元慶在大連的達沃斯上發表了一個觀點,實際上今天中國企業能不能國際化,不取決于耽擱企業的成敗,單個企業家的成敗,如果中國人不能在世界上受尊敬,我們想要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難的。我們企業家不但是代表中國的企業,要代表中國的藝術家、哲學家、體育家,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我們在全世界受尊重。就如同韓國文化在整個亞洲世界都受到喜愛一樣,他的企業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現在中國的整體經濟和企業的國際化碰到了很大的難題,最主要的難題是我們對過去30年本土的成功經驗,沒有得到一個國際的認可和總結。我們是快速增長,但是我們沒有除了勞動力以外的其他競爭力。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你企業成長的靈魂,我覺得這個解釋是中國社會整體的責任,我們怎么讓中國企業往外走的時候,國際化的時候有一個社會文化的基礎,這也是特別重大的問題。我們馬上要做一個關于聯想國際化三年的報告,的確從業績上講、股東回報上講還是不錯的,但是說起來到底成功沒有,從楊元慶到總部都非常的低調、非常的謹慎。到底什么才是一個企業國際化成功,哪個階段才是成功,大家現在沒有看到一家成功的國際企業,這就是一個現狀。到底怎么辦?只能是最后那些代表中國本土經驗,同時又有全球視野和文化的人來推進,這就是我們歐美同學會。我們今天到會的人士基本上都是30到45歲,在本土有非常成功的企業運作經驗,而且都在海外留學,現在又正好在制造業和資本產業里面從業。像這些人士是我們中國企業國際化最主要的財富。
【牛文文】印度的企業不管是國產還是民產,他們在爺爺的時候就在想,他們吸引、引進的人才全是國際化的人才。所以他們跟歐洲的打仗的時候是毫不畏懼,第一時間就把他們的CEO派去,我們的聯想就不能這么做。這就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差別,就是文化、商業、人才上的差別。我就說這么多。
【楊壯】我剛才聽了幾位發自肺腑的心聲我很同意。我講一個觀點,我這個觀點就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絕對不能用中國企業在規模上進入500強,中國企業在香港、上海或者是紐約上市來衡量。現在大家看到這些東西都很高興,而且大家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市值第二大是中國石油,市值前11名當中4名美國企業、4名中國企業,這個看起來很興奮,但是這個絕對不可以拿來衡量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中國人就擅長在數字上做文章。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到底應該是在什么地方?中國企業國際化不在于規模,不在于我們在外面有多少報道中國國際化,關鍵在我們的人員素質是不是真正達到國際化的水準。關于人員國際化的水準我有三個觀點,第一國際化首先要有思維和文化,在我們的思維理念盡管有30年的開放,但是中國人受到中國5千年封閉理念的影響太深。在我們文化理念當中有一些東西跟國際化的東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最近剛去過英國,英國給我的印象就是,他們在某些方面對自己行為舉止中的最關鍵的思維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思維理念上他們知道哪些東西是本土,哪些東西是國際性的。我覺得在中國我們沒有進行一次深層次的思維理念,包括文化理念的革命。沒有這個國際化是走不同的。
北大國際MBA美方院長,英國FORDHAM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楊壯
【楊壯】第二個中國國際化是行為國際化。我們華為和中興兩家企業在外面打,其他的國家就是看著,沒有一個國家的企業是這樣的。我在紐約正好是日本企業文化的時候,日本企業文化當中競爭是很激烈的,但是他們在競爭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原則,他知道什么是行為理念,我的企業是沒有行為理念的。我們很多的行為,因為在國內眼界小,我們拿著國內的行為走到國際去。第二個就是國際化的回報,國際化的核心與戰略模式,我們的戰略模式經過30多年的基本模式就是低價、廉價,這個模式不改變的話會出現一個互相至今之間的你死我活。我們發現國際之所以發展的好是因為同盟,國航馬上就進行了同盟。所以我覺得最大的誤區就是思想行為、文化理念,包括個人素質方面,沒有真正的達到國際化的要求。所以在戰略層面上我非常同意前面幾位講的。
【朱云來】謝謝各位嘉賓。我們今天討論的題目是很大的題目,我們的嘉賓都發言之后,我們的張宏江先生是搞技術的,你如果走向國際沒有真正的技術,沒有真正源遠流長的可持續性的競爭實力,也是不行的。資本現在也是越來越變成我們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擴充,要讓我們更加具有競爭力。這個怎么樣能夠更好的利用資本市場,讓資本發揮最大的效益,這也是我們關心的一個問題。人才不必說了,我們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吸引優秀的人才,我們國內的企業也致力于自己人才的培養。這么多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一個認真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我們牛文文先生可以做這樣一個代表。我聽說你做過一些報道,現在七八年也過去了,究竟中國企業該不該走出去,空間有多大?你的觀點和當時相比有什么樣的變化?
【牛文文】1996年海爾到國外設工廠的時候,我們當時有一個報道是給張瑞敏提個醒,就是讓他注意成本的問題,當時企業和媒體界有很多的爭議。這么多年下來了,整個資本國際化,收購國外的品牌,整個的業務是50%以上的國際業務,就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在大量的提醒和質疑中間越來越深入。我看到很多的媒體老是說要下來,到底哪天下來不知道。中國企業走出去我認為是比較艱難的,是風險很大的,但是總的來看我覺得還是學了很大的進步。這個你從整體經濟的結構上來看,國際企業誰做的來看,最大的變化是原先我們是貿易型的,后來我們是設廠,再后來我們大部分的企業都把資本做出去了,這是非常難的。還有就是我們的方式越來越先進,像華為他們已經達到了行業的第一。早期我們國際化就是去買東西賣東西,在美國他人才是很重要的。現在來看中國企業從01年入世,從02年到現在,到去年是大量的企業走出去。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金融業,都大量的以收購企業的方式走出去。從去年開始逐漸有挫折了,無論是TCL還是還是上汽,都認識到你這樣大規模的購買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所以進入到一個反思的階段。所以我們現在看去購買企業的沖動已經消退了,在競爭領域企業已經是非常謹慎了,的確你購買企業去做的話風險是相當大的。我現在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風險是很大的,但是我本人是謹慎、樂觀的態度,現在我們不再擔憂中國企業的進步,這就是現實。
【朱云來】中國企業到人家的地盤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現在我感到中國的國際化比我們日常感覺到的還要更深。我們多年以前到阿根廷去,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餐館里面吃飯,旁邊有十幾個人很熱烈的在說話。我們跟他們打招呼一問發現他們是華為的。上次我們跟中國電信收購到巴基斯坦,到那以后才知道接待的人好多都是華為的人,在一問他們好幾百人的企業已經干了七八年。就是很多你不經意的就可以碰到這些人。我們也不要小看這些企業在一個成熟的環境里面可以轉好。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已經面臨這樣一種形式,是你一定要有這種思考,大家都說國際化,但是究竟什么是國際化,為什么要國際化?
