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7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會組織的“2007上海金融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本次會議,以下為分論壇“滬臺金融合作論壇”全部實錄。
許嘉棟:各位嘉賓大家好,很高興今天下午由我來擔任主持人。另外很遺憾的是我們演講的貴賓中劉藝如教授因為有時不能參加今天的演講。所以我今天首先要擔任主持人,另外我除了要演講自己的東西之外,還要代劉藝如教授講一些東西。所以我的責任還是很重大的。
上海和臺灣的金融合作是我們這場的主題。其實臺灣和大陸的經濟往來,尤其是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往來,事實上是相當密切的。但是在金融往來這部分,到目前為止來說可以說是進展相當有限,金融往來除了人員互換,像今天這種研討會的意見交流之外,的確是很有限。大陸的金融機構到臺灣設立分支機構目前還是沒有辦法,臺灣的金融機構到大陸來設立分支機構也是困難重重。到目前為止來說,只有兩家小小的臺灣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就保險行業來說,只有國泰人壽。其他的方面因為政治的關系還是沒有進展。所以我們怎么樣來加強兩岸的金融合作,其實還是非常值得大家來研究的。今天在臺上有五位演講的貴賓。我們首先請東方證券董事長王益民先生為我們做演講。
王益民:非常高興參加今天這個滬臺金融合作論壇。各位來賓、各位朋友,我談的題目叫做加強滬臺證券業的合作,實現供應發展。這個題目在今天這個論壇上已經不是一個理論的探討問題了,而是如何更好的實踐的問題了。所以根據這個問題,我主要談幾點想法。一個是滬臺證券業合作的意義,第二,滬臺證券業合作的可行性,就是從目前來說,他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第三,滬臺證券業合作的領域和方式,第四我代表東方證券和臺灣證券業合作現狀和設想。
第一,合作的意義。在兩岸經貿合作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當前上海的金融建設成處于關鍵的時期,所以我們促進兩岸的金融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他有幾個表現。第一恩,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首先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資本市場從“制度折價”進入“成長溢價”的新階段。在這樣的階段,這種制度的變革力量是驚人的。所以大家在前一階段都充分的看到了資本變革以后,能量都爆發出來了,而且將持續的爆發下去,實際上這是根本制度產生的變遷,所以吸引了資金,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我們金融改革正處在逐步深化的階段,金融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今年的全國工作會議上,已經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中國的金融工作會議今年開了三次。第一次突出了保險業的改革,第二次突出了銀行業的改革,第三次是資本市場的改革,明確要求要構建多層次的市場體系。第三,過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比如說現在的QFII投資,從2002年底開始快速發展,以及QDII,這也是從2006年開始以后啟動的實際上現在已經進入了探索的階段。第四,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基本結束,證券業發展實力明顯增強。在05年國九條以后,對證券業進行了徹底的治理,目前大陸的發展實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中國證券公司的資本實力和盈利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在這方面,06年102家掙錢公司凈資產是1082億元,這是比前幾年要大幅度增長的。
第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關鍵的時期。自從中央1992年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上海形成了資本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證券市場等一系列比較完整的市場體系,第二金融機構集聚效應明顯,第三,金融產值穩步提升。上海市金融生產總之達到了799.37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7.8%,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們的差距,所以今后一個階段上海金融建設要更多的和境外的金融機構進行更加廣泛的合作。
第三,合作目標——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第一,內地證券業吸收臺灣的資本、人才和技術來進一步的推動整個證券行業的發展。
