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上午討論:國際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些挑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13:00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2007年6月15日,北京中外企業人力資源協會(HRA)主辦的兩岸三地人力資源交流大會在北京亮馬河飯店隆重舉辦。本次年會的主題為“全球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與發展”。新浪網全程直播了本次大會的盛況。以下為上午圓桌討論的實錄。

  白文杰: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感謝大家能夠參加,我們這個兩岸三地共話國際化的一個研討會。我剛才也聽到了喬健女士精采的演講。下面的環節會由我給大家主持一個圓桌討論,我會邀請兩岸三地的專家來一起探討,我們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人力資源的管理,我們會面對的一些挑戰。

  首先我自己先來講一下,我自己對國際化的一些看法。在IBM二十多年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一個非常快速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化的投資。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中國的企業,走出了國門,像剛才看到的聯想,以及海爾,華為,很多中國的品牌,中國的公司已經走出了國際化。

  不管說我們全球化的公司扎根中國,能夠把全球化的管理也帶到中國來,還是說我們中國的公司要走出國門,進行國際化。這個對我們人力資源管理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如何來為我們中國的企業找到,或者是培養出,具有國際化理念,能夠進行國際化專業管理的人才,這個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重要的挑戰。

  今天我們請來了四位專家,一起來跟大家共同探討這方面的話題。首先我們有請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總經理周力游女士。臺灣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理事長林燦螢先生,還有MMD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郎旺凱先生,以及我們ABB公司高級副總裁韓愉先生。大家請上臺。

  我們先請各位嘉賓稍微簡短的介紹一下,給大家打招呼。

  周力游:大家好,我是在香港人力資源協會服務超過十年,主要是全面的領導協會的發展,還有各方面的活動,這是簡單的介紹。

  林燦螢:各位朋友大家早!非常高興今天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到我們北京來,參加我們HRA的年會。我個人有三四年時間都是在企業工作,曾經在臺灣的國有的單位工作。也在民營企業工作過,也曾經在制造業,大概所有的行業都待過以后,最后就拿了學位,現在到學校來教書。我的情況是這樣的。臺灣的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成立有16年的時間,歷屆的理事長都是有經驗的,到我剛好是第七屆和第八屆的理事長。我們到今年年底馬上會選新的理事長了。謝謝!

  郎旺凱:各位朋友早上好,首先感謝HRA邀請我作為一個嘉賓。很抱歉我不是一個專家,我自己目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為什么呢?第一,在經營企業,大概60%的時間做企業。還有20%到30%的時間做我自己感興趣的學術。還有一部分的時間周游各地。在這個過程當中,在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自己經歷了一個到國有企業工作,然后到外資企業工作,然后政府官員,然后再自己做。

  所以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過程當中,所經歷的深有感觸。現在大部分經歷主要管理一個英國的集團公司MMD。剛才喬老師講了一番話,我深有感觸。作為一個中國人走向國際化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國人如何整合西方的文化的過程當中,我有很多的感受。所以這個過程當中,自己研究生畢業,工作七年的一個博士,到現在是七年之癢了。希望今天給我一個機會,把我經歷過的跟大家共享,謝謝!

  韓愉:我是作為一個離席來做協會的工作。我是一個理事,作為理事還是要盡些責任的。所以我有機會參加今天的座談,特別是探討國際化的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方面,特別是如何加速培養本地的全球化的人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今天的場合里,兩岸三地共同探討這個過程,特別是方法,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我愿意分享我自己的經驗。

  白文杰:各位嘉賓的背景也是非常的國際化的。我們韓總雖然在做理事,但是還是在做管理工作的。我們雖然是國際化的管理的人才,但是我想先問一下我們各位嘉賓,大家心目中,對于我們所謂的國際化人才,你們是怎么樣理解的?國際化人才應該有哪些技能或者是素質?