【陳宏】國際化一般是這樣的。你現在看中國的手機發展階段,最早是外國比咱們強,電視比咱們強,為什么咱們發生變化了呢?后來中國企業勤奮,終于在兩三年前站到領先的地位。我們經常談到一些全球的企業論壇,經常是一兩個中國人,但是印度的人就有很多。你想在幾年之前美國大公司看不起中國的市場,他認為中國只是一個小小的戰場。你看今天大型的國際企業的CEO里面,都會有中華區的CEO。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一些國外的公司在中國用國外的利潤來掩護中國市場,用中國的技術轉化中國的產品,中國的企業你只在國內競爭不在國際競爭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些問題,也就是這個問題導致了聯想不得不回來。三年前我看見聯想的CEO,我們講到聯想戰爭的時候,他們說很簡單。他說當時本土化用中國戰略的時候這個仗是很難打的。另外一個是你到中國以后是要打一個市場的體系,還是要打一個服務商的體系呢?不要把華維的成功認為不是中國企業的好事。當時在全球有300多個是我們的服務商,我們一個國家發展放一兩個人,你的技術好,服務商又喜歡買好的技術,挑出來就會很好的。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企業遇到的問題,當然還有TCL的問題。我記得以前我公司在法國的時候,我們把總部放在法國后來搬到英國的。就是我們把法國的公司撤掉,然后找我們談了很多的事。我說你TCL如果想把法國的公司買下來再通過提工資之類的來留住人家,這是開玩笑的事。
【陳宏】所以我覺得國際化的問題我們要考慮這個問題,為什么在本土中國的企業是成功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的人才多。第二個就是知識新穎。這里面的因素特別多,所以在一個企業里面國際化很重要的是你做服務業的還是做技術業的,你該做什么。有的企業像服務業他在做的時候,實際上Google進行的就是一種服務。在整體環境之下,我個人感覺到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問題很多,但是我還很慶幸整個中國的品牌市值和國家的事業里面,我們的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中間,可以做一些定向的收購和小型的投資,學習一些經驗,你把學習的經驗拿進來就是大家進步的過程。
【朱云來】我想問一下張院長你作為一個中國人有一個外資的背景工作。從你的角度看,你覺得國際化應該怎么走?
【張宏江】我非常同意楊先生說的話。我們中國企業要國際化的時候,首先是我們是不是應該走出國門國際化。或者是我應該先到二級市場,逐漸從這個市場摸索,然后再往一級市場前進。如果我們在歐洲、美國的市場從事營銷的經驗的話,我們想進入這個市場怎么做。從微軟中國本地化來看,我也想從另外一個方向看一下中國企業向國際進軍的困難。
【張宏江】剛才我說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市場的話,你怎么做也是不行的。實際上更多是一個對于中國經濟的,就是吸取外國企業的經驗。當然在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同樣要談到你再一個國家設立一個辦公室以后,那個國家的環境允不允許設立,英國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了解本地的大的環境、法律環境、工作的環境,就像微軟要了解中國的本土環境。從文化上來說,我們到了任何一個國家,我覺得現在中國的跨國企業比較成功的是美國公司,美國公司就是比較注重這一點。如果你現在看一下微軟在中國成功的跨國公司里面,基本上第一號、第二號人物都是用的國際化的背景。我覺得當我們企業走向國際的時候,要充分的吸引國際性的人才,給他們很大的獨立性。
【朱云來】這個題目還是比較大的題目,大家也比較關心,看看大家有沒什么問題?