既然有這樣的必要性,那么有沒有可行性呢?我們認為還是有它的可行性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中央政府積極推動兩岸加強經貿交流和金融合作。推動兩岸金融民間行業組織就建立兩岸金融監管機制等問題進行協商,積極尋求相應的處理辦法,在2006年的兩岸經貿論壇共同建議中,把兩岸金融業的交流列入其中之一,上海,特別是在浦東,可以進一步探索在向臺灣金融業開放政策實施方面進行先行先試。
第二,兩岸經貿合作快速發展,金融合作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20多年來,兩岸同步發展形成了互補互利的格局。2006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上投資項目71847項,合同臺資金額1010億美元,實際投資438.9億美元,長江三角洲是臺上投資的重點區域。兩岸同胞的利益已經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金融業方面目前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目前上海擁有臺資的金融機構有20家,包括一家銀行,三家銀行辦事處,一家保險公司,三家保險公司的辦事處,還有12家證券公司設立的17個代表處,這可以看出不僅是銀行保險,證券行業也進入了大陸,而且主要是進入上海。
第三,我們有共同的語言文化,有利于兩岸的流通,彼此來了交流以后,大家沒有什么在異地的感覺,所以兩岸的時代親情,再加上近年來的經貿活動,使這種互動更沒有障礙。
第三部分,我講一下滬臺證券業合作的領域和方式。合作領域方面有金融業務和技術,金融市場和產品,金融機構和監管,金融創新和法規,金融人才和認證,這五方面是我們下一步可以開展的,合作的模式來說,主要有技術合作、管理合作、業務和項目合作、股權合作。合作的階段來說,從合資的深度來說,我們必須要從技術和業務交流合作開始,在通過機構和人才合作過渡,最后監管和創新合作。這樣兩岸的合作就可以向更深的領域擴展。
最后我講一下東方證券參與兩岸證券業合作的現狀和期望。東方證券成立于1998年,2004年底成為第二批創新試點證券公司。我們現在已經和臺灣方面進行了合作,2006、2007年共分五批共80多位中層以上經營管理人員考察了臺灣的證券同業,公司派聘用了多名臺灣的專業人士,從事創新業務。7月9到10日,攜手臺證證券在上海舉辦了兩岸資本市場和電子產業論壇暨上半年投資策略報告。最后我們希望雙方可以就進一步的合作。
謝謝各位。
許嘉棟:非常感謝王董事長談了兩岸合作的模式的看法,也介紹了他自己的經驗和例子,談到他們公司和臺灣合作交流的情況。我準備從東亞金融風暴談國際金融中心與兩岸金融合作。
10年前的今天東亞金融風暴同泰國一直到馬來西亞、印泥,新加坡受到了感染,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東亞金融風暴來說,實際上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教訓和啟示,如果要避免這種風暴的話,應該加強國際之間的金融合作。今天我們會議的主題是上海怎么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事實上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很多的要件,很多的專家在早上也提到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資金可以自由進出,才有可能成為金融中心啊,資金的自由進出,老實說這又是風險很高的做法。這也是中央為什么非常謹慎的原因,因為所有的壓力都是在他身上。
我在臺灣的時候,我在中央銀行業服務過,也經歷過了金融風暴那一段時間,個人有一些體會。談到這邊我們要推動國際金融中心,我的態度是要謹慎小心一點。
我第一部分將會說東亞金融風暴兩岸之間的因應,第二東亞金融風暴的啟示,第三,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要件,第四,兩岸因應金融風暴應有的舉措,第五,有哪些事情急需處理。
第一,東亞金融風暴兩岸的因應。臺灣來說,因為我們的經濟體制比較好,因應得宜,受創比較小。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是力抗,但是后來覺得自己的力量難以支持,所以放開了匯率的控制,求得自保,量力而為,因時制一,彈性應對。在199811月我們發生了本土型金融風暴。因為那時候有一些公司看到股票比較好賺,本業不太注重,所以進入投資,他們有時候用一些錢來支撐大盤,但是靠自己的力量是撐不住的,引發了財務上的很多的問題。所以臺灣發生了由自己內容因素造成的金融風暴。這個金融風暴發生以后,我們用短期的措施來解決本土的金融風暴,對問題沒有認真的檢討和改革。尤其減少來自外國改革的壓力。
而中國的部分,我必須要說,中國雖然受到的影響不大,這里面中國大陸的外匯管制非常嚴格,所以受到的沖擊有限。另外我們大陸維持人民幣不貶值,因此讓東亞金融風暴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東亞金融風暴的啟示,首先如果引入外資的話,應該多引進穩定性高的直接投資與長期借款。第二,發展中的國家金融市場沒有先進國家深廣,吸收外在沖擊能力不足,因此開放資本自由移動應該循序漸進,由長期資本到短期資本,不宜躁進。第三,匯率應該有彈性。從以上的啟示來看,我們要推動國際金融中心要注意一些事情。早上專家提到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最難的是制度的建設,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首先資金要自由進出,但是短期資金的自由進出對國內金融的安定的威脅是最大的。所謂的金融安定當然包括匯率、利率、股票和貨幣供給等等。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我這里所列的項,我覺得這幾點是比較重要的:
