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俊發: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形勢與任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6:28 新浪財經
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總裁會,由于某些原因停了幾年,但對商品交易市場的研究并沒有停頓,有關部門也召開了一些很有水平的研討會,中國商品交易市場與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相一致,正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聽了一天大家的交流與討論,很受啟發,大家都是從批發市場的第一線走來的,是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的見證人,是有功之臣,大家講的都是心里話,講得很精彩,所以,要我總結就沒有什么好講的了,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講了非常好的意見,我只講一些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 一、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歷史功績 在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近10萬個批發市場,可以歸納以下九個歷史功績。 1.在物資計劃分配體制解體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廣大的商品批發市場銜接供需,保證了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 2.全國近8萬多個批發市場,不管是產地型、銷地型或集散型,成為中國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批發與零售的主要業態,2006年全國億元以上批發市場銷售額達到3.7萬億。特別是農副產品、建材等批發市場,已成為全國農副產品與建材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對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滿足生產建設的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批發市場已成為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成為富民一方的有力支撐,也是使一些城鎮、一些產品打進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杠桿。 4.批發市場已成為城鄉結合、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從事批發市場的就業人員有1000多萬,加上市場相關人員與他們的家人,實際上穩定了3000多萬人的生活保障。 5.批發市場培育了一大批企業家與商人,目前,中國不少著名企業家是從批發市場走出來的,他們現在從事的各種產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6.批發市場,特別是生活資料批發市場,其低廉的商品價格滿足了廣大低收入階層的需要,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情況下,起到了一種補充作用,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 7.批發市場也成了推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的流通方式的重要試驗田。 8.批發市場從東部逐步推向中部、西部,實現梯度轉移,對東部經濟帶動西部經濟是一種有效的通道。 9.批發市場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第三代又向第四代轉變,從綜合市場向市場細分轉變,從單功能向多功能轉變,反映了科技的進步,反映了市場的力量,更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 但我這樣充分肯定批發市場的歷史功績,并不否定這些市場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是很嚴重的,如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等。但我認為,不能責怪市場本身,而是一個管理水平問題。 二、從2006年的現狀看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趨勢 由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與中國商業聯合會信息部主編的2007《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統計分析了全國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3875個,從統計數字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發展軌跡與發展趨勢。 1.從億元市場數、攤位數、營業面積與成交額分析,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仍處于較快的上升區間。 市場數(個)攤位數(萬個)營業面積(億平方米)成交額(萬億) 2000年3087211.50.81.56 2006年3876252.81.83.7 增加數78941.312.14 2.由于生產建設與人民生活對市場的拉動,2006年及今后相當一段時間,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批發市場將同步發展,但生產資料市場將略快于生活資料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 2006年與2005年相比: *石油及制品增長2.6倍 *五金電料類增長49.3% *汽車類增長39.1% *化工材料及制品增長36.1% *金屬材料增長32.2% *建材增長22.1% —金銀珠寶增長52.1% —文化辦公用品增長47.6% —家具類增長39.7% —書報雜志增長33.3% —電子出版物增長35.6% —食品飲料增長27.6% —紡織服裝增長21.3% 3.