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7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 > 正文
在潘剛的領導下,伊利集團帶動五百萬奶農走上了致富路,為社會創造了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同時推動了基地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帶動了基地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05年,伊利第七牧場成功建立,“公司+規范化牧場園區”的發展模式正式誕生。
伊利第七牧場擁有3130畝人工草場,草場中種植了加拿大苜蓿與本地紫花苜蓿、皮尖草、冰草、老鶴麥草、蘇丹草等優良牧草,而且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播種,混和牧草既有引進品種葉茂枝繁,蛋白質含量高的優點,同時又具備本地草的強抗寒能力和耐踐踏能力,使的這樣綠色優良的草場成為奶牛生長的天然天地,從而確保了伊利目前“放養+集中”的牧場管理下奶牛生長發育和生產所需的均衡營養。
為了保證牧草的充足供應,園區配備了4臺大型自動噴灌機,在干旱的氣候情況下對草場進行養護灌溉,每臺噴灌機的定點噴灌幅圍可覆蓋長300米、寬120米的草場,所以,即使在干旱少雨的季節,3000多畝草場依然能夠保持良好長勢。
潘剛十分注重環境保護,堅決走可持續性發展之路。例如伊利集團建設的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后的水不僅可用于企業園區綠化,每年還可為下游兩岸的農民提供300多萬噸的灌溉水源,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
伊利集團在潘剛的領導下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內蒙古畜牧業整體面貌,加快了地區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養殖業和飼草業的發展,并與國家的退耕還草工程、禁牧工程結合起來,改善生態環境。例如,在伊利集團帶動下,富裕起來的奶農紛紛退耕還草,僅呼和浩特市附近的一個村,退耕還草的土地就達5000畝。奶農們不僅改變了以往單靠種植農作物為生的生存方式,還走上了“種草—養牛—賣奶”、“養牛—牛糞還原土地—種草”的良性循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