第一要健全國內金融體系,再漸進開放資本進出。第二匯率保持彈性,第三維持總體經濟穩定,避免股市、放市泡沫,第四,一旦發生金融風暴的話,央行應該有他的因應的能力。央行必須具備靈活調節資金工序的工具。
接下來談一下兩岸因應金融風暴有哪些交流和合作。兩岸在對抗金融風暴方面,各有經驗,包括香港也是一樣的,實際上這些經驗是值得大家一起來分享的。第二,兩岸央行共同參與東亞多邊換匯機制,第三,貨幣外匯與金融發展政策與經驗的分享,以宏觀調控為例,我們面臨的總體的形式和臺灣在80年代下半年是非常相似的。照我個人的觀察,兩岸的投資人、做法和想法都非常的相似。所以我們很多臺灣曾經經歷過的一切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第五方面,兩岸金融往來障礙亟待處理。首先是兩岸金融往來在雙方政府的抑制下很難互設據點,主要還是因為政策方面的因素,比如說一定要有條約的簽訂,但是又涉及到政府的談判,我們建議用澳門來做,但是現在來看還是沒有做了。
第二、通匯與貨幣的兌換、清算問題,目前還是沒有辦理進行。兩岸不能直接的通匯,臺商避稅,規避投資上限、地下通匯,非法洗錢危機治安,貨幣不能直接的兌換。
最后我們建議現在兩岸的金融投資的往來,目前存在的問題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是政治干擾引起的,過去的20年,我們兩岸都是政經分離,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利于經貿的往來,現有的金融往來問題以及官方金融交流合作,本質上經濟層面之成分遠遠高于政治層面,盼望雙方的政府能夠遺訓過去的兩岸的經貿往來中的經驗,就是雙方同意政經分離, 他么我們的金融往來實際上還有很寬廣的路要走。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許嘉棟:接下來我們請浦發銀行副行長劉信義先生做演講。
劉信義:非常感謝主辦方給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們和各位同行和嘉賓交流一下我們的看法。今天我們主要談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對兩岸當前的看法,第二是談一下未來。各位知道 ,上海和上海周邊地區是臺商非常愿意投資生活的地方。目前在上海的臺上有50萬人,在06年年底,相對這方面發展相對滯后,一方面在滬的企業中小型的比較多,中外資銀行普遍對臺灣的銀行缺乏深入的了解,應該對臺資銀行的服務方面積極性不夠高。
另一方面,臺灣雖然已經有多家銀行和上海其他城市建立了代表處,剛剛各位也講了,但是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可以開展實質性的服務,可以說臺資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的重要的問題之一。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應該可以有所作為,我們要盡快地實現機構的互設,這是促進兩岸發展。多年以前大陸有四家銀行,包括浦發銀行向提出設立代表出的申請,但是一直沒有回復。我們要探索比較新型的方式。
我們可以考慮一些變通的方法,實現兩岸金融機構在準入方面的一些突破比如說可以參照旅行社的做法,可以通過第三方突破金融信息監管管理當中,突破信息共享和合作的障礙比如說通過香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借助上海的金融監管部門加強三方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如果雙方的直接監管協議不能達成的情況下,可否通過第三方。比如說針對兩岸客戶信息部通暢,兩岸銀行可以加強合作,我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解決一些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上海證在致力于金融業的開放,包括今天上午大家討論金融建設的話題,大陸目前正在經歷的很多事情,其實在臺灣都已經經歷過,也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值得我們大陸和上海進行借鑒,比如說上海在推動金融業改革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時候,我們可以探索建立金融控股集團。臺灣在這方面的經驗,對于我們在發展金融控股集團方面是有很多的經驗和值得借鑒的地方,特別是是對內部防火墻,監督管理方面,可能比西方的經驗更加適合大陸。而且大陸居民所擁有的財富也在日日的增長,對財務管理的需求更加的旺盛,臺灣在銀行保險業務,在信用卡,在理財產品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專業的人才,我們大陸銀行在很多方面也借鑒了他們的經驗。
再比如說臺灣市場的發展,他們的發展還是比較成熟的,盡管規模并不是很大,國內的商業銀行,正在調整自己的定位,也感覺到我們必須在服務于市場發展過程中,贏得我們商業銀行應有的空間,我們在這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向臺灣金融界學習的地方。