  周力游:我個人的感受,一個國際化人才有兩條。第一個就是需要本土的本地的中心,具體來說,咨詢是重要的一條。應該有一個跨文化的管理的能力;另外需要在領導能力方面,尤其影響他人的影響方面,要比較突出。

  在行為方面有幾點。第一個需要有一個好奇心,很有沖動,愿意去發問。

  我想當然他應該有一個深厚的知識。大概是這樣的吧,在座的很多也是。

  林燦螢:商人應該有國籍,可是是沒有國界的。你做生意的時候,一定是全球的思維。因為基本上只要是人,他對各式各樣的產品,各式各樣的工人都會有需要。基本上當商人銷售商品的時候,是沒有國界的。

  任何一個企業也是一樣。比如喬女士報告里說的,IBM的一個品牌剛開始是好像有國籍的,但是銷售到全世界以后,就是沒有國界了。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看到說,即使在這個界定的過程當中,所有的資本,不管怎么移動,剛開始我們覺得這個資本只是我們國家的,可是慢慢我們發現說,全世界資本的移動也是很快的。

  我們對人才也是這樣的。聯想用了很多的外國人的員工。同樣我們在許許多多的員工也是到別的國家去服務。所以我們說,人才是有國籍的,但是他在服務的時候也是沒有國界的。所以全球化也是周總講的一樣,一個人才要變成全球化的人才,首先他的眼界要足夠的高,足夠的廣,能夠看得高,看得廣,基本上他對全世界每個國家的狀況,每個企業的狀況,才會掌握得更好。

  所以我們說一個全球化的人才國際的視野是非常重要的。當然要在沒有國界的情況下去運作,這個人才語言能力是間接的條件。如果沒有語言的溝通是有許多的障礙的。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人才,基本上全世界的語言,至少你除了自己的母語以外,你要懂得兩三種。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才不產生問題。

  還有一個張院長介紹說,信任應該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因為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人才移動,在對話的過程當中,不管是贏得別人的信任,或者是信任別人,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取得信任,或者說沒有辦法信任別人,那我們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許多的事情都沒有辦法做的。

  所以我們說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全球化的人才,信任別人和贏得別人的信任,我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既然要贏得別人的信任,要信任別人,那更重要的就是溝通的能力。前面我們所談過的語言能力加上這個特質合起來就是能力。我們要聽取別人要表達的,不管是表現的意義,還是潛在的意義,我們都要了解。我們要傾聽,我們要表達很清楚,我們想要表達的事情讓人家容易掌握,我相信基本上在溝通上就不會產生問題。

  剛剛聯想的報告說,這些東西有許多的文化的差異,我相信,中國和韓國日本基本上,不管是生活上的差異,還是許多的差異,如果我們通過語言的表達,溝通的表達,我相信,我們差異上的問題會解決的。

  還有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誠,要成為全球化的人才也很難。這幾點就作為大家的參考,謝謝!

  郎旺凱: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全球化。我們北京市也培養全球化的人才。作為中國人怎么樣成為全球化的人才?我不斷的反思。實際在這個過程當中,特別的復雜。我想西方的現在國際化的人才概念,結合中國的國情,把我自己親身的感受談一下。

  首先國際化的人才定位兩類人才。第一類是專業化的人才,我們講的是具有國際跨國經驗的國際化管理人才。所以我們定義兩類國際化人才的時候,本身他們的要求就不一樣。但是他們兩個有一個共性。

  第一個首先要求的是我們有開放的意識。這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我們必須想法,包括理解的方式能夠開放式的。不要以為我曾經受過教育來衡量其他的是對與錯。

  第二個方面,歡迎外來者。我們經常在工作當中,或者是生活當中,可以經常看到中國人會聚到一起。這可能是亞洲人的文化特點。西方人可以到任何場合去,和任何一個陌生人進行陌生的交流,這個需要我們歡迎外來者。

  第三個有一個容納心態。人的語言行為都不一樣,你應該都接受。這是一個開放的心態。

  到一個國家的時候,我們的舉止行為是不是符合當地的舉止行為呢?

