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治理論題資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5:43 新浪財經
城市“黑車”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治理對策 所謂“黑車”, 是未經行業主管部門批準而非法運營的各類小客車、微型面包車、三輪摩托車、人力三輪車、殘疾人車等車輛的統稱。據各地公安部門不完全統計, 目前, 我國大中城市約有“黑車”49萬余輛。城市“黑車”的非法營運活動,擾亂了客運市場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 造成國家稅收流失、市場經營混亂, 侵害了合法出租汽車司機的權益, 造成不公平競爭, 引起出租司機不滿, 影響社會穩定。而且安全隱患大,在個別地方這個現象甚至發展成惡勢力的苗頭。 文章分析了“黑車”現象的根源,提出了六大治理策略,包括 (一) 開展專項行動,加大對“黑車”的治理力度。(二) 整合執法力量, 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治理“黑車”必須以交通、客運、城管部門作為主要執法力量。(三) 完善法律法規, 為治理“黑車”提供法律保障。(四) 改善運營環境, 保障出租汽車司機合法權益。(五)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治理“黑車”的水平。(六) 合理配置資源, 擠壓非法運營市場空間。 國家介入與鄰里社會資本的生成 社會資本是提升城市治理有效性的重要基礎。但是在中國城市社會中,社會資本是如何演化的? 本文回顧了上海90年代以來的社區重組政策為例,論證了城市基層治理框架與社會資本生成的關系。 研究發現:在不具有發達的結社傳統的社會中,國家自上而下的政策介入對鄰里社會資本可以具有重要的政治構建作用。在上;鶎由鐣校瑖液袜徖锍霈F過兩種典型的連結方式,一種是以縱向管理為特征的“行政化連接”,一種是在四級網絡建構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化連接”。前者的實質是通過“議行合一”的方式建立地方行政網絡;后者則旨在“議行分離”的架構下催生社會內部的協商組織,進行社區事務自治。這種政策介入的變奏改變了社區中組織資源的分配模式,并對鄰里之間的信任和合作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前一個政策建構了縱向的參與行為,在客觀上淡化了居民間橫向的人際互信關系;而后一種介入類型所嵌入的協商性組織乃是居民進行橫向動員、建立互惠關系的激勵機制。這些差異意味著,社區建設提供的社會化制度設施蘊含著更多的社會資源,由此引發的居民間的合作行為和信任關系會比較顯著;而那種“剛性”的制度安排則不利于社會互信和內部互惠規范的生成。 單位制向社區制的回歸——中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50年變遷 文章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中國現代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變遷,指出這個過程的主要表現為:在20世紀上半葉主要是從傳統社區向法定社區(市政層級)演變,在20世紀下半葉則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先是由以法定社區為主轉向以單位體系為主,然后又開始由單位制向社區制回歸。 文章著重分析了1949年以后城市社區與單位的關系,這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50年代是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社區與單位齊頭并進,法定社區(市政層級)從區一級延伸到街道一級,控制力大大加強;單位制度從黨政軍機關擴展到所有國營和集體性質的基層企事業法人,單位社會逐步形成。六七十年代是第二階段,通過社區單位化和單位社區化的雙向發展,單位社會進入全盛時期,法定社區淪落到城市社會的邊緣地位。八九十年代是第三階段,城市中的單位社會逐漸萎縮、癱瘓乃至瀕于解體,社區組織重振旗鼓、面貌一新、日益壯大,開始向主導地位回歸。進入80年代以后,社區的概念重新獲得確認并逐步被官方文獻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門正式提出了社區建設的思路。臨近世紀之交的時候,隨著單位社會的迅速瓦解,各項社區發展和社區工作陸續提上議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區建設愈來愈成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 分權改革與城市地方治理單元的多元化 以武漢市城市治理和社區建設為例 中國的城市治理改革是和分權改革聯系在一起的。伴隨著市區政府分權,城市管理結構從“一級政府、一級管理”轉向“兩級政府、兩級管理”,伴隨著區街分權,城市治理結構又從“兩級政府、兩級管理”轉向“兩級政府、三級管理”。伴隨著政府賦權社區組織(主要包括社區居委會、社區黨組織、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等法定的社區公共管理組織),社區組織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城市治理結構進一步從“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逐步轉向“兩級政府、四級管理”(包括社區組織的半自治管理)。由此,城市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再分配也帶來了居民社會權力的擴大。 文章追溯了武漢市從“兩級政府、四級管理”到“兩級政府、五級管理”的分權與治理改革,指出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地方治理單元多元化。而治理單元的多元化,則充分地體現了城市地方政府的可控性分權,即培育多個治理主體,孕育地方治理結構的多層次性,激活多個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從而內生治理單元的多元化,形成多邊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的治理模式,最終走行善治。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