市場集中度提高。 2006年,成交10億元以上的商品市場為743個,其成交額占3.7萬億的75.5%。成交50—100億的市場87個,成交額占3.7萬億的30%以上。最大的,上海有色交易市場,年成交額達768億元。 4.產地型、集散型、消地型商品交易市場同步發展,在3875個市場中,產地型1127個,集散型1229個,消地型1520個。但在這些市場中,專業市場(2525個)一倍于綜合市場(1106個),綜合市場數量與成交額,分別從2000年的40.7%和28.5%,下降到2006年的36.7%和21.1%;而專業市場的數量與成交額,從2000年的40%和65.1%上升為47.2%和70.8%;批發為主的市場(2161個)大于零售業為主的市場(1714個);在綜合市場(1106個)中,農產品市場(811個)大大多于工業品市場(295個)。在3.7萬億成交額中,來自批發的占80%以上。 5.在3876個億元以上市場中,東部沿海與大中城市是主戰場。 市場數(個)占億元以上市場總數比例(%)成交額(萬億)占億元以上市場總成交額比例(%) 東部265868.62.978.4 中部78920.40.5113.8 西部42911.10.297.8 大城市152039.21.848.9 中城市122931.70.9826.5 小城市112729.10.924.6 在東部地區的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地區中,長三角占絕對優勢,無論市場數與成交額都超過珠三角與環渤海地區的總和。但從2006年的統計分析,中西部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說明東部已處于批發市場的結構調整期,而中西部地區正處于商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期。 6.商品交易市場的十大強省是:浙江、江蘇、山東、廣東、河北、湖南、遼寧、上海、河南、北京。 商品交易市場的十大強市是:上海、杭州、北京、廣州、寧波、天津、重慶、南京、沈陽、武漢。 這充分體現了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交通樞紐的優勢與經濟大省、大市的集散功能。 三、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歷史任務 1.向第三代、第四代過渡,實現商品交易市場的全面提升。 可以把商品交易市場區分為四代。 第一代:是指馬路市場或臨街租用一些房子開設的簡易市場,或在一塊空地上建立的露天市場,攤位制、包稅制或免稅制,管理比較粗放。 第二代:新建了一定的市場建筑物,專業市場開始興起,市場功能從批發、零售買賣,擴大到價格形成、運輸、倉儲、集散、住宿等功能,工商、稅務監管力度有一定增強。 第三代:市場硬件有較大改善,有的已商場化、品牌化、專業化,有了一定的信息網絡系統,政府鼓勵劃行歸市,實施同類項合并,規模明顯擴大。工商部門實行管辦分離,市場化運作程度明顯提高。 第四代:有了較現代化的商務與市場設施,科技含量明顯提高,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現代物流開始出現,集中度增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地、銷地、集散地商品交易與服務中心,市場的功能比較齊全,中介服務機構大量介入。 目前,中國第二、第三代占多數,提升的任務相當繁重。 2.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從東向西的梯度擴展,改善全國性市場布局 ——除農副產品以外,要逐步實現從有形市場向無形市場轉變 ——從占用大量土地以商品交易為主的模式向配送中心、電子交易中心、金融結算中心、會展中心等為主的總部經濟模式發展 3.把經營商品與經營品牌、經營服務并舉,把市場融入供應鏈。 這就是說:第一,不僅要經營商品品牌,杜絕假冒偽劣商品,而且要十分注重塑造市場品牌,義烏、白溝、漢正街、樂從、布吉、五愛、龐口、東方絲綢等等品牌效應越來越強;第二,商品交易市場除了商品,主要是服務,要經營服務品牌。服務品牌是市場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功能與服務水準很差的市場,不可能成為品牌市場。第三,許多商品交易市場已是賣全國、買全國,有的全國采購,外銷世界。所以,商品交易市場已成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服務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4.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商品交易市場,特別是經營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已成了政府不可缺少的宏觀調控環節,特別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牽一發動全身。因此,政府加強必要的行政管理與調控手段是必要的,但從總體講,應當走市場化運作之路。我認為,要搞好四大建設: 第一,培育市場化主體,即培育一級批發商與二級批發商。目前,一級批發商很不成熟,且非常不規范。 第二,培育市場化投入。要采取商業化運作,投資多元化,更多地吸收民間資本。 第三,培育市場化管理。要成立股份制公司,按公司法運作。 第四,培育市場化機制。市場要規范,要有標準,要加強監控,但機制要靈活,要有創新,要有特色。 5.要進行商品市場改造提升試點。不管是農改超,工改超,還是搞連鎖、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都要進行必要的試點,成功后再推廣。現在有種現象,不少批發市場搖身一變,都成了物流園區,我反對這樣刮風,這混淆了物流園區與批發市場的本質區別。 同志們,這次參加會議的不少是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生產資料批發市場與生活資料批發市場有共性,但也有特殊性,我們要研究生產資料批發市場成長過程中的規律性,特有的模式,特有的流通方式,特有的組織方式。今天的發言希望新聞單位很好的宣傳,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加以整理,從中總結出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有一些要把實踐上升為理論。你們是先驅者,你們肩負著歷史的責任,把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升華,進一步適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