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鄭勇軍: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發展實例研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6:37 新浪財經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從浙江省經濟崛起的發展路徑來看,以為數眾多的民營中小企業作為微觀基礎,以區域特色產業集群作為經濟支柱,并通過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的良性互動,使浙江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內,就由一個經濟弱省發展為以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支撐、塊狀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大省。 產業集群是支撐浙江工業經濟的主體 產業集群是一種區別于傳統企業組織形式的新型組織,兼具大型企業規模經濟和中小企業靈活性的優勢,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大企業病”和中小企業制約自身發展的諸多弊端。20世紀70年代以后,產業集群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興起,成為一種全新經濟地理現象,在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完成資本、技術和人才的積累并進而提高區域競爭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尤其是“九五”以來,浙江省各地區充分依托當地優勢,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聚、小資本大集群”為特征的區域特色經濟,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也成為支撐浙江工業經濟的主體。2005年,浙江省工業總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360個,如表1所示。 產業集群既具備中小企業靈活性的優勢,又能通過企業集聚和企業間合作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而以產業集群為主體的浙江區域塊狀經濟既富活力又兼具極強的競爭力,是改革開放以來推動浙江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動力。據統計在浙江省88個縣市區中,有85個出現了塊狀經濟,總產值5993億元,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9%。 專業市場是促進浙江經濟迅猛發展的動力 在浙江經濟增長模式中,最具活力的就是民營中小企業和高度發達的專業市場。近年來,浙江專業市場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得“辦市場、看浙江”、“浙江經驗數市場”的贊譽廣為流傳。 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7664.4億元(列全國第二位),比2004年增長8%。浙江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31.69億元(列全國第四位),比2004年增長14.2%,增幅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據統計2005年底浙江省有商品交易市場4008個,比2004年減少41個,其中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市場有10個,超10億元的有120個,超億元的有556個,2005年浙江省專業市場共實現成交額7173億元,同比增長12.4%,浙江連續15年創市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數、單個市場成交額三項排名全國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市場大省。 在浙江,經過多年的發展,專業市場不斷實現升級換代,專業市場和區域特色產業集群互為依托、聯動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對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的依賴不斷增強,專業市場的發展狀況甚至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國經濟的運行方式已經由生產決定型向流通主導型轉變,而我國的商品交易市場也由末端產業上升為先導產業。作為經濟大省和市場大省的浙江,專業市場在引領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將進一步凸現。 浙江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研究 從改革開放多年的實踐來看,正是以大量中小企業為主體、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為支柱和專業市場的良性互動,巧妙避開了浙江資源匱乏等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條件缺失的先天不足,有力推動著浙江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浙江由經濟弱省發展為以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支撐、塊狀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大省。浙江全省4000多的專業市場星羅棋布,圍繞專業市場的是110多個工業行業的數十萬家企業的集聚,形成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聚的區域經濟格局。現在浙江最具知名度的專業市場如義烏中國國際小商品城、紹興中國輕紡成、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快速發展都與周邊地區的相關產業集群的成長密不可分。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也成為引導浙江經濟飛速發展的浙江模式的核心內容所在,也為地方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思路。浙江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互動發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市場為產業集群提供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和高效網絡 在浙江,區域經濟板塊內的傳統產業集群的興起和發展是由市場選擇、當地特定經濟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決定,并通過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同一行業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逐步集聚形成。