【提問】我的問題是關于中國企業國際化,中國企業國際化是大家關心很多的問題,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失敗的例子也有很多。我想問的是關于中國企業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問題在于什么地方?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解決這個問題?像我們今天在座的海歸人員可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張宏江】我對第二個問題做一下回答。我覺得海歸人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海歸背景的人既有中國文化的背景,又有國外工作的經驗。尤其是在一些國外大企業工作過的話,基本上做事的方式都會有西方的感覺。所以中國要做長期戰略的話,應該是主動的發覺長期的發展辦法,找到我們人才的特點。另外一個就是我覺得我們比較缺乏的,這個也許是因為文化、也許是因為制度的因素,我們可以吸引到的人才還是有限的,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發展的速度和成果。
【牛文文】人才的問題非常有意思,前一段時間我們拜訪了一下中國300個億的企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尋找有一些國際經驗的高級總裁、副總裁和CEO,我這里就不說名字了。其實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他是一下子轉過來四五個海歸,就是一些本土的企業你看他沒有什么國際化的打算,他至少在市值銷售額從500億到1000億之間把自己的品牌做好,把自己的文化價值做好。我認為現在是出現了一個內地企業尋找有國際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的這種需求非常強烈。大家這兩個企業要對接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的人員他必須要有在國外企業的管理經驗。只有有國外的企業運作經驗,又了解中國的文化,這樣回來我們才可以接受,我感覺這個是比較難的。所以海歸和本土企業怎么樣深度結合,這是比較深刻的問題。
【陳宏】中國的風險投資這三四年基本深不存在,突然有了以后,我發現以前在國外做投資的小朋友們現在回到了中國。因為回來以后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了,有這樣一個機會。我個人覺得如果各位能有這樣的經驗,或許你是實戰經驗,或者是你有國外的平均朋友,你做了國外企業的銷售、研發,你在國內待一年可能你的價值會大很多。
【朱云來】我覺得海歸現在還是有點誘惑的,前幾年有人說海歸變成海帶了。我覺得本土和國際永遠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的,所以我們的問題還是國際化。如果大家決定了需要這樣做我們就這樣做,我想楊院長一個間短的回答來結束這個問題。
【楊壯】大家研究一下中國公司的發展,大家會發現海歸受到運用的公司的總裁,一般都是比較開放的,就是他的總裁素質要高。海歸被運用三天之后就走人,這個就是說高管可能需要進一步開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戰略問題,其實海歸和中國本土經營的這些人各有千秋。一個是海歸我們之間的融合,怎么能夠在學習之后真正了解國外的情況,了解中國的情況,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真正的很多人兩三年出國,回來以后你要把國外最大的問題是什么講出來,可能講的很好。就是說海歸出國帶回來的真正思想和經驗是很好的。這些人比沒有到美國學習、經驗的人要好很多。他回來以后帶著這個光環真正到一個企業里面是沒有用的。第二個是有人對中國行為很熟悉,但是你仔細觀察原來不是中國,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中國企業家很多行為不是這個行為了,從國企來講我們就看到有很多的行為是很不錯的,但是有很多人的行為是嚴格受到了中國文化大革命和中國歷屆政治革命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國企不進行深入改革的話,我們還會看到在工作的時候是一個樣子,在別的時候是另外一個樣子,我們試想他怎么能招到國際化的人才。第二怎么今天是國內的人才明天就變成了國際化的人才,這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我希望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國際化進一步往深走核心問題在國內的改革要深入。
【楊壯】另外民營企業我發現一點很有意思,民營企業不受中央的影響,他的產權是自己的,但是民營企業很多的東西也發生了變化。民營企業很多是受到中國文化某些方面的影響,中國的文化有很多的精髓,也有一些糟粕,盡管他的產權得到了解決,但是很多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所以我們說國際化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才的問題,第二個是中國國際化人才要比較深入。
【朱云來】過去大家覺得國企有一點意思,但是現在說民企大家覺得問題都解決了,都制度化了是,但是你能不能真正的改革、真正的國際化,能夠真正達到你發展的目標,這是值得你思考的。
【提問】我是中國日報社的,我想問一個企業品牌建設和國家形象的問題。中國的國家形象對于每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說中海油收購美國公司就是由于受到美國國會的反對,說是影響了國家的安全。我想問一下北京大學的楊博士,中國企業如何在走出國際的時候處理好自己企業的品牌形象與國家形象之間的關系?
【楊壯】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想說一個最近的案例。中國企業現在往往不能把中國國家形象提到很高。因為我們發現無論是華維也好、海爾也好、聯想也好,有限的幾家企業并沒有完全的改變國外企業對中國企業的看法,這里面當然也有很多的歷史問題。但是我們也要想到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當中殘酷競爭的20年當中,中企業脫穎而出的時候是用了很多非正規的手段,非國際的行為是取得的。比如說我們溫州的企業到了美國以后反映很大,到了西班牙是制鞋的城市,我們企業到了那里以后大肆的模仿以后,而且我們的勞動力非常的廉價。但是我們企業家到一個地方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個地方的國民發展、這個地方的文化,這個地方的國民生息的問題。所以我們在考慮中國鞋店被燒掉到底是誰的問題?這里面各種各樣的觀點都有,包括外交、政治的觀點。但是大家比較多的觀點,是我們企業家在出去之時,應該意識到我們的企業家不僅是一個企業家,我們還是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因為我覺得中國國家的形象很有可能被一兩家小企業一下給抹掉了,尤其是在南韓和印度的企業,他們出去對自己形象的關注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這一點現象出去之后,給他國家的形象影響是很好的,我想這一塊還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提問】歐美同學會2005年搞了一個中國企業規劃討論的非常精采,我是北京大寫第三醫院的大夫,我很高興看到北京大學國際MBA的楊院長。我有一個問題是機會非常重要,明年是奧運會這么大一個機遇,我們應該怎么抓住這個機遇?