以上是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謝謝各位。
許嘉棟:非常滿寫四月謝謝劉行長,對怎么樣解決兩岸金融機構合作問題作出了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下面我們有請劉紹梁先生做演講。
劉紹梁:大家好,我的題目是滬臺金融合作理念初探。我對這個題目有高度的信心。但是我想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審慎樂觀的探討的。因為兩岸的發展還是有一些非經濟的因素的。
我這里有一些大家直觀就有的觀察和結論的。第一,兩個市場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或者說互補的地方,臺灣的發展階段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經濟體,因此他的成長速度稍微穩健一些。第二我們如果以純粹的市場規模來看有著不同。臺灣在發展過程中,另外一個很典型的情形就是高科技產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在90年代以后,在過渡競爭沒有出來的時候,金融部也是非常重要的部門,而在大陸則主要是傳統產業。
相近的地方我想大家也不會有太多的不同意見。第一,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勤奮的民族,尤其在上海,我想有很多現代化的公司都在這邊產生。企業精神是很重要的一點。在人才培養方面,臺灣做的比較靠前一些,也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化,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另外臺灣因為對外資的一定的開放程度,在外資的金融體系中業訓練了一批人。很多在臺灣的外資的管理者都是臺灣人,年齡在40到50歲,另一方面我覺得是監理哲學。兩方面都是比較的審慎。臺灣因為管的也比較多,其實也有很多方面可以交流。
我舉一個例子,臺灣也是一個大陸法系,金融領域戰后都受到歐美法系的影響。大陸法系的公司法架構作為一個基本的平臺,上面放一個英美法系的證券法。感覺這也是大家可以交流的地方。
我個人感覺,合作的方面,政治是很現實的,而且臺灣這邊的顧慮比較多。而且以時間來看的話,現在離臺灣的總統大選也只有8個月,短期內不可能有太激進的想法。所以理論的探討先開始做,我個人的看法是做的比較的精致一些。我想像今天這樣的論壇,廣度是夠了,但是深度夠不夠呢?接下來我覺得產品技術的合作也可以探討。具體的項目選擇來說,我覺得是看哪一類的行業。在臺灣我們做到了四合院,也就是說銀行、保險、證券這一類業務是放在一個四合院里面,但是這里面能不能做到資源、資本或者是營業范疇調整活化,還是需要花很多的工夫。怎么樣使業務可以活化,又可以外維持一定的放火強是這大家所探討的。我覺得比較想要更加突破一些的話,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
許嘉棟:謝謝劉紹梁先生的講話。接下來我們請主辦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琦偉先生發表他的演講。
陳琦偉:謝謝許嘉棟先生,謝謝各位演講嘉賓和各位聽眾。我想關于滬臺金融合作,包括大陸和臺灣的金融合作,已經是一個多年的話題。利用這次上海金融論壇的機會,我考慮當時校院領導說讓我做這樣的一個報告。所以我選擇了今天這樣的一個題目。
過去的幾年,中國大陸的發展的持續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也超出了包括我們國內人的預料。這其中業帶來了財富大大的增加。包括中國大陸自己也沒有完全的準備好,財富增長的速度比我們預計的要快。他了表現是國民財富的增加,其實大家現在都看的很明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起來以后,中國的企業財富在快速的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這些數字是給大家一些概念,大家現在看得到的事實是,包括在今天我們開會這個地方,三個月以前還辦了全球的奢侈品展。同時我們看到,在北京、上海,特別是在上海云集了很多跨國銷售機構。從理財產品推出的角度來說,將近翻一倍的速度增長。估計到2009年,中國富裕階層的流動資產總額可以從現在的數字增長到1.6萬億美元。同時大家也知道,中國有著相當的潛力,在產業產出的同時,在財富市場也給了我們巨大的機會,因為中國到目前為止,這也是一個全球的話題,剛剛我非常贊賞我們幾位臺灣的專家談到的,像許嘉棟先生,在金融界非常的有名望的。金融管理現在變成了我們當前越來越重要的任務。
在現在來說,我們主要是通過公墓資金的形式,中國還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管理。中國現在擁有一萬多億的美元儲備,目前美元正在貶值,目前怎么管理好這些財富,在工具上是很缺乏的。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兩年證券業和基金業在中國這兩年的日子非常好過,他們也知道,他們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現在中國資本市場幾乎翻倍的市值增長,市場投資人還主要是散戶為主也是因為如此。