  再一個目標,我們既然走向世界,我們帶著目標。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放棄了自己的目標了嗎?我們經常在國外碰到很多困難,碰到很多挫折,這個時候你消沉了,還是繼續安慰自己重新來?我經常碰到很多人會放棄。

  還有一個我們人生去面對各種壓力和各種挑戰。在國外的工作過程當中,經常會碰到孤獨感,沒有認同感,沒有理解感,這個過程當中,當你壓力大的時候,你能不能很好的面對這種壓力,能夠更好的釋放壓力。

  我們自己很重要的,溝通過程當中,語言的掌握,能夠把你要表達的思想,能夠準確無誤的表達給對方,這個就是駕馭的能力,理解文化的能力。

  還有一個文化概念。世界上每個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是接受文化,還是簡單的以我的文化為主,實際上沒有一種文化是正確的,也沒有絕對正確的文化。首先我們融入,理解它,然后從文化的差異中看到更好。如何把文化的差異變成一種機會,來用到我們的工作當中,可以克服文化的差異。

  最后我講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國際化過程當中,在并購一個煉鋼廠當中,就派過去一百多個韓國人,韓國人過去以后,他們的家屬過去,首先進行了當地的培訓。沒有家庭的支持,其實我們國際化很難進行。我們中國很多家庭沒有出去,所以往往最后半途而廢。所以在所有跨文化的國際化人才,我用幾方面談到了我的感受,謝謝!

  韓愉:先想想有什么樣的全球化的崗位,這是從崗位出發的。然后再看看人才是不是具有這樣的能力。舉兩個我們公司的例子。我們公司最近在自動化部最主要的業務是搞自動化,他們的部門是做冶金的,因為全球的鋼鐵工業整合得非常的厲害,所以我們的客戶也在選擇全球化過程當中,要求業務由原來的區域市場,變成全球市場。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要求本地的原來中國的冶金部,做得很好的高管和總經理,他們開始在全球的業務部門里面負責亞洲的市場,我們和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的一塊工作。意思是說,我們覺得俄國的,印度和中國的工程師,相對來講比較便宜。從概念出發,就把三個國家放在一塊了。德國人和印度人中國人在一塊工作,雖然成本,工資看起來比較便宜,但是管理者非常高,因為工作不是非常有效的。他們在一塊工作很困難,溝通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談全球化的過程當中,我覺得從經營的層面上,操作的層面上,大家在一個團隊里工作,更多是怎么解決問題,怎么解決沖突的,怎么做決策的,大家怎么談判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我們要求的所有的商業管理基本的能力以外,包括全球導向,戰略能力,團隊合作等等。除了這個以外,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在跨文化的過程中,你的敏感性怎么樣?你是不是感覺到你的對象的敏感性。

  第二個就是說跟這些人一塊共事,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就是中國人能不能和美國人,在計算機這個行業一塊共事。包括我自己去廈門待了三個月,文化也有差異,氣侯不一樣,吃的、語言不一樣。三個月以后我去了上海,到了上海以后才知道上海是什么樣的。聽他們講話聽不懂,從上海回到北京,然后到香港,前一段時間管日本、韓國、臺灣、香港。這是我作為這個工作,有兩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所有的挑戰不太相信我能做這個事情。第二個挑戰,我自己也不太相信。原因在哪呢?

  有簡單的測試,答完了以后歸類,你是歸英美的還是歸亞洲的,非常的簡單,測試了一下非常的管用。我到日本測試了一下,歲數大一點的就是歸亞洲的,下面非常年輕的干了七八年的,都是歐洲的。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包括我自己最大的問題在哪?

  我公司叫ABB,A是瑞典公司,BB是瑞士公司,兩個小公司有很多年的歷史,88年的時候合并了。小國家小市場做大工業,從很早就為跨國經濟奠定了基礎。包括中國的團隊,一個老板德國人,一個老板瑞士人,一個老板是意大利人,一個老板是德國人。所以加上澳大利亞籍的人,團隊里沒有一個是重復的。

  最大的體會就是,中國人可以當很好的工程師,可以當很好的部門經理在中國市場,但是再往上走,現在已經是瓶頸了。

  白文杰:我聽了一下全球化的體會,大家都談到了幾點。一個是說能夠看大局,從全球化的思維模式,還有開放的意識。我們要對跨文化有敏感度,跨文化的溝通。

  我要跟美國人,瑞士人,印度人溝通的時候,中間的差異更大一點。因為大家的語言有障礙,行為表示都會有障礙,這個是說我們的人才愿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去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溝通和交流。

