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光控股總裁周曉光:廣大民企仍在呼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 12:21 新浪財經
新光控股投資集團總裁周曉光: 主持人、主辦方、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企業界和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參加今天高棚滿座的機會,有機會向企業界的前輩人討教和學習,跟同行們交流和溝通。 我是周曉光,中國新光控股集團的負責人。新光是一家以流行飾品為主業,兼涉地產、貿易、投資等領域的民營企業。跟大多數浙商一樣,新光起于“草根”,出身“貧寒”,托改革開放之福,從無到有、從小而大。所以說到今天討論的主題——“制度環境與民企發展”,多年來種種甘苦,我也算親歷其中,有一些比較直接的體驗和感悟,愿與大家分享。 感謝國家民主政治的進步,給予了我們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對于民企的社會認同度也大大提升。因此,對于國家、政府、社會,作為民企,感恩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曾經僅僅是“補充經濟”、“增量經濟”和“草根經濟”的民營經濟,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進步的活力源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已經占據了整個國民經濟50%的比重。然而有了這個比重,是不是就獲得了相應比例的“權重”?是不是就獲得了相應比例的“看重”與“尊重”呢?恐怕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還是有些差別的。當然,就我自己和新光而言,生長在浙江這樣的“民營經濟大省”,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各種政策、措施,都圍繞著民營經濟在設計和推行。然而就全國范圍,廣大民企還在呼喚著一種更加完善、更加和諧的政府管理模式,呼喚著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開明的制度環境。 其中比較突出的呼喚,大概集中這樣幾個方面: 1、市場準入的限制。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能夠進入的產業范圍還是比較狹窄的,大多局限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加工、餐飲等,而在基礎設施、市政工程項目、基礎產業、石油、天然氣、礦產開采等都還有一定的準入限制。某種程度上,民企能獲準參加的業務,不但與國企不好比,可能還不如外資企業。 2、融資支持的限制。國家這些年也陸續采取了很多措施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但迄今為止,對眾多中小企業而言,還沒有實質性的改善。民企從金融機構獲得的支持還不那么充分。民企的資金仍主要來源于自籌,或者依賴民間金融、地下金融和非法金融等渠道。這里有三組數據來說明民營經濟融資之難:一是截至到2006年底我國有民營企業498.1萬戶,而同期國家五大銀行的小企業授信戶總數只有68.43萬家,僅占總量的13.7%;二是根據人民銀行的最新研究,到2006年底我國個體私營經濟貸款總額僅占國有商業銀行的8.81%,政策性銀行的0.27%,股份制商業銀行的5.9%,城市商業銀行的7.96%,占中小金融機構的25.38%;三是據研究機構在全國27個省份進行的抽樣調查和總體估計,2005年我國民間金融、地下金融和非法金融的總量約為2.9萬億元左右,并一直在大幅度增加。 前不久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為此替民企“叫屈”說:當前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瓶頸因素就是融資問題了。一方面銀行金融機構存在大量的存貸差額,另一方面民營中小企業有巨大的貸款需求,卻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他呼吁,銀行理當為民營企業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務平臺,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要逐步轉變服務對象的觀念,將服務對象由國有經濟為主,轉變為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并重。他還希望突出金融市場創新,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允許更多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 第三,各種“潛規則”對民企發展的限制。就政府部門而言,對國有企業有“責任”支持,對外商有“義務”照顧。而對眾多民企,尤其是剛起步的中小民企,則是既沒有任何“責任”,也沒有“義務”,態度比較冷淡。在土地、規劃、項目審批等諸多要素和環節上,民企受到的限制都要甚于國企和外企。日前世界銀行公布的《2006年全球企業經營環境報告》顯示,在世界155個國家或地區當中,中國內地的經商環境排在第91名,處于中下游水平。其中提到最多的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以及政府對中小企業所從事的行業宏觀指導力度不足,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市場準入門檻較高,有些地方行政執法效率低下,當地司法部門對企業權益保障程度低,政府政策規章的透明度較低,以及社會信用環境較差,等等。 中國的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真正做大的還很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發展所必須的優勢資源比較缺乏。此外,我國的民企進入門檻太低,從行業來看,民企進入的數量和行業的等級成反比,越是低等級的行業,越能吸引民企。因此民企也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大題目,應該努力向經貿、現代服務業等高等級產業和體現國家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領域發展。而一些必須由國有經濟控制的領域,如公共事業、基礎設施等,民企也可以參股的方式進入等,都需要一個開明的制度體系作保障。 像義烏這個地方,我們是做小商品出身的。它的產品的定位局限了整個產業的定位。一般的企業員工人數是五六千人,但是他們的產業不大。進入門檻比較低。像我們食品行業,有將近4千家企業,有15萬從業人員,短短時間內就發展到這么多人從事食品行業,因為進入門檻比較低,義烏小商品市場各方面成本也比較低,許多產業也決定了我們這些企業的規模。 還有一些必須由國有企業控制的領域像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這些需要開明的制度體系做保障。浙江省很多企業,我們也想做一些投資,但是除了房地產投資之外,其他的產業要進入,難度比較大。主要還是體制和制度的問題。 我以為,從經濟持續發展的長遠考慮,政府應逐步拆除“制度壁壘”,給予民企同等的“國民待遇”。其次,還應該為民企專門設計適合它們發展的推動幫扶機制。很多西方國家都有生產力發展促進局、中小企業促進局等專門扶持中小民企發展的機構,中國為什么不設立類似的機構呢?對于這樣政府層面的推動、幫扶力量,我國的民營企業,需求只有更迫切。因此,在這里我想為廣大中小民企提幾個“盼望”:一盼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政策,實現民企在發展空間上的新突破;二盼加大對民企的金融支持力度;三盼政府鼓勵、支持民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積極引導民企投資的戰略方向,幫助民企做大、做強、做高。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見。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正批評。再次感謝主辦方搭建這樣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交流平臺,能夠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謝謝大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