【牛文文】奧運是中國人民的機會,早幾年我們就說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跡。我們是為奧運做了很多的準備,我們從商會的角度來說,從綠色奧運、環保奧運、人文奧運這個角度來想一個奧運好的主題。但是整個中國國家形象和整個中國的社會文化,能不能借奧運會的機會做個提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看到韓國奧運會開完之后,韓國整個形象都出來了,韓國公民體育運動的堅強、韌性、卓絕,甚至有一些不擇手段的精神很快傳遍了全世界。我感覺中國奧運會的準備還是非常充分的,只要可以和奧運沾邊我們都在努力的抓住機遇。像我們在研究奧運的三級交通,新型的光、能等等。但是我發現中國現在缺乏國家形象的管理,企業形象是企業來做,但是國家的形象是每一個公民構成的。中國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中國海外形象管理委員會的,以及中國海外利益的保護者。到底中國的形象應該營造成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奧運會正好是一個機會。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辦一個奧運會形象工程?不知道這個有沒有。
【陳宏】我們投了一家公司,這個公司專門是做中國高尚、高端的產品,向國外銷售的。這個他們回來以后評價都不錯,他們說看到中國的形象、標準、語言都非常的不錯,好象這就是文化的內在,這只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們歐美同學會提倡的是made in china。你產品在民營企業運營的時候,同樣一個衣服在中國賣幾百塊錢,但是放上他的品牌就賣三千塊錢,這就是品牌的競爭。在美國一看到中國制造馬上可以想到偽劣產品,美國很多大的商店都寫著拒絕中國制造的產品。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抓住奧運這個機會,有效的組織一個made in china的活動,等到這個奧運結束的時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就會更好。
【朱云來】我個人覺得機遇要抓住,品牌也要建設,但是這一切都要有實在的實力,實在的發展,最重要的海歸國際化是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市場,了解土鱉在國內發展的基礎和經驗,也為中國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作出了貢獻。所以我想海歸和土鱉國際和本土都是一些變相的關系。可以從形式上追求,可能最后會發現沒有什么意義。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實實在在把握這個企業,把握你的發展。今天我們這個論壇時間就到這里了,下面我們同學會2007委員會仍然是很好的交流平臺,大家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和我們的嘉賓在臺下進行交流,我們也會和我們的嘉賓繼續的探討。謝謝大家的參加。
【主持人】謝謝大家,我們今天論壇就到這里。
圓桌議題六:PE在中國的前景與挑戰
【張懿宸】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我們這個圓桌議題,我們圓桌議題是定為PE在中國的機會及挑戰。我是今天圓桌的主持人,我叫張懿宸,我是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今天在座的四位朋友都是十幾年的朋友,首先坐在我旁邊的朱德淼先生,我們倆十年前認識的是瑞士信貸,也是進入華爾街很早的一位資深的投資銀行家,后來是在摩根中國銀行亞太區很高的職位,他兩年前退休了,但是大家可能知道,在投資銀行界是投行做好了就去做PE,他就加入了PE,現在是橡樹資本的合伙人,也是亞太區的經理。再旁邊的是楊志中,志中和我認識的時候也是10多年前,93、94年,志東那個時候是剛從IT出來,然后加入到高盛,在高盛做直接投資,因為和我太太和我妹妹都很熟,志中現在是雷曼兄弟中國區的主席。再旁邊的是唐葵,也是十幾年的朋友,他原來是在高盛,差不多三年前離開高盛去淡馬錫,淡馬錫負責中國投資的總裁。再旁邊的是歐巍,我認識歐巍的時候,是剛開始和幾個人一起去創立新僑,大概也是十幾年前,他其實一直在新僑,但是后來去年我國組建第一個內資全人民幣國務院特別產業發展基金—渤海基金的時候,決定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把國外有經驗的PE吸引進來,最后挑中了歐巍來做渤海基金的總經理,今天我們非常有幸把知名度很高,而且在國內方方面面資力都非常深的朋友加入到這個圓桌會議里面,跟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應該說是大家比較感興趣,而且時尚的課題。
【張懿宸】我想請每一位嘉賓大概談一下他們自身的背景和他們以往做了哪些投資,主要在中國做投資的經歷。
【朱德淼】謝謝主持人的介紹。在投資行業有兩年的歷史,應該說還是在學習的階段。我自己本人的經歷,在中國大陸受的教育,82年進入政府,大部分都是委派在香港,后來進入華爾街做了資本市場,在12年前剛剛加入直接投資,直接投資產業寫了一本書,但是很多人不是特別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PE在中國起義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資本擴張到理性化過度之中。第二就是不存在一個品牌、戰略、市場、技術方面的問題,當然主業還是提供資本,這個行業我本身主業是提供資本的,是旨在提供資本之外對于戰略,主要是技術、市場方面,第二是在公司治理方面。投資的領域主要是傳統領域,所以我們投資是幾千萬以上。這是一個基本的背景,很高興今天能有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
【楊志中】在座的另外幾都是做職業投資,做資本投資的,我嚴格意義上來講并不是做股權投資的,我在華爾街職業生涯前三年是做股權投資,在高盛公司,但是我想說這些年來我一直是非常關注職業投資這個概念。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講,現在國際上大的投資銀行也都在迅速發展私募股權投資或者是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這樣一個領域,另外銀行也在位私募資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應該說是與我們產業鏈上密切相關的這樣一個關系。我本人94年去羅馬,過去10年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包括私募資金提供投資和運用的服務。
【唐葵】大家下午好,我是1994年和楊總加入高盛,之前是在哥倫比亞大學念工商管理,高盛工作11年之后就去了淡馬錫,做中國公司。過去三年我們主要是做兩個事,第一就是在宏觀基金方面,對于國內的基金非常充滿信息,所以當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時候有幸參加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投資,這是第一個事情。第二就是在國內發展當中發現民營經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驅動市場,這中間不斷的發展壯大,而且隨著自身發展的規律,形成行業的地位,我們在這個行業當中尋找機會,尋找項目。投資公司,包括投資酒店,包括發展商,使得他們逐漸成為中國領導企業。