  我們IBM現在亞太的總部是在上海,我們員工在講,大家都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大家可以做到跨文化的管理,可以管印度、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但是我們的員工是說,一方面是要通過瓶頸,另一方面不愿意去做跨文化的事情。

  一方面我們工作的時間是有變化的,對印度、對澳大利亞跨幾個時區,每天的工作內容都是在打電話,他的工作的強度和工作的時間,都會有要求。

  另一方面,他會涉及不太懂得的一些業務,對當地的法律法規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大家在這種工作的時候出來的時候,反而會非常的猶豫,要不要接受這樣的機會。可能還會有競爭機會的職位,大家也會考慮會不會接受。

    周力游:聽說香港人才比較國際化,可能一部分是的。但是國際化人才不是叫出來的,我們香港人才有一部分比較國際化,其實是一個環境造成的。

  香港很多的背景,很多不同的原因有密切的關系。無論是歷史、政治、經濟發展,文化方面都有背景。香港第一就是國際城市,當然會有這么重要的地位,其實和有多年的殖民地背景有重要的因素。

  可以和大家說明一下,第一個就是教育,雖然說國際人才不是教育出來的,但是香港的97年之前,基本上教育是英語的教育。英語目前為止,起碼在社會上是一個比較國際語言。所以在多年的教育之下,香港的確有一部分人才,比較能夠掌握英語這個相對比較國際的語言。

  剛才說的語言問題,我也聽過一個故事。我有一次跟國內南方比較大型的民營企業,跟他們有一個交流。他的人事部門經理跟我們說,他派出去的中國經理,碰到很多問題。他也講了,他怎么為這個中國經理準備他到國外去,他說他甚至為這個中國經理配了一個廚師。

  他覺得他為中國的經理已經安排得很好了,但是那個中國經理沒有成功的到國外去。我們回來之后跟我們一些香港的人說,他說他不應該對這個中國經理配一個廚師。因為他應該有融入當地的文化,吃飯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他每天在享受中國美食,他根本比較困難走出去。

  還有他本身是可以說英語的,但是除了需要溝通以外,另外不是教育,我想應該是培訓。

  通過這樣的一個系統,為香港打造了不少具有國際水平的專業人才。還有一個,香港從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不少跨國企業成立總部,但是跨國企業的訓練,其實也是讓本地的人才積累了不少。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剛才我說的是教育,是專業團體,是跨國企業提供的培訓。我想香港根本就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就是說香港太少了。我們差不多很大的經濟是香港外來的,我第一份工作,接觸的是香港以外的人。然后我又在一個商會去工作,香港是亞洲四小龍文化,當時是出口的。我們在商會做工作也是和世界各地打交道。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下,接觸各地的資訊的比較多。

  所以如果在香港,你希望比較國際化一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其實不少香港人應該有一點多一點國際化,就是在海外能夠待一些時間,第一就是留學生。香港八十年代之前只有兩所大學,所以不少的家長在七十年代把子女送到國外去。

  香港過去幾十年一個重要的歷史,就是移民。不少香港人由于一些原因移民到國外去,主要是歐洲,英美、加拿大等國家。然后也因為不同的原因回流到香港。所以香港人的網絡相對來說比較廣一點。

  還有一條,這個可能是影響香港人生成價值觀,就是香港的法律制度。香港法律主要是來自英國的制度,深層次來說,也是打造了香港人一些價值觀,是比較有利于國際化的進程。我說了這么多,香港在過去十多年,香港人也有危機感。

  我想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經驗。

  白文杰:剛才您談到了教育,還有經驗經歷,還有能夠有國際化的舞臺去表演。也談到了個人社會體系的問題,政府的支持,教育的支持,以及社會上的職業訓練。作為企業家怎么去培養這個員工的意識。所以這樣打造了香港這么多的高端的專業人才,或者是管理人才。

  這個也是非常好的經驗,可以為我們中國的發展借鑒。我想問一下林先生,臺灣也曾經是四小龍之一,我們看到臺灣的企業也是國際化。臺灣的企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有哪些挑戰,是怎么樣克服的?

