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陸雄文:國際化與本土化之辨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0日 10:48 新浪財經
中國MBA發展論壇是一個由中國MBA學生自己牽頭組織的、用中國MBA自己共同的品牌命名的全國性MBA學子交流平臺。2007年5月19日,第八屆中國MBA發展論壇在北京正式開幕。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本次會議。以下為復旦大學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在《第八屆中國MBA發展論壇——MBA教育(院長)論壇》上演講。 陸雄文: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今天非常高興跟大家分享關于MBA教育的看法。我的主題是《國際化與本土化之辨析》,我覺得這個題目跟今天的論壇的主題有相互的呼應的關系,這個問題是老聲常談,但是還是有很多的我們的同行和媒體有爭議。到底是來自國際化還是本土化?既然大家對這個問題有爭議,所以這個問題還不是很清晰,我的基本問題是這是一對矛盾,這一對矛盾從MBA教育從沒有到發展到今天,到面向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這個矛盾。我們做中國的MBA教育必須要國際化,同時必須本土化,沒有說,要偏向于國際化或者是偏向于本土化之說。 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我想從兩大方面來講,第一方面,為什么中國的管理學院,中國的商學院要國際化,從歷史淵源來講,中國在很長的時間里沒有商學教育,沒有管理教育。從90年代初,中國的管理教育在跌跌撞撞,一直到91年,中國的MBA教育才開始,我們當時幾乎沒有自己的管理的思想體系,管理方法體系。所以當時講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基本理論都是從美國來的,或者我們當時沒有教材,拿到臺灣翻譯的教材然后到中國大陸來。所以我們一開始,必須向國外學習,尤其是向美國學習,我們如果把管理當做一個科學來看的話,尤其是從學術角度來看的話,管理是一個普遍的道理。普遍的理論,沒有哪一個國家,哪個國家先建立這個體系,它就是全世界。所以向任何國家學習都是有道理的。這也是為什么在復旦管理學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堅持國際化的道路,我們是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項目最多的管理學院。我們同美國的大學合作,我們同歐洲的大學合作,我們也同亞洲大學合作,因為我們想向全世界學習。因為在一開始我們沒有。 第二,從我們管理教育的主體和內容上來講,我們從兩個方面,學術和學生。學術的研究,從教師師資隊伍的發展和我們要培養的對象,我們學生主體來講,我們如果認同管理的學術思想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話,那我們就得向全世界學習,不管它是從基本的原創思想是從哪個國家開始,我們都應該把它吸收過來去理解,去吸收去發展。我們的學生以前在80年代的時候,我們對我們的企業家做一點培訓,給他們是有幾個方法。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比較封閉,所以他們有一點方法就提高效率,他不需要更多的競爭。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我們在整個中國的競爭就是全球化的競爭。所以我們培養我們的學生的時候,我們給他們有很強的一個觀點,你們必須是國際化,你們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不是說你們將來到美國,到歐洲經營企業,有一部分會去的,到亞太。 而且你們在中國本土管理企業里,你面對的就是全球化的競爭,你必須有國際的視野,必須有國際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管理教育必須國際化,當然國際化的進程是不是豐富到東部、西部,從南方到北方,當然我并不這么同意,可能會有一個梯度的轉移,因為開放程度有所不同,在越開放的沿海地區需要的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必須是國際化。從這樣的角度來講,我們在傳授的思想理念,我們的教材內容,我們的教育方法必須是國際化的。 第三從國際化道路來講,并不是說我們講國際化,我們當然要引進一些海外的老師,包括一些洋教授,包括我們要到中國來學習。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我們才會有直接的交流,學生也有互相學習,這樣的一個學習的經驗,使他們具有國際視野,同時我們學生要出去。但并不是說,我們大國際化就要全盤西化,請的都是洋教授過來,中國現在還沒有那么富,我們管理學院、商學院也沒有那么富,可以付國際化的水準的工資請國際化水準的教授,我們也沒有那么大的需求,中國的需求總體上是上升的,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有人比較擔心,中國管理教育可能差不多到點了,我覺得,不可能。 所以中國的管理學院有使命,要為中國的人才積極努力去發展和培養。而不是為外國人培養。我們有些韓國學生到中國來,他讀不來韓國的好大學,到我們中國來。他到我們中國來,不僅讀了大學,而且還買了房子,而且還做了投資,這也不是我們應該培養的對象。所以我們說國際化,我們現在中國還沒富到去大量引進海外教授來,我們也不可能只是為外國去培養。