【歐巍】大家好,我是歐巍。我是從1994年加入新僑資本GBT香港,我是屬于投資銀行沒有做好做了PE。在新僑做了11年,最后轉到了渤海基金。因為做了10幾年,而且做中國投資,所以整個過程從國企到外企又到國企,在離開新僑之前,在國內的投資算是比較成功的。這一次在渤海基金成立當中,因為這是一個新興事物,算是中國人的第一次,所以也非常有幸參加組建渤海基金當中。剛剛正式成立了6個月,希望能夠做出一些成績來,希望大家指教。
【張懿宸】我們在介紹完之后,主要是我來提一些問題,請我們這些嘉賓來回答。今天既然講到PE在中國面臨的機會和挑戰,我想先說一下這是我自己經常發表的一個言論,就是在中國雖然經濟在高速發展,但是中國企業事實上面臨的融資的手段,實際上是極其有限的,而且要從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當中融到資,無非是兩個極端,要不然是從銀行貸款,要不然就是已經到了要上市了。在中間是讓通過其他的種類,無論是私募的,或者是夾層的融資等等,這一系列的融資手段,在中國資本市場中間始終沒有被發展起來,這中間也有法律的框架的問題,也有其他的問題。但是這本身也是一個機會,我想在座的我們這些嘉賓大家都會同意這個觀點。
【張懿宸】但是現在在發展的機會中間,還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像PE,最終包括在座的這些其他的來的觀眾、聽眾中間,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但是對于PE本身的運作,包括它的性質,究竟大家有多少了解,而且PE在中國的經濟,尤其是對于中國的企業的發展,究竟能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這一點我想問一下我們在座的各位嘉賓,請他們講一下,第一PE在中國經濟和對于企業中間能起到一些什么樣的作用;第二在他們的眼里認為,就是他所做的行業,他所做的投資,最多的被人誤解的方面是什么。
【朱德淼】我大概跟大家分享一下交流我自己的體會主持人提出的這幾個問題。第一就是從中國市場有效性來說非常低,風險層次和時間資本提供對于發展來說很不容易。企業銀行貸款資本抵押非常安全,高的就是股本提供,股本公開的股權資本市場沒有一個真正的私人股權資本的市場,更別說投資級別以下長期債務資本,這中間缺少很多;第二就是從企業發展階段來看,風險資本早期有一桶金往里面一放開始發展,但是在開放20多年以來,大部分都是基礎設施創新的部分,我們本身是屬于發展性和風險性的,當時只是一個主意,一個政策支持,PE是不符合國家資本通過資本市場提供資本的角度來講,大部分都是缺的,所以這兩個提供了中國發展的機會;第三就是中國高速發展的時候,大部分新建項目可以得到使用,可以得到回報,但是慢慢的過程當中提供的量和定的價有很多無效的。第一就是被誤解的地方,我覺得PE增加價值的地方,PE對于資本、股權和不同層次資本的題目回報提供有效的借鑒;第二就是通過國內企業民營和國營交流來講,大家對于提供資本的可靠性的質量,對于技術和市場,第一可能是市場,第二才是技術,這兩方面起到戰略方向協同的作用非常難理解,第三是公司治理包括退出大家都比較難理解,誤解就是控制權影響比較大。但是這個方面正在進步,就是從企業來講,第一我們沒有利益沖突,第二我們沒有野心,說投幾年以后一定要退出局,第三方面就是控制扶持關心戰略層面,就是說融資更大的實項推出機制關心,對于經營方面我們只是幫助,實際上沒有力量管這個企業。大家被誤解的方面正在調整。第三就是中國在發展階段在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時候,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經濟發展周期也在變化,經濟發展對于我們產業來講應該是有一個很好的前景。
【楊志中】這一次歐美同學會本次論壇是新海歸,新使命,本次議題是PE在中國的前景與挑戰,為什么花很長的時間來談PE和風險創業基金。我想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題目,可能跟我們在座各位都息息相關,不論是我們回國創業隊伍當中一員,還是我們在座的媒體。主持人剛才提到的題目就是PE在中國的前景與挑戰,我個人認為PE在國內現在得到接受的程度還不夠,PE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行業,是一個非常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我覺得它能夠提供給社會,提供給企業不僅僅是資金,而且是有許許多多的戰略。在這個過程當中,在座的各位,關心海歸創業的人,我覺得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楊志中】具體地講,PE可以在中國經濟當中發揮三個作用。第一就是創新的作用,今天上午的一個命題就是新時期新使命,認為最重要就是創新,我們留學人員應該把創新作為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我非常認同。我覺得PE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創新的規模,為什么這樣講?因為PE是支持發展潛力比較大的企業,為股東創造價值,為整個社會創造財富,這就需要很多的知識,需要很多的判斷,也需要有投資的膽識。創新又不完全局限于新的技術,這是一種新的產品,而且包括新的體制,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商業模式,投資在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就需要一些國際的視野,PE這個行業是這樣一個行業。很多新的模式在進入中國是不被接受的,現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的分眾傳媒,很多投資者都認為這能成功嗎,很多的投資者都有置疑,這是PE在這當中可以發揮得作用,在創新當中PE發揮多么重要的作用。
【楊志中】第二就是PE資源合理高效的利用。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現在中國很多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在迅速崛起,這些企業在過去有極強的生命力,但是他們在過去資金支持方面收到很多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PE和VC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記得我在高盛的時候,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投保了兩家公司,這是新生事物,投資兩年以后需要追加投資,那個時候這些國外大公司,無論是高盛還是摩根士丹利都在積極響應投資,到底能不能帶來回報,現在回過頭來看,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公司。當時像這樣的企業如果沒有PE的支持,得不到現在的發展。同樣中國其他的民營企業,像蒙牛的發展早期得到PE的支持,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的發展,還有像國美這樣的公司,國美的公司在一定特定歷史,特定時期是不被資本市場所接受的,可能資本市場有這樣和那樣疑慮的時候,有這樣的PE公司投資,來幫助他實踐更高的階段發展,我覺得這是所謂資本高效合理的利用,PE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楊志中】當然PE公司除了提供資金之外,還可以有非常龐大的人才網絡,人才的網絡可以把人才聘用到他所投資的公司當中來。我們也注意到很多公司,PE公司都匯聚了很多精英,這也是社會資源分配一個很好的形式。