  林燦螢:臺灣從六十年代開始,開放了很多加工的企業,那時候許多的制造企業到臺灣來,所以這樣會讓臺灣有機會轉變成長。其實整個成長是有脈絡可以循的。外國的總部到臺灣,同樣可以把機器引進來。

  臺灣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三十年的時間,有許多的廠商走出去,到全世界做生意。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都會了解全世界的情況。臺灣有很多的企業,就會知道,如果在我的企業里面要國際化,應該怎么做。

  我們臺灣的整個成長環境,你會發現,是有成績有過失的。從全世界做生意,到發現很多的制造業,然后說聚集全世界的人才,什么樣的才是最好的人,找過來,這個已經把視野拉開了。

  剛剛我們提到的文化的問題,臺灣許多的國際化的公司,他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工作。所以企業的培養對象,不僅僅是員工包括家庭的成員,要有機會做交流。很多事情需要一個調和,最后管理就是要剛剛好,這樣的狀態是非常的理想的。

  所以過去臺灣全球化的人才的培養,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現在這個過程,基本上可能和香港不一樣,現在我們有大量的世界級公司,通通到北京來設立總部,這應該是中國很大的一個契機,如果這樣的機會,國外的人才進來,中國的人才出去,作為一個密切的交流,相信會有很大的好處。

  所以越早培養人才越好,在讀小學,中學的時候,有機會就讓他去,我相信這是一個良好的機會。現在的臺灣很流行,在讀高中的時候,讀大學的時候,就去游學,這也是一個擴展視野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我說了很多,謝謝!

  白文杰:對于中國現階段來講,我們看到了中國現在經濟的熱潮,也是吸引了很多的海歸派,目前有小的后八零年代的小孩,也是從國外回來,我想現在到了國際化的教育,中國的人才國際化,我想問一下郎先生,您個人的經歷也是非常廣,做企業的顧問,找到國際化的人才,您有什么樣的建議呢?

  郎旺凱:我最近思考,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或者走進來,我們作為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如何培養這些人才?人力發展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人力資本,再好的資本,如果不能熱情的發揮,這個就沒有什么效果了。

  我們在人才戰略發展,和公司的發展戰略吻合,在這個基礎上,制定了一個方式。我的感觸,第一盡快把公司發展戰略,你一定要把人力資源的管理制定和公司戰略發展相吻合。咱們根據這個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培養,比如外派,比如我們自己搞培訓。這是第一個可行的。

  第二個在短期所需要的人才不行的情況下,當然招聘到幾個人才進來以后,當然有一定的風險。如何管理這個人才呢?

  第三個引進國外的外派人才。西方人在中國工作,外方派來的不一定是人才,95%是二流人才。他們進來中國市場工作的時候,他們往往能不能融合到中國的社會中去。

  所以我希望各位專家們,如果你們要引進外派人才,你們必須要從中國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所謂的人才引進方案。如何融入中國的文化,至少要對中國文化有一些認識。

  他們的英語和我們的溝通能力,也就在文化里面。所以在很短的時間里面輸入這樣的人才是很不容易的。這是我們現在國際化的流程的方式。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誤區,英語好就是國際化的人才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英語,我們公司分成六組。就是專業英語組,就是真正學習了西方在這一學科領域的通用的表達方式。

  這個工作做完了以后,團隊溝通起來明顯好多了。大家談共同的語言概念的時候,同一個定義。第二個做的是開發了一系列跨文化管理的模型。如何按照西方的模式,我們來做一個計劃,如何寫信函等等。我希望做一個試驗,結果如何,進行觀察。

  這是我講的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剛才幾位談到,我們要成為國際化,很難在商學院教會。但是你可以幫助他,確定他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方法去獲取。我想國際化用這個語言來結合,這是很好的一個感悟。

  我在印度的時候,我們公司招總經理,問了一句話,我們印度完全有能力提供你所需要的人才。我就反思中國的教育體系,我們的教育什么時候能夠培養國際化的人才,這個是作為反思和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白文杰:由于時間的關系,培養國際化的人才,要多種方法并存。我想聽一下韓老師,您能介紹一下ABB公司的經驗嗎?