在最后我做幾點評論。在未來的幾年中,財富的管理會在中國經濟中,變成一個最有成長前景的金融服務的產業,這是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都會變成事實的。中國如果要保持8%以上的持續經濟增長率,這8%以上的經濟增長的成分如果不變化也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快速增長的數據政府看了很著急,廠商看了有的是喜歡有的是愁。我們增長的質量還是不行的,其是非常初級的。我們現在只是把資源進行密集的使用,這是不可能支持中國支持保持8%的速度增長,除非在這種里面發生一個結構性的變動,一個是提高資源管理的水平,提高對資本資源的利用水平。從這里面來看,財富管理正在成為中國最有成長前景的金融服務產業。這塊的空間也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的結論,和臺灣的合作在這一領域一定是大有可為的,但是我要坦率的說,當初臺灣在90年代進入中國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他的投資,那時候他的效果是更加顯著的。在16、7年的經濟持續增長以后,中國的經濟總量確實到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地步,到了這樣的地步,中國想停也停不下來了。但是和臺灣的合作還是比較缺乏的。我個人認為和臺灣的合作,我個人感覺中國市場是主流的。
我想大陸這個市場會高速的發展。這是我的發言,謝謝大家。
主持人:在10幾年前,臺灣有很多東西也可以和大陸的朋友分享,不過能夠分享的東西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再接下來,我們請方主任做最后的演講。
方星海:最后一個講有好處,就是可以吸收大家講話的成果。難的是我想講的事情,大家都被談過了。我想講一下,如何突破滬臺金融合作或者說兩岸金融合作的政治障礙。剛剛聽下來,我想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兩岸的可以進行的合作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因為現在的政治因素,合作還是非常少的。我個人感覺臺灣的人文文化和我們是一樣的,在臺灣你不會有在外國的感覺,其實就是在中國南方的某一個地方的感覺。所以我想兩岸的人文文化的應該是差不多的。臺灣的經濟實力比較強,但是規模比較小,因為他整個的經濟體小,所以兩岸的經濟合作進一步開展可以由雙贏。我覺得我蠻可憐他們的,他們非常的強,但是運作的空間那么小,海外擴展方面,很多人因為不能到大陸來,而跑到泰國或者是越南什么的。因為合作的不好,給雙方都帶來很多不利的結果。
我想為什么兩岸之間存在那么多的問題,我想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的,大家剛剛也談到了。我想怎么利用大陸的一個杠桿,可以使臺灣有一些改變。但是我仔細想想以后,覺得又不是這樣的。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實體也不要搞了,這樣影響更大,所以我認為,金融必須要有監管,監管必須要政府來做。其他的實體經貿并不一定必須要政府出面監管。
我想這大概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突破政治的障礙。我今天代表的是我個人,我覺得今天關鍵是要突破政治層面的障礙。我們 最后要達到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借鑒歐盟的做法,兩岸三地,甚至包括澳門,形成一個金融共同體。這個共同地里面的做法是四個地方都可以有自己的金融監管,金融監管的標準要趨同,但是這是一個過程,這四個地方的金融 企業可以互相的介入對方做業務,當然要符合一些監管的要求。歐盟現在的做法是推出共同的監管標準,因為他的經濟發展也不一樣,有一些經濟體的金融很發達,有一些不發達,法律也有略微的不同。而他們現在正在趨同,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和美國抗衡。我覺得我們相互之間無論是簽協議還是怎么樣,就是把對方看成一種經濟體而不是政治體,我想這樣是不是作為我們的一個遠景呢?具體來說,有幾種做法,結合剛剛幾位發言人提的,有四種方式我們可以朝這個方向走。第一,上海有一個叫華音銀行,這家銀行比較的特殊,他從股權上來說,主要是臺灣銀行,也有浦發銀行的一部分的股權。他的業務只在上海進行,把他作為一家外資銀行看待。當然現在全面開放以后,他也會做一些業務。我想這是一種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也有他一定的限度。因為他搞起來,主要還是因為98年的時候,因為兩岸的關系不錯,央行特批搞了這樣的一個銀行。我想這是一種模式,我想在政治環境好的時候,是不是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臺資控股的銀行可以在國內參股或者是設立新的銀行。