【楊志中】第三PE對于中國國際化,幫助中國大型企業走出去戰略當中是起著一個非常重要作用。在這方面,實際上我們差距還是很大的,我們總體的經濟實力很強,但是全球化的實力并不是很高,PE就可以跟很大的企業進行合作,幫助企業國際化發展。最近華為和貸銀公司聯合收購了美國三大公司進行私有化,聯想和新僑的合作,把IBM PC收購。我們了解到中國大型國企,電信行業、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等公司都希望到國外發展,很有意思的是匯銀非常希望和國際上非常知名的公司合作,這樣能夠解決掉發展當中的障礙,這是市場在盡職調查過程當中,結構判斷當中以及收購整合過程當中,人才引進當中,都可以起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就談這一點PE在市場上的作用。
【唐葵】提出的問題就是對PE的誤區,我想談一談大家可能在這方面一個非常混淆的概念,就是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這方面的區別。大家經常在報紙上會看到這家是戰略投資者,那家是財務投資者,不自覺地把行業公司企業戰略提得很高,把PE的基金財務這一塊替得很高,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私募資金往往對于公司帶來戰略。一個大國的行業,同行業的公司他如果沒有財務的融資,有時候很有意思就是同行業公司進入中國來投中國的企業,往往在戰略上是通的,我們投資一個公司發現很有意思,我們同時進來另外一個海外的同行業的公司,這個公司他在國內也有其他的業務,所以當他們進來的時候,他們本身的這個業務和在國內投資的這個公司業務怎么樣融合。當然中國企業說我要到海外發展,我們在國外發展,你們到國內來發展不是跟我們競爭嗎。PE公司在財務方面是有回報要求的,同時一個好的PE投資者應該對于公司也有很多增值的作用,我希望在座各位能夠了解。
【唐葵】實際上我想我們大家會發現很多國外企業到中國來會水土不服,如何他們到中國來真正幫助中國企業發展,這些私募基金,不管是境外的私募基金還是境內的私募基金,如何能夠幫助中國企業發展,其實需要這一方面能夠發展,也是如何為公司增值最重要的一方面。
【歐巍】首先在PE的社會作用,剛才幾位嘉賓都在對企業這個方面談了看法。其實除此之外,對于拓寬一般居民的投資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中國居民除了買股票,買房產之外,投資是有限的,如果在這個行業發展,會早更多的投資渠道,幫助居民提供很高的資本回報之一。對于企業來講,我覺得貢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類型當中,比方說現在在國外的這些市場上要求是什么,PE主要的投向是收購兼并,而在國內有增長性因素,前者是在成熟的行業當中,在一些無效的企業當中收購兼并體現出新的生命力,這是為社會創造財富。但是同樣的在國內,現在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未來可做到的也就是繼續增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國外PE明顯比國內PE要大,在企業當中。
【歐巍】另外就是平緩投資的周期。現在一些資本市場上,當然市場會好,但是PE相對于市場可能會相當長一些,特別是為國有企業提供繼續的資金,而且長期的提供,這是一個平緩融資周期非常重要的方面。再就是在行業里面,國外的基金在前一段時間有很多民營企業,比如說現在國外經濟在國企,如何建立激勵機制,在有明確的國家國資委的規定之下,或者是之外創造一些可以激勵管理層的發展機制。如果說誤解,可能不算太誤解,所在的法人治理結構,激勵機制方面帶來了積極的作用,當然也不能過分夸張。因為某一些從業人員,都是希望能夠幫助企業,無論是在國內國外,包括資本結構方面出謀劃策,這是新階段的機遇。而且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增加,法律的完善,專業性很高,會越來越多,如果說動態的來看,PE對于經濟產業的積極作用會是與日俱增的。
【張懿宸】剛才我們集中談了PE對于經濟,特別是對于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這中間他們特別談了一下大家普遍對于戰略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存在的一種誤解,而且尤其是在對于中國很多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到媒體,到一般的社會輿論,總是覺得你的錢如果投進來,如果幾年之內要走,對于這一類錢本身就認為你是來炒一把,或者是賺錢的。投資賺錢這是天經地義的,這是肯定的,但是關鍵就是看在這中間是否創造了價值。剛才唐葵也講了幾個方面,除了戰略方面,其中有一點事實上也是機制,一方面大家在國內無論是媒體還是在政府文件當中,講機制轉換,講這些東西作為口號喊得很響,但是真正我引進一個戰略投資者,是因為他帶來體制上的優勢或者是機制上的優勢,來幫助這個企業創造價值,這一點大家似乎有一點心照不宣,但是又不太愿意把這個事挑明了,好像機制一變了企業價值就可以增加,大家都知道,但是僅僅把投資人引進來,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覺得這個理由好像不夠強。但是事實上大家一般要追溯一下的話,都知道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完全是一個機制改變的過程。剛開始農村包產到戶,地是原來的地,人是原來的人,為什么不一樣。
【張懿宸】這一點我很推崇巴菲特一句話,他說對沖基金實際上嚴格來講不是一個新的資產類,他是一種報酬結構,他說這句話本身是有一定貶義的,因為對沖基金短期性決定,流動性決定必須要快盡快出,跟做PE還是不一樣,正是因為這一套報酬機制不一樣,所以說PE作為資產類,在美國所有資產類里面來講,從80年代開始往后算,PE始終是比其他資產率是高的,尤其是PE中間最好的公司,就是PE公司中間最上面25%他們創造出來的業績是遠遠領先于市場的,而且是非常穩定的,這上面是不會有特別大的企業,這就說明這上面有一種力量在上面。
【張懿宸】我們剛才是從融資的角度,是從經濟和企業的角度來講的。現在我想問各位嘉賓從中國投資人參與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資金循環的另外一塊。這個問題我是想我們現在基本上這里面在座的除了渤海基金是經過特批,是經過一系列的艱難的運作,最終在去年年底成功掛牌,而且在這過程中間按照國際慣例,不是一個標準事物,就是并不是最后出來的產品部標準,而是產生的過程不標準。正常來講在海外做PE的投資,是基于管理團隊以往的投資業績,基于這個團隊的能力,因此他能提到這個錢。我們知道渤海基金是國務院特批的,天津市申請濱海新區一系列的政策,造成了社保、開發銀行、郵儲、中國人壽等一系列大公司投進來,先把基金成立了然后再找的管理團隊,這是不一樣的,這是結構上的。
