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脹根源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3:43 當代金融家雜志
諸建芳: 剛才郭先生提到核心CPI上升有產能方面的影響,這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很多商品由于產能壓制,可能價格不容易漲上去。如果單從結構看,實際上也有商品價格上漲。 我想澄清一個看法,有人問,當前糧食價格上漲會不會傳導?我認為這不是傳導的問題。所謂“傳導”是指,糧食價格上升后,導致下游食品加工企業原材料價格上漲,這是一個傳導。但食品類和非食品類真正連接起來的不是傳導關系,而是預期的影響。食品價格上漲同非食品不會上漲兩者之間沒有很大相關性,很多非食品類的價格上漲是由通脹預期引起的。 我覺得當前還是結構性問題。從CPI構成看,主要還是食品類價格上升,非食品類大概是一個百分點。但到了非食品類的價格上升,就可能演變成全面通脹。食品價格上升影響的面比較多,而且產生因素主要還是供給方面短期程度導致的。如果非食品類價格上升,牽扯面會更多,起碼所有制造業都會被牽連,還有服務領域,導致比較全面的價格上漲。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實際價格走勢可能比統計數字反映出的要顯著。統計采樣有一定的滯后性,比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新產品推出過程中定價已經上去了。尤其是電子類產品,更新很快,不斷推出新產品。但統計采樣用的可能是一些比較老的產品,而真正的消費主流已經在前進,出現了新情況。因此從實際市場運行看,非食品價格也是在上漲。其他六大類當中,明顯有五類價格已經呈趨勢性上升。 從結構看,CPI中服裝類價格短期內有 波動,8月份下跌,但前面的趨勢是上升的。 這反應了消費領域的情況。如果我們往前看生產領域,即 PPI中紡織、服裝類價格指數,至少已經有了兩年多的同比上升。生產領域上升,消費領域價格卻有下跌,生產領域已經同比上升了好長時間,最終消費領域漲得卻并不多。這其中有倒掛情況,所以我覺得統計方面有一定滯后性。 PPI整體來看是比較低的,8月份只有2.6%。剛才有專家提到了礦產品,還有農產品和礦產品價格上升,從2006年看,礦產品漲幅更大,可以看出目前階段,結構性上升的特點比較明顯。 郭田勇: 我同意諸博士的觀點,現在是結構性的物價上漲,農產品領域上漲比較突出,而且現在價格并沒有傳導到制造業產品領域去。 盡管剛才諸博士對“傳導”這個詞好像不是很認可, 但我認為, 傳導的線路是存在的。 剛才也提到除了農產品以外,還有礦石、能源價格上升。農產品、能源作為初級產品,其價格上漲與制造業產成品存在傳導 線路。當然,如果未來發生全面通脹,通過 預期的傳導比通過生產鏈條本身的傳導概率會更大一些。也就是說,農產品價格上漲形成通脹預期,預期未來可能會出現全面通脹。形成這種預期后,可能就會推動通脹形成,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央行前段時間加息,就是強調穩定通脹預期,不要強化這種預期。 總結起來,我和諸博士大概都認為,現在的通脹結構性色彩很明顯。至于未來會不會形成全面的通脹, 我認為可能性更小一些。 諸建芳: 剛才說的沒有傳導途徑,主要是從食品同非食品來看,如果說礦產品、能源價格會向下游傳導,我完全同意。目前階段價格上漲是食品主導的,從這個因素如何傳導下去,我覺得路徑還需要從預期來看。如果有點分歧,主要表現在對未來通貨膨脹程度的預期方面。 王岳平: 我覺得還是有差別性的東西,如果簡單說食品,肯定是結構性的。 從 CPI 構成看,食品行業價格上漲主要是由成本推動,盡管也有需求因素,比如利用玉米生產乙醇以替代石油,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相應會擠壓糧食的播種面積,但還是以成本推動為主。 另一塊,在需求拉動方面,如有些紡織品、服裝類的價格上漲,可能是出口需求拉動。 還有投資需求拉動的那些能源、 原材料,尤其是剛才郭教授說的礦產品,它的需求非常熱,不是一般的熱。 因此,從整個物價上漲因素來看,既有成本推動,也有需求拉動,國內的投資過熱我覺得都應該反應在里面。 食品以成本推動為主,需求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政府只針對食品,那么只要讓農民稍有利潤可圖,供給就會上來。調息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他們真正關心的還是收入。 郭紅玉: 我覺得目前主要還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1984 ~ 1988 年那次通貨膨脹是比較典型的需求大于供給導致的需求推動型通貨膨 脹,當時主要表現為財政赤字引起貨幣供給的過快增長,叫作“國民收入超分配”。 但是現在不是這種情況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收入增長很快, 供給充裕, 國民儲蓄較多,包括財政儲蓄增長也比較快, 所以不存在國民收入超分配的問題。 此次通貨膨脹主要還是來自供給一方,是經濟增長過快導致要素供給相對緊張,經濟增長的成本提高。 但價格上漲一定是通過貨幣供給的增加來實現的,由于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我國近幾年基礎貨幣增長很快,與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中國 M2/GDP 比例最高,2003 年達 到 188.7%,2006年為165.0%。所以,貨幣供給的持續增長是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 諸建芳: 現在也有人提出, 當前物價上漲最早從資產價格上升開始, 即先是房地產和股市上漲, 然后慢慢傳導到消費品。 這條傳導途徑理論上是存在的, 因為資產價格上升很快會產生財富效應,如果效應產生時間足夠長,會變成一個穩定的收入,從而增加消費。 但如果是短期的,沒有可持續性,可能不僅不會促進消費,反而會占用消費和儲蓄中的錢。 郭紅玉: 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是否會刺激消費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費還需有實證分析。 我們老師中有一個笑話:有一位老師去校醫院買藥,只需十幾元錢,但是手頭沒有, 就開玩笑說:“現在大家都在炒股票,手頭有點緊”。 從中可以看出,由于股市和房市火爆,很多本應儲蓄或者消費的錢都用于投資了。預期收益的增長不是刺激了消費而是 刺激了投資。而且從股票和房地產賺的錢,不可能都用于食品消費而引起食品價格上漲吧,因為,食品消費的收入彈性不會很大。 但有可能會去旅游、娛樂。 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固然可以通過心理預期產生財富效應,但更取決于是否有通道使 升值了的金融資產變現,是否有足夠發達的抵押市場。在這一點上,無論是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還是人們的理財習慣,中國都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所以,對證券市場和房地產 價格上漲的財富效應不應估計太高。 目前中國資源價格過低,中國經濟增長 方式也是利用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資金成本來支撐快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缺陷很明顯,比如很多城市受污染和資源消耗影響,發展不可持續。這次價格調整也是市場提供了一個機會,調整投資和收入分配體制。可能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能力,因為資源價格,包括利率上漲后, 企業如果要繼續盈利,就要面臨勞動力能力 提高的問題。 王岳平: 當前中國經濟還是以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為主,對資源消耗還是比較多的。過去一段時間,包括現在,經濟增長很大程度是靠資源消耗和透支部分勞動力再生產。 這段時間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現在資源價格上漲,整個價格壓力確實比較大,但我覺得這很正常。實際上資源價格應該回歸正常水平。 但從產業經濟研究的角度看,中國要轉變為以技術進步為主的生產模式,至少需要10 年左右,馬上轉換為低消耗、高效益的增長方式,不是我們想達到就能達到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