再一個是借助香港的經驗。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中國的期貨經濟業務,這一業務在中國加入WTO的談判中是沒談的。我想可以通過香港對臺灣金融機構監管,使臺灣機構進入大陸。當然對經營的規模和生產的歷史都要有要求。接下來是澳門的模式,就是名以上避開官方的機構,就是有兩家民間的機構進行協商,其實背后都是政府部門在工作,只是比較巧妙的避開了一些東西。其實金融方面的一些因素并不是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避免的,還是事在人為。只是感覺金融好象并不是那么迫切。但是因為金融是長時期的運作,恐怕這種模式也會有一種限制。最后是歐盟的模式,就是金融監管當局出面簽訂協約,但是雙方的稱呼可以改變一下,臺灣就稱臺灣,大陸就稱中國大陸,和政治脫開,完全就是經濟層面的合作。今后遠景來看,我們可以過渡到兩岸三地甚至加上澳門,在金融方面是一個共同的市場,各地的監管者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他的監管標準是逐漸的驅動,產品也可以在相互之間買賣。我相信這樣的話,這樣一個大中華區的共同市場的形成是會大大的提高,整個的競爭力也會提升,也會非常的有利于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謝謝大家。
許嘉棟:非常感謝王主任。我們現在的時間已經是3:35分了,我們還有10分鐘的時間來做一個互動,在場的各位貴賓有什么意見,可以請您提出來。
提問:大家好,我聽到剛剛各位對滬臺金融合作提到很多建議,但是我覺得在人才培養方面,臺灣其實有相當不錯的制度,無論是在訓練、考試、發照,在過去十幾年都有非常進步的制度,所以我覺得可以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在教育訓練或者是在培訓,在發照都可以做更深入的合作。在將來,也許我們可以兩岸三地進步到是不是證照是不是可以在兩岸三地都可以通用。
王益民:實際上認證的事情,剛剛我在談到海峽兩岸合作方面這是很重要的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雙方人才培養的和認證,就是您剛剛提到的問題,我覺得人才的培養現在就可以進行,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兩岸之間是沒有障礙的。如果臺灣的從業人員想要得到大陸的從業資質的話是有著很多的渠道,同樣的大陸也是如此。而認證的問題,有一個政策的問題,剛剛很多先生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要繞開政策的問題,是的金融可以相通,如果可以走的通的話,認證自然而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劉紹梁:我想這個問題是,兩岸都已經加入WTO了,第一個就是非歧視待遇,如果兩岸證照可以相互承認的話,首先有一個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意思是說,無論是商品的貿易,還是服務業的貿易,整個來說,有相當的,一定程度的比例是它自由化,在這樣的基礎上,大家來做一個證照的通用。如果大家可以相當開放的話,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工作。我覺得這個問題,不管怎么樣政治的問題可能跑不掉的。剛剛講到歐盟模式和澳門模式在你的獎罰中還不能仔細的體會出來,但是我覺得如果可以在政治方面可以模糊化的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其實歐盟模式,以我個人的看法來說,是很難進行的。為什么?因為歐盟有一個歐盟的政治模式,如果可以把政治拋開來講的話,可能澳門模式也是差不多的。我覺得對于銀行,現在對外資的開放是說,他是用分公司的模式,和分行的模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總之我覺得如果可以把政治模糊的話,金融、包括證照方面都沒有什么問題了。
提問:前面劉行長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有開拓性的四種滬臺金融合作的模式。我個人的理解,實際上這四個模式在政治障礙上是逐步降低的,但是同時在經濟成本上有所提高,我的理解是對的嗎?如果是對的,那么這樣的現狀,那么現在的現狀對商人有沒有什么影響呢?
劉信義:我剛剛提的四個建議,從難度來說,是逐步的遞減的,但是效果也是遞減的,并不是成本提高,當然第四個是例外的。
提問:美國的學者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大陸法系對資本市場的支持不如英美法系對資本市場的支持。主要是因為金融管制比較嚴格,導致主體市場創新不足,所以大陸法系對資本市場支持是不足的。剛剛你講了關于臺灣地區,因為臺灣地區的民法是1931年在大陸編制的,而公司法怎么和英美法系怎么和證券交易法對接的呢?
劉紹梁:我個人覺得這個結論大致對,方法論我不一定接受。他們中間講到臺灣的那一部分是錯的,因為他只看法條而沒有了解實務。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覺得重點在于你是比較相信市場還是比較相信政府。大致來說,大陸法系是比較相信政府,而英美法系方面更多的相信市場多于政府。坦白的說,臺灣的做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其實是一個調試的過程,最重要的重點是你先把形式的東西撇開,關鍵是先看功能,功能上有什么樣的作用,臺灣在這方面有一些經驗的累計。我覺得大陸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討論。
許嘉棟:我們這個場次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期待兩岸的金融往來可以進一步的發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