【張懿宸】還有一點,我們其他人的基金,到目前為止,我們管的都是兩頭在外,就是我們集的資金是從海外來的,然后我們投的項目是投到國內,退出的時候又是把這個企業拿到海外上市,這就是所謂的兩頭在外。今天因為A股目前勢頭這么強勁,給企業的股值也遠遠高于外面,我認為兩頭在外最初的在外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在外,集的資金是從外面來的,而不是把國內的資金集起來,這就是我們講的人民幣基金的問題。只有人民幣基金發展起來,我們國家才能有自己真正PE的行業,為這個行業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我想問一下各位嘉賓對于這一方面有哪些建議和看法。
【朱德淼】這個問題我先講一下我是非常悲觀的看法,包括前面說為什么非常悲觀,我本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看到改革開放的過程,金融體制改革是非常成功和大膽的,國企改革經歷了好幾個浪潮,參加極其原始利改稅的項目。現在到PE這個產業來講,我也是參加海外上市,所以我看發展的進程,包括剛才渤海基金的總經理也講了背景。我覺得現在兩頭在外的模式能夠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我覺得這個價值還沒有被特別的理解和認可。
【朱德淼】第一是說資本投向的合理化;第二是階段;第三是機制;第四是企業對哪一部分資本應該獲得多少回報,以此來確定我們進入企業哪一部分資金應該是多少回報,定了價以后企業的可融資性,企業的可實現價值的可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我看這個價值另外就是說整個企業,因為在企業界我感覺到很欣慰,政府的領導對于我們理解很高,但是社會上的理解差別很大。幾個方面不同層次理解也不一樣,所以對于國內PE產業的發展,將來融資、投資、管理和退出的機制,在中國的環境我是非常悲觀的看法。一是融資的機制大家理解不對,但是又有很多人去管,一管就變成我們現在中國資本市場方式一樣,一開始管大家就開始切割,就是橫著切縱著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本土PE發展,建議就是可能慢慢看一看,多扶持,多觀察,用我們老辦法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辦法,觀察一段,試驗一段,總結經驗以后再去討論大家的觀點,再說有什么立法,什么人管,我的建議就是慢一點走。
【楊志中】我對這個情況不是特別了解,我看到這樣一個趨勢,就是本土化的趨勢,在這個趨勢上做得越來越磅礴。還有我們周邊其他的一些國家,我想從長期來看,覺得中國包括外幣管制等等,對于國內基金發展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葵】我覺得從長遠的發展來說PE會成為私募基金的主流。私募基金要有高質量的PE,第二要有很高質量的投資人,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總體來講這兩方面都具備。首先要有有很足的經驗;第二就是非常適合私募基金的投資人非常少,包括養老基金這樣。西方世界私募基金的投資人不存在,社保基金是受到很大的限制,銀行業、保險業等等私募基金都變得很困難。所以其實在今后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都要解決,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所以今后希望能夠進一步的改革。
【歐巍】這個問題整體來說,首先是現代PE分開來說,自從6月1日證券法頒布以來,民間組織在規模上超過常規。民間的資本事實上量是很大的,但是我認為短期內民間資本要做大是不可能的。這些由政府主導發展,根據我自身的經驗來看,首先機構發展就發展對于基金的了解,對于基金的運作模式的認識,它們的開放程度是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這是在去年的大的環境下,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力。在它們現在身處的各個方面,我覺得起碼在我的認識里面這樣的創新是非常了不起的。
【歐巍】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國泰也好、人壽也好,其實在現有的情況下,他們做不到這種做法。其實基本上我們這種機制,包括兩頭在外的機制,這是錯誤的,那5%是我們的責任,而這5%對管理者有益,對于我們沒有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到后面發改委指導我們,在新的領域里面做出調整,包括地域限制,包括各個方面的調整,或者說他們對于調整主觀能動性。我們是有一種感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遇到過這種問題,得到了很大的幫助,而這些問題在未來的立法,在未來基金里面,希望做好。所以我認為跟國外還有一段距離,而且是一段不小的距離。其實除了剛才說到好的PE,必須真真正正做到根上,才能真真正正發展一個經濟體的PE,核心是什么?是錢,這兩個東西我們都不缺。在這一點上,最核心的資源不缺的情況下,如何去找到好的法律環境,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有經驗的人來進入這個行業,這是很重要的,而且發展速度會是飛快的。
【張懿宸】謝謝各位嘉賓。下面我們有10—15分鐘的時間給大家提一些問題,提問題的時候請先說一下你是代表哪一個單位。
【現場嘉賓】各位嘉賓好,我是浙林集團的,我們也有一些項目介紹給PE,我想請教一下大家,因為剛才提到先進機制、法律、稅務不是很健全,可能國內每一個PE企業,特別是成功的,包括剛才楊先生提到的,唐先生都提到兩個,一個是交給稅務的,那個很少,一個就是公司自己的。在美國個加拿大稅務,特別是上市公司要根據稅法倒閉的。第二就是剛才唐葵先生說民營公司做的事情沒有想我們職業的PE來做,他一看錢不錯就投進來,幾乎沒有什么意識,你怎么怎么好為什么不給PE30倍。
【唐葵】關于稅務的問題,我想歸納宏觀的問題,這個企業家是不是合法經營,是不是有遵守一定法律上的規范,如果說是品質上有問題,那稅是其中一種表現方式,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投資,或者是任何一個公司的管理層,企業家首先對于這個人的品質是要做深入的調查,做私募基金業不是看一看就買,需要做很深入的調查。關于稅務是兩種情況,一種是逃稅,一種是合理的避稅。根據這兩種情況,有一些企業就是拿到高科技企業,能夠拿到優惠,只要政府愿意給他,這個東西是一個合理的盡量減少稅務,這在西方非常普遍,這是合理的避稅。逃稅不一樣,這個公司過去發生這樣的情況,就要調查是什么情況,如果是他愿意解決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他不愿意解決還是這個企業家合理誠信的問題。
【歐巍】其實不論是什么PE,任何PE無在任何投資里面,所有人都是在這種高流動性,過高估值的市場尋找一些質量,特別是結構性的質量,也就是去買一些別人不怎么看好的東西或者是買起來費勁的東西,可能在這個情況下不很簡單,但是在價格上會有機會。
【現場嘉賓】各位老師你好,我是來自ADM,我是來自個人消費信貸信用部的,我想問各位老師一個問題,在前不久荷蘭銀行發的一個投資項目,這個項目開始,包括我個人自己了解私募股權PE這個東西,我們在和這些客戶交流的時候反復強調其中風險所在。特別是這一次次級債風波當中,PE受到打擊是比較大的。我們常說好的市場比較成熟,但是在海外PE在市場的環境之下真的會表現很安全嗎?與在中國相比的時候,我們這兩個市場做PE它們各自的風險都有哪些?
