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林東:慈善活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19:42 新浪財經
本報記者 李小健 在林東先生的名片上,一面印著“活佛”濟公,一面就是剃了發穿上袈裟的林東先生,兩幅畫面貌姿態神情神似,且都與佛有關。 現實當中的林東先生亦是如此。已近耄耋之年的他,為了給貧困的孩子送去溫暖和愛心,還行走在險山惡水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把善款捐給學校、幼兒園、敬老院、傷殘人士、慈善機構等等。 我有義務幫助孩子們 2007年1月,廖運剛收到一筆捐款,不再為孩子的治療費用擔心。 自從去年9月起,廖運剛和他的家庭就陷入了經濟困境,原因則是他不滿4歲的兒子突然被診斷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如治療順利需花費近60萬元的醫療費用。對于出生在四川農村,現在又在攻讀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的廖運剛來說,這昂貴的治療費用根本無力支付,廖運剛深知,面對全國有200萬兒童白血病患者的狀況,自己申請政府專項基金希望渺茫。 林東先生在得知廖運剛的窘況后,慷慨捐助幫廖運剛解燃眉之急。林東說:“國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單靠政府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一個人沒有文化,就如同沒有心臟一樣。我沒有念過書,但希望貧困的孩子擁有讀書的機會。”林東先生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對貧困地區的校舍建設上,他積極支援中國華僑聯合會的“僑心工程”,在廣東、貴州、廣西、山西、江西、內蒙古、云南等地捐建了希望小學,幫助眾多失學兒童圓了上學夢。除此之外,他還將善款捐給幼兒園、敬老院、傷殘人士、慈善機構等等。 不是有錢而是有心 林東先生常說,做公益不能停留在表面與口號上,要“落實于行動上,融化于血液中。”于是“公益”二字一直伴隨著老人度過了幾十年的光景。 “幾十年前,我時常看望中山市福利院的老人們。當時,看到老人們平常孤獨而寂寞,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資節省下來為他們買來生活所需,甚至電視機。老人院的工作人員見我穿著破衣服,背著電視,還以為我是個偷電視的小偷。” 林東對社會公益事業毫不吝嗇,自己卻常常穿著別人給的舊衣服。有一年中秋節,他買了幾箱月餅送往坦洲中心小學慰問老師,一位年輕教師誤認為他是搬運工,讓他把月餅送到三樓去,他欣然同意。 林東每次到內地考察,食宿、交通都是自己付款委托旅行社辦理,不給當地單位添麻煩。2001年5月,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邀請林東前往餐館,他們一行15人原定坐飛機往返,后來為了節約資金,自己開車去,全程800多公里的路途走了16個小時,林東把節省下來的1萬元路費捐給金秀鎮幼兒園。從此,他們每到一個地方,能坐汽車不坐火車,能坐火車不坐飛機,為的是節省每一分錢。 善行感動千萬人 林先生認下了1000多個干兒子、干女兒,他們個個為他的善行所動。林先生的干女兒樊小姐感觸頗深:“他將近80歲了,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其余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貧困地區的學生、福利院的老人、落難的華僑以及對我們這些干兒女的關愛中;他把募集到的資金全部用于慈善事業,自己卻以蘿卜青菜為伴……這些怎能不打動我們?他從不為自己購置衣物,他出席各種活動的衣服都是我們這些干兒女幫助購置的,也算我們盡一點孝道吧。” 樊小姐回憶:“記得有一次,我們去湖北的一所學校考察,那時,那個地區正在下雨,本來只有20多分鐘的路,我們的車卻輾轉了幾個小時。當車上的其他人都餓得肚子痛,林東先生卻堅持先去看孩子們。考察結束,當我們拿出小費給司機師傅時他拒絕了:‘你們還是把這些錢給尚在危房中讀書的孩子們吧。’他這樣說。后來那個司機還打電話給他旅游局工作的姐姐,希望旅游局也能幫助學校改造危房。” “如果我的這些行為能把公眾團結起來,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也值了。”林東常常掛在嘴邊上的這句話總在激勵他自己,也總在感動他身邊的人。 期盼 問到是什么樣的力量促使林東先生不遺余力地投身公益事業,老人激動地講起了他幼年的經歷。與出生在80年代、從沒吃過苦的年輕人相比,老人記憶中的童年是灰色的。 林先生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安堂村的一個富貴人家,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父親就去世了,于是母親把這個被視為不祥之子的孩子送給了別人,從此,小林東便開始了凄苦的生活。在乞討中,他度過了童年和少年…… 解放后,林先生的生活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黨的關懷下,他結束了乞討生涯,并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國家一天天強大,自己也一天天富起來,可他卻始終無法忘記舊時的那段日子。于是他時常教育年輕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人都應該為國家建設、為其他人過得更好出一份力。“相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米,而眾多米合起來就能煮成一鍋香噴噴的飯。可是沒有米哪來飯?所以中國是每個中國人的國家,責任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只有一個林東不行,有十個百個也不夠,必須讓‘行善’的傳統,在現代中國遍地開花。”這句話道出了這位慈善“活佛”的期盼。
【發表評論 】
|