我們國際化的目的是幫助發展我們的經濟,要培養我們的教師隊伍和學生隊伍,這是至少在中國還沒那么發達的時候,中國管理學應該做的。 所以應該怎么來做?我認為有不同的三點看法。第一,我們做國際化必須堅持本土化,我們的國際化的對象應該是我們自己的學生,我們很多商學院招海外的留學生,中國的留學生到海外去,這是很好的一個國際化的道路,因為他們具有國際視野,然后在國外有著很好的訓練,對國際的前沿有了解,然后掌握了大家全世界都普遍認同的一個方法,這是一個共同語言。他們回來可以幫助我們發展我們的學術思想,幫助我們來培養我們的人才。我們也要把我們的教授派到國外去,讓他們去學習,讓他們去做共同的合作的研究,提升他們的國際競爭力,這樣在國際學術的舞臺上,他們就可以跟國外的學生有一個平等的對話機制。這樣他們也真正了解國外,同時也接觸中國。 我們要著力培養我們的學生,使他們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我們可以派出去做交流學生,出去進修一年,兩年,讓他們再回來。我們也要讓他們去國外去實習,我們也讓他們提高語言的能力,讓他們在中國的管理學一起來學習。以此來提高他國際化的能力,我覺得,這既是國際的,也是本土的。我們的目標和使命是為了達到本土目標。所以我們的對象也是本土的,第二方面來講,我覺得,我們要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我必須堅持本土化道路是因為中國的國情,我其實蠻同情國有企業的,國有企業現在沒有競爭力,效益下降,其實國有企業是最不容易的,他們一方面在前線作戰,同全球的企業競爭,同非常有動力的,非常有活力的民營企業競爭,但是在內部,在后臺,他們要改革,他們要同面對來自政府的,來自上級主管部門的,來自于國際工會,黨團工會和普通員工的矛盾和沖突。在改革過程當中,我們積累起來的矛盾是中國式管理比西方管理更強調藝術方面,更強調管理的復雜性。所以這些問題不是美國的或者是歐洲企業家能夠回答的,學生現在還沒開始關注和研究的問題,這些問題交給了中國的學生和中國的企業家去思考和研究。所以我們必須是中國的,同時另外一個很基本的看法,我也非常同意剛才講大的問題,我們對中國的教育有信心,中國的經濟不僅會成為亞太經濟關注的焦點,也會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 當中國的經濟成為全球的經濟衷心的時候,一定有權利的選擇跑中國來研究中國的問題,而這個方面,中國的學者當然有優勢,中國的學生也有這樣的使命要研究中國的問題,同時傳播到國外去,去分享國外學者的一種交流,另外它可能會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原則。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學者有很大的機會。日本曾經在管理學領域里面貢獻了把一些基本的看法,在生產運營管理方面的想法。但是美國人跑到日本去學習。這也是為什么日本的管理學理論和管理教育不夠發達按照的原因,他們自己比較封閉,但是中國的管理教育有十多年的發展,可能已經超過了美國過去四五十年,三四十年的機會,所以我們有更好的機會去發展中國管理市場的理論。所以我們必須堅持本土化的道路,才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在世界學術舞臺上或者是管理教育理論上站有一席之地。 最后中國管理學院必須堅持本土化道路是因為我們中國有大量的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可以去繼承。一個基本的例子,比如說我們有很顯著的例子是你到美國去看關于管理教育這一欄的書,至少有一本書翻成英文的,或者是引起美國學者大量的研討,大量的去傳播的一本書,那就是《孫子兵法》。這里面有很多經營的戰略。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去挖掘到很多具有原創性的一些,可以應用于管理,應用于企業競爭的理念和思想,而今天仍然是有效的。另外一方面來講,我們可以看得到,無論是在海內的還是在海外的中國企業家,尤其是家族企業,他們能夠去做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視野,其實它有很多的一些傳統。這些傳統同美國市場的家族企業,同歐洲市場的家族企業,我覺得有非常共同的一些方面。而這些方面的企業,我覺得,不僅對中國的企業家有借鑒,而且對世界的企業家都有借鑒。現在很多學者也研究家族企業的成長,尤其是歐洲學者。他的歷史淵源和血緣關系和傳統對基業常青有什么作用。相對來講在這一點上,歐洲可能并不在前面。因為歐洲大量的家族企業已經100多年了,歐洲美國企業比較短命,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想歐洲借鑒,中國是歷史的隔斷,在海外的家族史,其實一代兩代三代四代的很多。應該從中國的歷史中挖掘,并且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去提升我們很多的經驗,變成他的理論,我想這些理論將來對世界也是有貢獻的。 最后我想講的是說,我們不應該再簡單的所謂國際化和本土化去對立,如果它是一對矛盾的話,我們應該更好的利用它,使它成為我們發展的動力。所以我也非常認同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東西方管理思想必將是交融的,前提是我們要提升我們的競爭力,讓別人來認同我們,幫我們做學術研究的方法,同國際的方法是比較一致的,大家能夠認同你的語言。基于這樣的一個看法的話,我們還需要努力。我們需要向國外學習,同時要提升我們自己的競爭力,這樣的話,我們在世界管理學術領域,管理教育領域,才會有我們自己的生命。這也是今天大會的主題。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