【歐巍】你的意思就是國內和國外PE風險是嗎?應該說我們現在國內PE行業環境和國外幾乎還差一個很大的環節就是次級債,或者是投資債。其實剛才講到過去這20年,整個行業在歐美市場,很大的歷史是過去10年次級債,企業融資債。這是PE部分,還有PO方面你剛才提到把引進的效率提高,但是同時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控制現金流,是賺取里面的利差。在國內基本上投資回報率在同一環境下會比國外的同行要低,但是反過來講,風險相對會低。
【現場嘉賓】臺上各位嘉賓好,我有幾個問題不明白。一開始來大家看到很多外資做PE巨頭,國家經過特批的,在這個市場里面中國的企業參與或者是小企業參與,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機會,這種機會在哪里,小企業怎么發展,本土PE有沒有生活的空間。因為這個行業非常奇怪,很少看到真正的合資在中國在做。另外還有一個不明白的問題就是認為機關評論,說2006年在四大銀行上市,外資攫取了6萬億的利潤,說這是日本侵略以后又一次帝國主義侵華的戰爭。今天大家做PE再做海外投資,今天大家討論的問題是海關的使命,海關的使命除了PE帶來海外的資金,帶來海外的管理之外,中國人的機會很少,怎么讓我們老百姓分享真正在這里面高投入之后的高回報。
【朱德淼】PE公司有沒有合資的,我也講一下中國的銀行合資,這種體制改革非常早期階段,也是和這個問題很相近的。當時中央體制改革的時候,說你們這些銀行券是大銀行,你們有沒有對其他國外的銀行合資,專家研究以后發現沒有什么太多合資的,政府的目標當時是說我們希望引進先進的銀行管理體系,因為銀行都是百年老店。你剛才問這個問題是PE有沒有辦法合資,在中國我們也有合資,只不過PE時代是一個極少數人管理很多錢的實戰性的辦法。比如說我們有10個PE我們合資,我也算老板,但是管錢是550億美元,這個錢數很大,范圍限制非常小,大部分都是以私人身份進入。當然像歐巍是國家非常特殊特批下來的,下一步發展在中國是不是存在中外合資,私人和企業合資,民營和國家合資這種PE,我覺得現在也有很多的正在蓬勃發展,另外歐巍剛才講到部分人,也有私營和個人做PE基金,現在國家管理上沒有一個說不行,政府的意見上是非常同意,大家集資去投,但是別搞非法集資,這中間有一些界限,政策法規都有一些界限,但是總的來講中國市場是獨立性、開放性的市場,大家還是別犯法。PE這個行業開放程度是不受影響,現在各種情況,民營、私營、機構、國有、個人五花八門都有,但是范圍很小。
【楊志中】另外一個我自己感覺到在一些華爾街的公司工作過,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我的感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于一些大的企業市場參與是一個問題,主要是商業利益。他投資比如說中國銀行重組改制上市,很多投資都賺錢了,我覺得這是商業上的,并不是說他們怎么樣的一種安排,這樣賺很多的錢,我覺得值得討論的就是我們政府部門,我們國有企業老總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借鑒這些包括在資本市場上有很多經驗的人,讓他們提一提意見,讓他們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我們也了解到當時我們國家政府官員,還有商業銀行的一些老總們,當時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戰略領導者,那個時候我們銀行價值沒有得到投資者認識的情況下,有很多的機構不認同,實際上可能拒絕投資的,他們比真正會投資的還要多,最后投資的資本增殖了,大家都看到了這樣一種結果,我們作為中國人覺得不大情愿,但是實際上他們是有相當高的風險,就像中國股民投資股市一樣,兩年前投資股市現在漲了若干倍。
【唐葵】我說兩點,第一就是像楊總剛才說的有一個買方,有一個賣方,當時金融業其實為什么2003年10月31日國家要通過這個方式來變革,其實有很多的情況,現在大家來看風險回報,這是第一點。第二當時猶太人的做法非常成功,不要看別人賺多少錢,看自己賺多少錢。我可以說匯銀公司是當前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事情,他分別向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注資25億,當時是1塊錢,現在在港股價錢是4、5塊錢,他們在過去4年不到的時間里面,將當時投資的這些銀行翻了幾倍,從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張懿宸】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不再提問了。我再說一下最后的觀點,說實話我覺得很驚訝,就是直到今天我們作為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整天到萬還要看鴉片戰爭人家是怎么從我們這拿到錢的,全球化完全是商業化這樣一個決定,就是在當時做投融資健康和中行的時候,英國中信本身也有一定的參與,我對那個是比較了解的。當時在所有的扮演投資人中間,對中國最了解的,而且最早明確表示愿意投資的,從頭到尾都是淡馬錫,中間像中國建行換過花旗,幾乎所有的世界大銀行都換過,談了不知道多少時間,直到美洲銀行和淡馬錫已經入股中國建設銀行以后,最后才入駐。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好像把人家的錢搶走似的,但是一樣全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如果沒有幾千億的外資啟動,我們發展怎么回到今天,這中間肯定要跟人家有一部分共享,人家帶來不論是機制,還是技術,只不過在銀行這個事情上大家說可能到目前為止,因為正好趕上中國經濟拐點,但是非要以此和鴉片戰爭對比,我認為這是荒唐的。我就說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