從產業集群的形成模式來看,有相當一部分集群是以當地產業和專業市場為依托,通過不斷集聚,逐步形成了一鎮一品、一縣一業的區域“塊狀經濟”;有的則在特定條件下,如有利的區位優勢、獨特的先發優勢、特殊的血緣或家族關系以及歷史傳統等,從家庭工業、合伙企業或鄉村集體企業開始起步,逐步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小企業集群和專業化產業區。 通過專業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的發展是浙江許多區域塊狀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是義烏中國國際小商品城。1982年,有著濃厚經商傳統的浙江省義烏地區成立了由政府大力扶持的小商品交易市場,經過擴建和搬遷,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專業市場。伴隨著小商品市場的興旺發達,對產地型市場的要求也使得周邊地區小商品制造產業迅速形成并發展壯大。目前,僅義烏縣域就有工業企業2.5萬余家,形成了20多個特色鮮明、具有世界市場影響力的小商品產業高地。義烏小商品市場和小商品制造產業經過多年的累積和互動發展,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也確立了義烏在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外向輕工制造板塊中的關鍵性樞紐作用和世界級小商品制造基地中的核心地位。放眼未來,一個以義烏為商業中心,包含金華市區、東陽、浦江、武義、諸暨等,以及溫州市區、樂清、柳市、瑞安等的金溫產業帶正在形成;一個以義烏為產業中心,連通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輕工產業板塊的世界級輕工產業基地已具雛形。 (二)產業集群為專業市場提供了產業支撐 產業集群是浙江區域塊狀經濟重要的產業基礎,專業市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產業集群提供的產業支撐,可以說產業集群的規模和發展程度直接決定著專業市場的規模和發展程度。 浙江專業市場大多屬于“產地型市場”,其興起和發展走的是地方產業集群發展—專業市場興起—產業集群發展和升級這樣一條道路。專業市場是一種貿易的空間集聚現象,其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市場內產品的種類、數量、價格優勢以及與市場交易相關的物流配送、信息發布等輔助功能完備與否。浙江“產地型”專業市場依托市場周邊產業集群提供的大規模、多品種和低價格的商品供給,市場規模和交易額不斷攀升,同時由于交易量的上升,使得專門進行某一類商品的交易就變得有利可圖,專業市場內部交易分工變得更加精細。 浙江紹興紡織業和永康五金制造業的發展路徑就是產業集群推動專業市場發展、專業市場進而促使產業集群擴張這一模式的典型例證。紹興中國輕紡城的前身是1985年依托紹興當地快速發展的紡織業產業集群建立起來的紡織品交易市場。隨著中國輕紡城交易額不斷增長,其規模也達到了全國乃至亞洲同類市場領先水平,輻射半徑不斷增強。專業市場的繁榮興旺為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銷售網絡、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支持,紹興中國輕紡城周邊地區的紡織企業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紛紛破土發芽,茁壯成長,據統計目前紹興縣以紡織為主業的輕紡企業超過5000家,而在以中國輕紡城為圓心的50公里半徑內,輕紡企業更是超過了1萬家。紹興中國輕紡城和周邊產業集群之間的良性互動使紹興地區逐漸成長為亞洲最大的紡織、纖維制品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據統計2005年中國輕紡城年度交易額也達到278億元,加上與該市場配套的紹興錢清輕紡原料市場去年的167億元交易額,紹興中國輕紡城的總成交額為445億元。 (三)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專業市場和中小企業集群的聯動不僅使集群內中小企業不斷提高分工協作的精細程度,也將專業市場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優勢帶給大量中小企業,使得區域經濟既具備中小企業靈活性優勢,又擁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帶來的低成本優勢。正是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之間互為依托聯動發展,才使得以產業集群為支撐的浙江區域塊狀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資料顯示,從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時間里,浙江生產總值從870億元增至13365億元,全省專業市場成交總額則從162億元增至7173億元。浙江專業市場交易額的飛速增長是以產業集群迅猛發展為基礎的,而浙江生產總值連創新高更是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互相促進,聯動發展的外在表現。 專業市場與特色制造業互為依托、聯動發展,是引領浙江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極富活力的浙江經濟得以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星羅棋布的產業集群和高度發達的專業市場之間的互動發展,通過專業市場在資源置換過程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確立并強化了產業集群在浙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推動了生產分工的不斷細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從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互動模式來看,專業市場通過需求集聚作用使得對產業集群內企業所生產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從而拉動產業集群的規模不斷擴張,促進了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分工協作程度不斷提高,并生成了以產業鏈為聯系紐帶的企業網絡,促使產業鏈不斷延伸和集群的產業升級。產業集群通過供給的集聚效應所帶來的多品種和低價格的商品優勢,使專業市場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內部分工不斷深化,交易效率不斷提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