  韓愉:作為一個外資公司在中國來講,因為它的發展在過去的過程的話,我們的做法是大概這樣的。最開始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做工業的。我們開始都是獨立的協會、技術、產品,建了很多的工廠,培養了很多的管理人員。所以在當年有一個項目,叫做管理人員的規劃。在當年的時候,我們希望到2000年的時候,ABB的高管80%都是本地人。后來亞太區的老板,一個年輕的瑞士人,他說2000年的目標太遠了,要1998年的時候。

  后來演變完全不在計劃中。一個是中國的市場開始做兩三億美元,后來做十億十五億的美元。中國的市場越做越大了,中國也越來越重要了,老外也越來越減少了。但是我們的結構也變化了。

  我們在八幾年的時間,很快的部門經理本地化。然后就是總經理本地化。最近一兩年,我們本地人做總經理的特別多了。但是我后來跟我的前任在溝通上面也有一些探討,我開始談管理人才本地化。后來我覺得理念不一樣,我就換了一個說法,管理人才國際化。

  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這個必要的。總經理以上的人,確實要有國際化運作的能力。

  還有中國的成員還是需要相應的訓練的。就和任何的經理人談運作,談財務,通過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我覺得領導力的培養,比所謂的商業的技能來得更重要。都是先學技術,再學商業商務,再領導。但是現在到了一個新的瓶頸,就是高管人才。中國是一個高管人才的輸入國。有什么辦法呢?所以最大的挑戰是開始解決,早點派人出去,大方點。比如三個月、半年。

  最后講一個我們部門的例子。我三四年前,我在中國公司做人事部門,總部來了很多,北京離瑞士也不遠,后來一年要去三次,很多人要來中國。但是我們有一個要求,我的接班人如果沒有海外經驗的,絕對不會被批準。所以總部逼著我,要把中國人派來,要找最好的。

  我講最后一個故事就是,我去美國開會,美國工廠說,要在中國招兩個工程師派過來,我心里就一震,中山一個工廠同意兩個最好的工程師去美國了。我問這人怎么會有這個胸懷,他說當年他的老師說,只要全球需要最好的人才,我都會把最好的派出去。當然我對兩個工程師說,去了之后,要學技術,學英文,學管理,但是不要拿綠卡,每年上兩門課,三年回中國,我們還需要你。

  我講這個意思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多一點機會給年輕人,28歲、30歲、32歲,結婚前最好,結婚后也可以,大方一點,派人出去。通過融合的過程,然后才能真正的培養出來中國的國際化人才。

  我們在ABB總部高管,大概十個人,業務老板有五個,在四個委員會的成員都在中國做過。所有的老外都到中國來鍛煉,成為高管。最近有一個同事是印度人,入了美國籍了,印度成長起來的。他的接班人又是印度人,高管里頭,沒有中國人。前兩天去總部參加會議,碰見一個中國人,很高興。但是他是在澳洲成長起來的,后來當了自動化產品南亞區的頭。

  我體會,他屬于一個例外。你要在北京找一個全球化的人才挺難。所以我的結論是,人才培養慢啊,早培養給年輕人機會,這是我們每個做人力資源工作的一個責任。

  白文杰:聽四位嘉賓的講話百聽不厭,但是時間的關系,我們就談到這里了。我們需要給我們的人才一些機會,要他們真的走出中國,能夠體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國際化。我希望這個也是我們在座的,各位人力資源工作者,能夠站在全球化的潮流的最前端,統領這個潮流。希望將來我們中國能夠成為從一個全球化人才的輸入國,演變成一個人才的輸出國。再次謝謝嘉賓,謝謝大家!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查看該分類所有股票行情行業個股行情一覽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