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7兩岸三地EMBA高峰論壇 > 正文
論壇舉辦前夕,記者對于論壇的主辦方,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主管EMBA的副院長劉芳副教授進行了專訪,以下為采訪內容的整理。
1.作為主辦方舉辦這次論壇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華中管理論壇”是由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整合學校資源、社會資源、校友資源,以豐富多彩的EMBA 、MBA教學及課外活動為依托,而組織的一系列講座、沙龍及研討活動。此系列論壇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邀請名師、大師級學者進行講座,把學術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開拓學員的思維和視野;另外一部分是緊緊以我校遍布全國的MBA、EMBA學員為依托,整合校友資源,把我們的MBA、EMBA學員打造成企業的明星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構建學員之間的信息網、人脈網、資金網以及關系網。切實給學員提供一個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依托的高水平的事業發展平臺。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在實施EMBA 、MBA教育的過程中,始終以學員為中心,在教育培養過程中注重發掘學員的管理和創新才能,為優秀的學員搭建展示其才能的平臺,這個平臺其實也成為了學員們相互交流的平臺。
實際上,我校的EMBA 、MBA學員都非常優秀,相當多的學員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各有專長,并且是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對相關的經濟管理問題都有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正是因為我們有這么一大批優秀學員,以他們為主角的系列論壇、沙龍才能夠辦的紅紅火火,越來越有特色。我們以他們為驕傲。
此次兩岸三地EMBA高峰論壇的意義:
1)EMBA學員群體在社會上已經是一個相對比較成功的群體,他們很多人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構建健康的財富觀、如何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推動企業有一個更持續健康地發展。
2)作為國內一流的商學院,我們除了為學員提供一流的課程外,還通過系列活動在學員中積極倡導和推動“構建與時俱進的商業精神”,通過移動教學、參觀考察、論壇對話等多種形式,提供不同地區學員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并引導各地學員結合自己的實際探討各地的商人與商業的個性,探討各地的商業經營之道。
3)這次的論壇是我們系列論壇活動的一部分,我們將通過更多更好的內容和形式繼續引導和推動以學員為主體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交流與探討。所有的這些活動都非常務實,而“務實”正是華中科技大學最大的特色之一。
2. 為何會選擇臺商、浙商、豫商、鄂商作為討論對象?
浙江、河南、武漢都有我校的EMBA學員,臺灣中山大學一直與我校是友好交流的學校。EMBA的主體構成是商人,臺商、浙商已經形成了特色的商幫,河南和湖北地處中部,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我們把這四個地域的商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討,“取長補短”,共同探討“中部新的商機”,對于學校、學員乃至社會都是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的。
EMBA學員大部分都是企業的決策層,一旦他們通過學習看準了商機,很有可能會立即影響他們的投資決策,從而實現互相之間的資源增值,同時也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談“鄂商崛起”,其實,華中科技大學現在正在做的就是依托我們的EMBA學員和老師,幫助他們系統梳理經營管理思想和理念,搭建學員們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平臺,使他們自己首先發展起來。當有更多的商人發展起來后,“鄂商的崛起”將不再只是一個夢想。
3. 目前正處于中部崛起的戰略時期,各大商家都搶駐武漢,您認為通過此次論壇是否會推動鄂商在中部的崛起?具體表現有哪些?
一次只有三個小時的論壇,它的作用顯然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們能持續的堅持下去,不懈的努力,“鄂商的崛起”一定不只是一個夢想,終有一天它會實現。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希望能縮短這個夢想實現的過程。
其實,我們之所以想做一個系列的“華中管理論壇”,就是希望從我們開始,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思考。“滴水穿石”、“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鄂商就一定能崛起,我們大家都應該有信心。“鄂商的崛起”是湖北在中部崛起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成功的商人,哪來這個地區成功的商業,又何談經濟能夠崛起。
4. 此次論壇的側重點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企業的實踐?
本次論壇是運用學術研究的“務實的作風”來探討企業實踐的問題。論壇探討的問題來自于學員,解決方案也主要來自于學員,教授對于學員進行理論的指導和幫助,進一步提升學員的視野,這也是學員課堂學習的延伸。華中科技大學EMBA的課堂以教授為主體,課外的舞臺是留給學員的,但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的研討,都是本著學術研究的務實態度,來指導和研究企業的實踐問題。
5. 您對于這次論壇探討的話題是怎么看的?
我覺得這個話題實際上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們一直給學員在各種場合中講得很多的對于學員的要求和希望,那就是:構建健康的財富觀,使財富擁有良好的品質;構建與時俱進的商業精神。這次論壇把四個地區的商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商人和商業的個性,各地不同的商道,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交流形式。
商業精神本質是一種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構建中國的商業精神,就必須使敬業、誠信、節儉與儒家倫理為根源的中國現代社會倫理相適應。
有一種說法,一年企業靠運氣,十年企業靠經營,百年企業靠文化。那么,百年企業文化是什么呢? 我認為,其核心就是商人的人格文化。商人的人格文化,就是以人為本的文化。各地雖然因不同的商人而有所差異,但它們的核心都是誠信。必須“誠”字當頭,“信”在其中。
十年育樹,百年樹人。企業領導者勵精圖治的作風,無疑就是不傳之教、無言之詔,勝過千言萬語。商人人格文化的培育,重要在“培”。培,就是培訓。這也是高校的一大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講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誠信其實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在產品日趨同質化的今天,誠信就是那把打開市場之門的金鑰匙,有了它,阿里巴巴的財富之門將轟然為之洞開。
義利,是儒家關注的核心價值命題。儒商把“重義”視為經商的重要原則,強調寧舍利取義而不見利忘義。“信、義”為先,這是商人最高境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制利、誠信無欺、貨真價實等一系列商道準則已逐漸為商界共同遵守。由此可見,義利是商界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